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祖辈们世代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愁”的重要寄托。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本文以安康市汉滨区早阳镇王庄村晁家院子为例,着重分析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晁家院子基本情况
晁家院子位于汉滨区早阳镇王庄村(因行政区划调整,现已与周边行政村合并为大沟河村),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晁家院子处于汉滨区东部秦岭南坡,与旬阳市相邻,三面环山;自清代晁家先祖迁入以来,经过繁衍,现有32户人家,另散居杨姓、周姓等人家;房屋为传统的夯土墙或石墙,除极个别人家以石板为屋顶外,大部分都是青瓦屋顶;耕地散布于周围的山坡上,大都堆砌成梯田模样;院子及其周边有“鸡公石”“二郎帽”“鼓石梁”“马蹄沟”等自然景观,流传着诸多民间传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设,通电、通水、通路。整体来看,民居完整、人文荟萃、传承有序,晁家院子是秦巴山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
(二)晁家院子修缮保护情况
晁家院子修缮保护工作自2015年开始谋划布局,2020年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进入尾声。修缮保护的主要内容是:统一修建景观步道、硬化公共活动场地,部分更换屋梁、椽子和屋顶,对石墙予以粉刷,重建个别倾塌的房屋,建设太阳能路灯、庭院绿化、休闲凉亭等公共设施,对室内地面进行了硬化,对部分墙面粉刷。整体来看,修缮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房屋安全性提高,环境更加美观。
二、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可谓不遗余力,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现在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下述问题在晁家院子的修缮保护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一)保护理念重物质轻文化
传统村落是物质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结合,物质遗产是“身”,文化遗产是“魂”,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在于保护好物质遗产,关键在于传承好文化遗产。但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局限于对传统村落内建筑物的保护,往往忽略了对传统村落历史人文、风俗习惯、农耕文明及自然环境的保护。缺少活跃的非物质文化,传统村落将是失去灵魂的冰冷村庄。晁家院子目前只是单纯的对村落的房屋修缮、环境整治,而没有对村民数百年来共同生活形成的独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保护。
(二)保护与开发之间关系不协调
目前,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重保护轻开发现象并存,保护与开发之间关系不协调。一方面,部分传统村落因具有大的旅游价值而被过度开发,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网红打卡”之地,工程建设量大,游客、商户众多,商业氛围浓厚,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气息消失,已不是典型意义的传统村落。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使乡村数量锐减,能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大都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人口流失,因此部分传统村落只是进行修缮保护而未得到合理有效开发,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未形成良性互动,从长远看传统村落也就失去了发展延续的活力和动力。晁家院子地处大山深处,村民大都已迁走,修缮工作完成后如何进行合理开发,使老院子具备长久的活力将是极大的挑战。
(三)原住村民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村民是传统村落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本应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主体。但传统村落保护往往由政府主导或商业资本主导,以完成项目建设或商业开发等为主要目的,保护开发过程同村民缺少充分沟通,村民合理诉求未得到有效解决,导致村民缺少全身心投入的主动性,甚至对保护开发存在抵触情绪。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政府在主导保护与开发中,应该重点考虑这一因素。
(四)修缮破坏原有建筑风格
对传统村落建筑物进行修缮最为重要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即尽量保持建筑物原有形状,保持历史风貌,与周围环境风格一致、保持协调,形成整体美感。但囿于工程成本高、时间进度慢、传统工艺流失、手工匠人缺乏、物料难寻等因素限制,现在大多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对传统村落房屋进行修缮,新旧风格错配。比如:晁家院子的房屋以前屋顶有的是石板,此次统一更换成瓦,失去了传统特色;晁家院子传统都是夯土墙或石墙,而此次新建的房屋均为砖墙,风格不一致;未对周边临近的房屋修缮,整体不协调。
三、保护建议
当下,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历史创举,已然在全国上下全面铺开。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应该统筹在乡村振兴中,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建设囊括其中,传统村落才会更有活力,才能实现保护的价值和意义,达到保护的初衷和目的。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牵扯诸多领域、诸多方面的综合工程,只有多方共同发力,采取综合性的保护开发措施,才能使传统村落真正成为人们心中那弥漫着人间烟火气的“根”。
(一)以文化保护为核心实施保护
国内外的事例证明,传统村落如果要获得真正的保护,必须以传统文化保护为核心实施综合保护,就是既要维护好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物质遗产,更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现代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升村民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巩固村民与村落之间的天然纽带,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投身于传统村落保护。无可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糟粕,对此决不能抱着相对主义态度予以简单传承,而应用现代法律和道德予以扬弃。晁家院子在完成物质遗产部分的修缮保护后,应着重对流传的民间传说、生活习俗、传统技艺等进行深入发掘,借助互联网、自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予以保存、传播,以扩大知名度、提升美誉度。
(二)保护与开发并重
保护与开发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体两面,关键在于形成动态平衡关系。在现代商业模式运作开发下,传统村落转化为旅游资源,除了获得当地政府、商业资本的重视,受益的村民也会主动保护与传承,增强了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形成良性互动;但要注意开发的广度与深度,避免简单的建设景区化、生活展示化、文化表演化,导致传统村落生活气息消失、文化变异,成为披着传统村落外衣的现代商业街,而传统村落也最终失去了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而对面临空心化危机的传统村落,则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可根据村落的资源禀赋,选择旅游业、生态农业、传统手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让村民在生产活动中获得必要的经济利益,调动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使传统村落具有永续存在的基础与活力。对于晁家院子来说,关键在于吸引村民回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使村民能扎下根,做好日常修缮维护,保持传统生产、生活风俗存续。
(三)充分尊重村民主体地位
在保护开发前,应对保护开发的规划、方案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只有同长期生活于此的村民反复沟通交流,才能真正发掘、总结、提炼传统村落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保护开发过程中,要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作必要调整,不能专断而漠视村民的合理訴求;在后续运行中,要保障村民必要的经济利益,同村民不断磨合,融洽关系,使村民有获得感。人是第一位的因素,尊重了村民的主体地位,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传统村落保护也就获得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四)坚持“修旧如旧”
在对传统村落修缮保护中,一方面要尽量采用传统工艺对古建筑进行修缮,避免新旧搭配,对室内的装饰也应采用传统做法,避免“旧瓶新酒”;另一方面要加强规划布局,使传统村落自身整体协调,也能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晁家院子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修旧如旧”原则的运用,对前期的不当建设要逐步予以修正。“修旧如旧”才能让人产生亲切感,进村入户,真正能看得见乡风、听得见乡音、望得见乡愁,把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精粹根植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为文化自信在广大农村找寻一片沃土。
(安康市汉滨区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一、基本情况
(一)晁家院子基本情况
晁家院子位于汉滨区早阳镇王庄村(因行政区划调整,现已与周边行政村合并为大沟河村),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晁家院子处于汉滨区东部秦岭南坡,与旬阳市相邻,三面环山;自清代晁家先祖迁入以来,经过繁衍,现有32户人家,另散居杨姓、周姓等人家;房屋为传统的夯土墙或石墙,除极个别人家以石板为屋顶外,大部分都是青瓦屋顶;耕地散布于周围的山坡上,大都堆砌成梯田模样;院子及其周边有“鸡公石”“二郎帽”“鼓石梁”“马蹄沟”等自然景观,流传着诸多民间传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设,通电、通水、通路。整体来看,民居完整、人文荟萃、传承有序,晁家院子是秦巴山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
(二)晁家院子修缮保护情况
晁家院子修缮保护工作自2015年开始谋划布局,2020年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进入尾声。修缮保护的主要内容是:统一修建景观步道、硬化公共活动场地,部分更换屋梁、椽子和屋顶,对石墙予以粉刷,重建个别倾塌的房屋,建设太阳能路灯、庭院绿化、休闲凉亭等公共设施,对室内地面进行了硬化,对部分墙面粉刷。整体来看,修缮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房屋安全性提高,环境更加美观。
二、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可谓不遗余力,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现在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下述问题在晁家院子的修缮保护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一)保护理念重物质轻文化
传统村落是物质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结合,物质遗产是“身”,文化遗产是“魂”,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在于保护好物质遗产,关键在于传承好文化遗产。但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局限于对传统村落内建筑物的保护,往往忽略了对传统村落历史人文、风俗习惯、农耕文明及自然环境的保护。缺少活跃的非物质文化,传统村落将是失去灵魂的冰冷村庄。晁家院子目前只是单纯的对村落的房屋修缮、环境整治,而没有对村民数百年来共同生活形成的独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保护。
(二)保护与开发之间关系不协调
目前,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重保护轻开发现象并存,保护与开发之间关系不协调。一方面,部分传统村落因具有大的旅游价值而被过度开发,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网红打卡”之地,工程建设量大,游客、商户众多,商业氛围浓厚,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气息消失,已不是典型意义的传统村落。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使乡村数量锐减,能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大都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人口流失,因此部分传统村落只是进行修缮保护而未得到合理有效开发,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未形成良性互动,从长远看传统村落也就失去了发展延续的活力和动力。晁家院子地处大山深处,村民大都已迁走,修缮工作完成后如何进行合理开发,使老院子具备长久的活力将是极大的挑战。
(三)原住村民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村民是传统村落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本应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主体。但传统村落保护往往由政府主导或商业资本主导,以完成项目建设或商业开发等为主要目的,保护开发过程同村民缺少充分沟通,村民合理诉求未得到有效解决,导致村民缺少全身心投入的主动性,甚至对保护开发存在抵触情绪。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政府在主导保护与开发中,应该重点考虑这一因素。
(四)修缮破坏原有建筑风格
对传统村落建筑物进行修缮最为重要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即尽量保持建筑物原有形状,保持历史风貌,与周围环境风格一致、保持协调,形成整体美感。但囿于工程成本高、时间进度慢、传统工艺流失、手工匠人缺乏、物料难寻等因素限制,现在大多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对传统村落房屋进行修缮,新旧风格错配。比如:晁家院子的房屋以前屋顶有的是石板,此次统一更换成瓦,失去了传统特色;晁家院子传统都是夯土墙或石墙,而此次新建的房屋均为砖墙,风格不一致;未对周边临近的房屋修缮,整体不协调。
三、保护建议
当下,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历史创举,已然在全国上下全面铺开。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应该统筹在乡村振兴中,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建设囊括其中,传统村落才会更有活力,才能实现保护的价值和意义,达到保护的初衷和目的。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牵扯诸多领域、诸多方面的综合工程,只有多方共同发力,采取综合性的保护开发措施,才能使传统村落真正成为人们心中那弥漫着人间烟火气的“根”。
(一)以文化保护为核心实施保护
国内外的事例证明,传统村落如果要获得真正的保护,必须以传统文化保护为核心实施综合保护,就是既要维护好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物质遗产,更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现代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升村民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巩固村民与村落之间的天然纽带,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投身于传统村落保护。无可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糟粕,对此决不能抱着相对主义态度予以简单传承,而应用现代法律和道德予以扬弃。晁家院子在完成物质遗产部分的修缮保护后,应着重对流传的民间传说、生活习俗、传统技艺等进行深入发掘,借助互联网、自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予以保存、传播,以扩大知名度、提升美誉度。
(二)保护与开发并重
保护与开发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体两面,关键在于形成动态平衡关系。在现代商业模式运作开发下,传统村落转化为旅游资源,除了获得当地政府、商业资本的重视,受益的村民也会主动保护与传承,增强了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形成良性互动;但要注意开发的广度与深度,避免简单的建设景区化、生活展示化、文化表演化,导致传统村落生活气息消失、文化变异,成为披着传统村落外衣的现代商业街,而传统村落也最终失去了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而对面临空心化危机的传统村落,则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可根据村落的资源禀赋,选择旅游业、生态农业、传统手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让村民在生产活动中获得必要的经济利益,调动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使传统村落具有永续存在的基础与活力。对于晁家院子来说,关键在于吸引村民回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使村民能扎下根,做好日常修缮维护,保持传统生产、生活风俗存续。
(三)充分尊重村民主体地位
在保护开发前,应对保护开发的规划、方案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只有同长期生活于此的村民反复沟通交流,才能真正发掘、总结、提炼传统村落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保护开发过程中,要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作必要调整,不能专断而漠视村民的合理訴求;在后续运行中,要保障村民必要的经济利益,同村民不断磨合,融洽关系,使村民有获得感。人是第一位的因素,尊重了村民的主体地位,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传统村落保护也就获得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四)坚持“修旧如旧”
在对传统村落修缮保护中,一方面要尽量采用传统工艺对古建筑进行修缮,避免新旧搭配,对室内的装饰也应采用传统做法,避免“旧瓶新酒”;另一方面要加强规划布局,使传统村落自身整体协调,也能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晁家院子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修旧如旧”原则的运用,对前期的不当建设要逐步予以修正。“修旧如旧”才能让人产生亲切感,进村入户,真正能看得见乡风、听得见乡音、望得见乡愁,把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精粹根植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为文化自信在广大农村找寻一片沃土。
(安康市汉滨区文化和旅游广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