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幸拜读张屹老师的近作《翠微亭画记》,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百余页的小书,但笔者觉得,这是张屹老师又一部有关校本课程开发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力作。
张屹老师是美术特级教师,也是南京将军山小学的副校长。他从美术教学一线出发,长期钻研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承担或参与了数十项国家级、省市级教研课题的组织和研究,也出版了多本美术教学和校本课程著作,可谓硕果累累。近年来,他又站在学校管理者的高度,以校本课程为根底,打造校园文化体系,亲力亲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进行了诸多尝试,《翠微亭画记》就是其中之一。
《翠微亭画记》是一本小书,并非大部头的理论著作,笔者拜读之余,感慨颇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又进了一层。在笔者看来,《翠微亭画记》是一次实践——一次学校管理者彰显校园文化的实践;是教师进行学科融合教学的一次实践;也是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传承先贤精神的一次实践。
一、就地取材,扎根传统拓展人文内涵
校园文化从来不是无本之木,其发端和形成依赖于学校本身所在的地理人文环境。《翠微亭画记》就取材于将军山小学校园中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翠微亭。南京将军山小学就坐落于将军山山麓。将军山属于牛首山山脉,因南宋名将岳飞在此筑垒抗金而得名。地处历史文化名胜之地,南京将军山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根植于将军山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中。21世纪初,将军山小学修建了亭子,并根据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将亭子命名为“翠微亭”。
《翠微亭画记》即以“翠微亭”为研究对象,作者用画笔绘画翠微亭,研究翠微亭的建筑结构,讲述翠微亭的历史故事,阐述翠微亭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从而通过围绕一座翠微亭做文章,树立了一个校园文化的具体载体。
作者作这种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无中生有或另起炉灶,而是扎根于已有的校园文化传统,就地取材。这不仅遵循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性特性,也是对校园文化传统的自信和彰显。
但作者没有停留于此。“翠微亭”并不独将军山小学一家,于是作者开始探索我国目前最著名的三座翠微亭——池州翠微亭、杭州翠微亭、北京香山公园翠微亭,进一步诠释翠微亭的历史传承,介绍建筑池州翠微亭的杜牧、建筑杭州翠微亭的韩世忠夫婦和下令建筑北京香山翠微亭的乾隆皇帝等历史人物,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人文内涵。作者以“翠微亭”作为支点,撬动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这种校园文化拓展的方式令人大开眼界。
二、学科融合,以画为引渗透多科教学
《翠微亭画记》,由名可知,这是一本画记。作者作为美术特级教师,编撰校本课程,构建校园文化,以自己最擅长的绘画为起点是讨巧的,也是科学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依赖于师生的共同营造和培育,同时也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渗透。美术是一门学习较为轻松的学科,从美术课堂开始,学生愿意学,也学得轻松。在美术课程中融入校园文化内容,会让学生的观感更为形象、具体。
《翠微亭画记》大致以四座翠微亭为篇章,每个篇章均包含四个部分:一是翠微亭的素描、国画、水粉、油画等绘画,包括作者的绘画范例和学生的绘画作品;二是每座翠微亭的建筑结构,包括详细的解构和分析;三是与每座翠微亭相关的诗词、楹联;四是每座翠微亭的历史以及背后的故事,如韩世忠夫妇如何建筑杭州翠微亭等。作者以画为引,融合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针对这本小书的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美术知识,也要融合建筑技术、人文历史等诸多方面。
当然,以《翠微亭画记》为底本的教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在美术课堂上融合多学科内容,也可以是在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多个学科教学中分别涉及。但无论哪种教学方式,必然都需要学科的跨界、融合。
笔者曾有幸聆听了一堂作者的“岳飞登临翠微亭”展示课堂。在课堂上,作者从岳飞的《池州翠微亭》诗讲到翠微亭临摹技巧,从翠微亭的建筑结构讲到几座翠微亭建筑的异同,又从杜牧始建池州翠微亭讲到韩世忠为纪念岳飞建杭州翠微亭,再讲到北京香山翠微亭对岳飞爱国精神的传承……整个课堂精彩绝伦,蔚为大观。这样的一堂美术课,涉及诗歌、建筑、绘画、历史、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有学习技巧,有知识底蕴,有校园实例,有家国情怀,让人叹为观止。课堂内容如此丰富,学生们当然乐此不疲,群情激昂。这是《翠微亭画记》学科融合的魅力,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活例子、真典范。
三、传承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内核
作者在书中写道:如果有同学愿意进一步了解翠微亭等传统亭台楼阁艺术;如果同学们背诵了《池州翠微亭》之后觉得“好山好水看不足”,愿意远足,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果有同学对杜牧、岳飞、韩世忠感兴趣,愿意再多读一些历史,作者就心满意足了。这也许就是作者创作《翠微亭画记》的目的吧。作者言辞恳切,但笔者认为,这本小书的作用绝不会止于此。
作者通以绘画为引,融合多个学科,构建这样一套校园文化样例,是为了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一颗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作者多方查阅资料,讲述的凉亭演变简史以及园林建筑;作者精心绘制,呈现的亭台结构;作者引经据典,抄录的诗词楹联;作者挥毫泼墨,创作的国画范例,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都是一颗颗的种子。诸如此类,学生在学习中只要对其中一项感兴趣,愿意去探究,这颗种子就会发芽成长。
更重要的是,作者几乎所有内容的构建都建立在“翠微亭”背后的精神内核上。无论是“精忠报国”的岳飞精神,还是杜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或是韩世忠的幽怀悲怆,还有乾隆皇帝对岳飞的推崇备至,均围绕“爱国”二字。可以说,这本书看似薄薄一本,却承载了厚重的爱国情操,记录了历史长河里国人始终如一的家国情怀。
所以说,作者构建的校园文化是弘扬爱国主义的校园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文化将鼓舞学生们树立理想,奋发向上。校园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作者推动的校园文化建设必将推动孩子们健康成长,也会间接推动社会正能量的累积。小书并不小。
张屹老师是笔者的朋友,他曾告诉笔者说,为了创作这本小书,曾几次赴池州、杭州、北京写生,费用全部自理,时间全靠硬挤,对校园中的那座翠微亭更是写生无数。为了这本小书,他前前后后竟花去近五年光阴。笔者对张屹老师钻研的劲头、精益求精的精神深表叹服;同时笔者也认为,他在这样一本小书中呈现给读者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非常值得有识者借鉴。
贲 炜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曾责编、审读校园文化、校本课程相关图书数十册。
张屹老师是美术特级教师,也是南京将军山小学的副校长。他从美术教学一线出发,长期钻研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承担或参与了数十项国家级、省市级教研课题的组织和研究,也出版了多本美术教学和校本课程著作,可谓硕果累累。近年来,他又站在学校管理者的高度,以校本课程为根底,打造校园文化体系,亲力亲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进行了诸多尝试,《翠微亭画记》就是其中之一。
《翠微亭画记》是一本小书,并非大部头的理论著作,笔者拜读之余,感慨颇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又进了一层。在笔者看来,《翠微亭画记》是一次实践——一次学校管理者彰显校园文化的实践;是教师进行学科融合教学的一次实践;也是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传承先贤精神的一次实践。
一、就地取材,扎根传统拓展人文内涵
校园文化从来不是无本之木,其发端和形成依赖于学校本身所在的地理人文环境。《翠微亭画记》就取材于将军山小学校园中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翠微亭。南京将军山小学就坐落于将军山山麓。将军山属于牛首山山脉,因南宋名将岳飞在此筑垒抗金而得名。地处历史文化名胜之地,南京将军山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根植于将军山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中。21世纪初,将军山小学修建了亭子,并根据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将亭子命名为“翠微亭”。
《翠微亭画记》即以“翠微亭”为研究对象,作者用画笔绘画翠微亭,研究翠微亭的建筑结构,讲述翠微亭的历史故事,阐述翠微亭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从而通过围绕一座翠微亭做文章,树立了一个校园文化的具体载体。
作者作这种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无中生有或另起炉灶,而是扎根于已有的校园文化传统,就地取材。这不仅遵循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性特性,也是对校园文化传统的自信和彰显。
但作者没有停留于此。“翠微亭”并不独将军山小学一家,于是作者开始探索我国目前最著名的三座翠微亭——池州翠微亭、杭州翠微亭、北京香山公园翠微亭,进一步诠释翠微亭的历史传承,介绍建筑池州翠微亭的杜牧、建筑杭州翠微亭的韩世忠夫婦和下令建筑北京香山翠微亭的乾隆皇帝等历史人物,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人文内涵。作者以“翠微亭”作为支点,撬动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这种校园文化拓展的方式令人大开眼界。
二、学科融合,以画为引渗透多科教学
《翠微亭画记》,由名可知,这是一本画记。作者作为美术特级教师,编撰校本课程,构建校园文化,以自己最擅长的绘画为起点是讨巧的,也是科学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依赖于师生的共同营造和培育,同时也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渗透。美术是一门学习较为轻松的学科,从美术课堂开始,学生愿意学,也学得轻松。在美术课程中融入校园文化内容,会让学生的观感更为形象、具体。
《翠微亭画记》大致以四座翠微亭为篇章,每个篇章均包含四个部分:一是翠微亭的素描、国画、水粉、油画等绘画,包括作者的绘画范例和学生的绘画作品;二是每座翠微亭的建筑结构,包括详细的解构和分析;三是与每座翠微亭相关的诗词、楹联;四是每座翠微亭的历史以及背后的故事,如韩世忠夫妇如何建筑杭州翠微亭等。作者以画为引,融合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针对这本小书的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美术知识,也要融合建筑技术、人文历史等诸多方面。
当然,以《翠微亭画记》为底本的教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在美术课堂上融合多学科内容,也可以是在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多个学科教学中分别涉及。但无论哪种教学方式,必然都需要学科的跨界、融合。
笔者曾有幸聆听了一堂作者的“岳飞登临翠微亭”展示课堂。在课堂上,作者从岳飞的《池州翠微亭》诗讲到翠微亭临摹技巧,从翠微亭的建筑结构讲到几座翠微亭建筑的异同,又从杜牧始建池州翠微亭讲到韩世忠为纪念岳飞建杭州翠微亭,再讲到北京香山翠微亭对岳飞爱国精神的传承……整个课堂精彩绝伦,蔚为大观。这样的一堂美术课,涉及诗歌、建筑、绘画、历史、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有学习技巧,有知识底蕴,有校园实例,有家国情怀,让人叹为观止。课堂内容如此丰富,学生们当然乐此不疲,群情激昂。这是《翠微亭画记》学科融合的魅力,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活例子、真典范。
三、传承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内核
作者在书中写道:如果有同学愿意进一步了解翠微亭等传统亭台楼阁艺术;如果同学们背诵了《池州翠微亭》之后觉得“好山好水看不足”,愿意远足,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果有同学对杜牧、岳飞、韩世忠感兴趣,愿意再多读一些历史,作者就心满意足了。这也许就是作者创作《翠微亭画记》的目的吧。作者言辞恳切,但笔者认为,这本小书的作用绝不会止于此。
作者通以绘画为引,融合多个学科,构建这样一套校园文化样例,是为了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一颗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作者多方查阅资料,讲述的凉亭演变简史以及园林建筑;作者精心绘制,呈现的亭台结构;作者引经据典,抄录的诗词楹联;作者挥毫泼墨,创作的国画范例,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都是一颗颗的种子。诸如此类,学生在学习中只要对其中一项感兴趣,愿意去探究,这颗种子就会发芽成长。
更重要的是,作者几乎所有内容的构建都建立在“翠微亭”背后的精神内核上。无论是“精忠报国”的岳飞精神,还是杜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或是韩世忠的幽怀悲怆,还有乾隆皇帝对岳飞的推崇备至,均围绕“爱国”二字。可以说,这本书看似薄薄一本,却承载了厚重的爱国情操,记录了历史长河里国人始终如一的家国情怀。
所以说,作者构建的校园文化是弘扬爱国主义的校园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文化将鼓舞学生们树立理想,奋发向上。校园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作者推动的校园文化建设必将推动孩子们健康成长,也会间接推动社会正能量的累积。小书并不小。
张屹老师是笔者的朋友,他曾告诉笔者说,为了创作这本小书,曾几次赴池州、杭州、北京写生,费用全部自理,时间全靠硬挤,对校园中的那座翠微亭更是写生无数。为了这本小书,他前前后后竟花去近五年光阴。笔者对张屹老师钻研的劲头、精益求精的精神深表叹服;同时笔者也认为,他在这样一本小书中呈现给读者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非常值得有识者借鉴。
贲 炜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曾责编、审读校园文化、校本课程相关图书数十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