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杰克·伦敦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真实的美国社会为背景,工业快速发展,城市骤然兴起,美国的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被社会重新定格的中产阶级的崛起尤为突出。《马丁·伊登》可谓一部基于美国的新主流文化对美国阶级间的分化影响所呈现的文化现实长卷。杰克·伦敦借助马丁的血气方刚、有坚强意志、充溢真善美的文化身份来揭露抨击伪善庸俗丑陋的资本主义社会。
关键词:马丁·伊登;主流文化群体;亚文化群体
作者简介:褚美娜(1992-),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2
一、主人公的文化身份建构根源
司汤达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创的先驱,继他之后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马丁·伊登》实为一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巨著,因此在解读剖析这部巨作时有必要了解创作的历史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镀金时代”。工业快速发展,城市骤然兴起,美国的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被社会重新定格的中产阶级的崛起尤为突出。以企业主及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阶层取代以农场主为核心的旧式中产阶级。接受优良正规教育、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新中产阶级,标志着一个用知识来装扮华表的主流文化群体的诞生。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转型以及美国社会结构变化,导致美国社会的阶级严重分化,社会群体形成显著对立面,上层/下层,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富人/穷人,主流/边缘,受教育/未受教育。“财富,演化成为生活方式、教育程度与群体归属的分界线;身份,框划个体的文化交际场域,构建不同阶级成员迥异的文化心理认同。”[1]群体文化的多样化使得文化身份呈现多层化。同时文化的分化充分显露阶级在各个方面的差异性,例如经济、社会地位等。
《马丁·伊登》可谓一部基于美国的新主流文化对美国阶级间的分化影响所呈现的文化现实长卷。该小说主要描绘了新兴工业化城市伯克利市中的新中产阶级和贫困的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意识,主要以马丁为城市贫民的代表和以莫尔斯一家为城市新中产阶级的代表,体现了两个文化群落间的巨大文化差异。身为水手的马丁因出手相救律师莫尔斯的儿子,而被邀请参加上层社会的晚宴,第一次接触奢华体面的上层社会,让他充满焦虑、好奇。尤其是他被高贵文雅的露丝所深深地吸引。在与莫尔斯一家的交谈中,马丁总是陷入困顿尴尬的境地,其原因是同他们比他有太多的知识缺陷,他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不了解几何学和物理这样的学科,他没有阅读过关于文学类的书籍,不知道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在交谈中马丁的粗陋语言也与莫尔斯一家的文雅谈吐形成反差;马丁衣衫简陋不整,而莫尔斯一家着装华丽整洁;就餐时莫尔斯一家知晓餐桌文化,礼节周到,更加凸显出马丁的粗陋鄙薄。这让马丁在这种华丽文雅的上层社会中感觉自己是异类,格格不入,然而他又感觉新奇,亦想深入接触这样的上层社会。文化差异性影响了不同的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同时主流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又以压倒式渗透到边缘文化群体的意识中去。他们认为这种文化才是他们所推崇借鉴学习的,即使他们不处于主流文化层面上。也就是说,“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亚文化群体的判断标准。”[2]以这种文化为参照来反观自己,导致马丁过分在意迷恋憧憬这种文化模式。马丁甘愿付出一切代价痴迷追求主流文化身份。
二、主人公的主流文化身份的建构与破灭
露丝知识渊博,谈吐优雅,大方得体,可以说她是从主流文化模式中刻画出的人物代表。马丁十分赏识才华出众的她,他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以露丝为中心的一道肖像画廊里。认为露丝是他的女神、仙女、精灵,她那升华过的美不属于人间。粗陋的水手马丁听从露丝的指导,首先遵从主流文化模式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先努力修改语法错误,规范自己言行,表达文雅,以期自己融入主流文化群;他利用图书馆广泛阅读,开拓视野,有利于自己了解主流文化世界;他自学中学课程,弥补未接受正规教育的缺失。即便他做出许多尝试和改变,想彻底摒弃原有的亚文化身份,就必须要让自己在中产阶级文化体系中立足。马丁很快意识到成为有声望的作家能够成功跻身于此。想抛弃他水手的身份,他首先要从外表来改变自己。从此他开始每天刷牙、刮脸、清洁指甲、着装整洁;时刻注意自己的谈吐与行为举止;参加莫尔斯家庭宴会,接触社会名流;欣赏露丝小姐的钢琴演奏。马丁为了追求主流文化身份,整日沉浸在这样的主流文化群体中。但是随着马丁的博识渐长和与莫尔斯家的深交,马丁又对自己一心想要努力与之为伍的人群的文化引发质疑。马丁在屡经退稿后终于在受主流文化人群欢迎的《横贯大陆月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为自己赢得了他们的嘉许与赞誉,成功完成主流文化的身份建构。
然而成功塑造了新文化身份并未给他带来异常激动兴奋,反倒让他越发痛苦。随着马丁作为知名作家成功纳为主流文化人物时,他的清醒敏锐逐渐剥离掉用不着边际的文化层层装扮的主流文化群体,露丝虽然获得英语文学硕士的学位,但是她自始至终活在过于迷恋华表而又较为狭隘世俗的世界中。同时他深刻意识到在自己的主流文化中形成的价值观与普遍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有着很大差别,可以说马丁的价值观高于其他主流文化人群。他意图通过作品来传达的精神和思想并未真正被人理解,他的身份地位才是作品受欢迎的真正原因。叔本华在《人生的煩恼》一文中说:“一个人的智力愈多,认识愈明确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3]马丁·伊登没有在追求主流文化身份的过程中找到归属感。他质疑否定批判主流文化,但同时他无法回应亚文化群体身份。他想起了诗人亨雷的诗句不禁说道,“‘生命是一个大错误,一种耻辱。’确实——一个大错误,一种耻辱。”马丁·伊登意识到自己已然在灵魂上在思想上是一个病人,一切都变得无所谓了。马丁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让自己不悲观的理由和解药了,死亡随时能以永恒的睡眠来解除痛苦。于是他选择了大海,这个他曾经靠它生存让他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他提供了创作素材作为他对生命最后留恋的归宿。杰克·伦敦将对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深远思考推向高潮,缘起缘落,马丁的宿命也带给世人沉重的反思。 三、基于批判现实主义看待文化身份的差异性
杰克·伦敦在这部文学作品里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不同阶层人们的形象以通过他们展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实社会。杰克·伦敦以马丁及莫尔斯一家展开的叙事为主线,塑造的形象具体化和完整化,带给我们对主流/边缘,上层/下层等对立面视觉上的真实性和形象性。
主流文化的人物代表露丝在马丁前途渺茫后与他悔婚。后来得知马丁跻身主流文化群体后,放低姿态带着她虚伪的诚意想与他重新开始。在她看来他们的爱情是建构在马丁扬名立万的基础上,而不是纯粹的爱情。反观丽齐虽然处于亚文化群体中但是她展现的是一个用真诚善良待人的“丑小鸭”。她对马丁的爱自始至终是真诚善意的,无论是身份低微,缺乏教养,行为粗野的马丁还是成名后受人追捧的马丁。杰克·伦敦用主流/边缘文化的人物形象做对比,更加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主流文化身份的华表背后掩饰下的虚伪庸俗。尤其是他的老友布里森登死后作品才被其发表,一些主流人物借此跟风似地写文章,发表言论博得名声利益,再次冲击伪善丑陋污浊的主流文化。马丁成名后,以前对他冷眼相看,嗤之以鼻的上层社会群体争相邀请他巴结他,这让马丁再次看到主流文化身份群体的势利丑陋的嘴脸。
虽然马丁成功实现主流文化身份的构造,但是他依然闪现着人性的光辉。他一直用真诚和善良的态度去看待世界,即使他的作品没有人欣赏,他写作的前途遭到质疑和鄙夷。在追求主流文化身份的构造过程中,他不仅追求外在美——人美,而且追求人性美——真挚善意。他拒绝了露丝的请求,他不想与这样自私势利的人们为伍。而反观他对曾经在他危难穷困潦倒时给予他关怀帮助人的做法,又一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马丁有了可观收入后他尽全力去帮助同他一个阶层的亲人和朋友。如马丁资助姐姐买下自己一直交租金的住房,他帮助老友乔盘下洗衣店让他不再过着食不果腹的苦日子,他资助丽齐上夜校去提升自己。尽管下层社会的亚文化身份人群生活艰辛,物质生活匮乏,但是他们生活更加真实,精神更加富足,性情淳朴美好,真善美是亚文化人群的重要特征。
19世纪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绝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劳动阶级成为资本经济统治下的奴隶,贫富差距明显,阶级矛盾尖锐,人性的本质遇到了金钱地位等考验。杰克·伦敦借助马丁的血气方刚、有坚强意志、充溢真善美的文化身份来揭露抨击伪善庸俗丑陋的资本主义社会。然而这种虚伪势利的社会环境消散了他对自我追求的正能量,让他变得痛苦不堪。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伊登因此是充满传奇色彩而又令人唏嘘的角色。像马丁·伊登的正直的思想,高尚的艺术和可圈可点的创造力都以虚幻形式存在着从而被无情的践踏埋没。
四、结语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生命的长度决定的而是由生活上的广度和思想上的深度决定的。”价值观影响身份认同,同样由认同而衍生的身份建构也受价值观影响。文化身份不足以作为一个参考值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马丁·伊登式的文化身份建构为世人带来有价值性的人性思考。建构是动态而又现实的构造,因为人的意识形态会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静止而又脱离初衷的意识的建构是不可取的。马丁·伊登的悲惨宿命警告世人脱离现实、执着追求虚无的文化身份必然遭受不可调和的自我矛盾,付出惨痛的代价。
注释:
[1]段红玉, 段红燕. 论杰克·伦敦反成长小说《马丁·伊登》的文化政治书写[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
[2]方成.杰克·伦敦小说中的文化霸权——暴力及其导致的亚文化群体心理格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9):58.
[3]叔本华.人生的烦恼[J].载叔本华文集[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 336.
参考文献:
[1]段红玉, 段红燕. 论杰克·伦敦反成长小说《马丁·伊登》的文化政治书 写[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
[2]方成.杰克·伦敦小说中的文化霸权——暴力及其导致的亚文化群 体 心 理 格 式[J].四 川 外 语 学 院 学 报,2003(9):58.
[3]杰克·伦敦. 马丁·伊登.[M]. 吴劳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46,360.
[4]李爱群. 宁失生命 不失尊严——马丁和于连奋斗历程和人生结局的比较与研究[J]. 名作欣賞, 2013 .
[5]李新霖. 马丁·伊登: 杰克·伦敦超人思想的体现[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
[6]叔本华. 人生的烦恼[J]. 载叔本华文集[C]. 北京: 中国言实出版社. 1996: 336.
[7]宋影. 评杰克·伦敦和马丁·伊登的相似性[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
[8]许太梅. 深沉的自我写照——评杰克·伦敦及其代表作《马丁·伊登》[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1).
关键词:马丁·伊登;主流文化群体;亚文化群体
作者简介:褚美娜(1992-),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2
一、主人公的文化身份建构根源
司汤达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创的先驱,继他之后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马丁·伊登》实为一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巨著,因此在解读剖析这部巨作时有必要了解创作的历史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镀金时代”。工业快速发展,城市骤然兴起,美国的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被社会重新定格的中产阶级的崛起尤为突出。以企业主及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阶层取代以农场主为核心的旧式中产阶级。接受优良正规教育、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新中产阶级,标志着一个用知识来装扮华表的主流文化群体的诞生。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转型以及美国社会结构变化,导致美国社会的阶级严重分化,社会群体形成显著对立面,上层/下层,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富人/穷人,主流/边缘,受教育/未受教育。“财富,演化成为生活方式、教育程度与群体归属的分界线;身份,框划个体的文化交际场域,构建不同阶级成员迥异的文化心理认同。”[1]群体文化的多样化使得文化身份呈现多层化。同时文化的分化充分显露阶级在各个方面的差异性,例如经济、社会地位等。
《马丁·伊登》可谓一部基于美国的新主流文化对美国阶级间的分化影响所呈现的文化现实长卷。该小说主要描绘了新兴工业化城市伯克利市中的新中产阶级和贫困的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意识,主要以马丁为城市贫民的代表和以莫尔斯一家为城市新中产阶级的代表,体现了两个文化群落间的巨大文化差异。身为水手的马丁因出手相救律师莫尔斯的儿子,而被邀请参加上层社会的晚宴,第一次接触奢华体面的上层社会,让他充满焦虑、好奇。尤其是他被高贵文雅的露丝所深深地吸引。在与莫尔斯一家的交谈中,马丁总是陷入困顿尴尬的境地,其原因是同他们比他有太多的知识缺陷,他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不了解几何学和物理这样的学科,他没有阅读过关于文学类的书籍,不知道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在交谈中马丁的粗陋语言也与莫尔斯一家的文雅谈吐形成反差;马丁衣衫简陋不整,而莫尔斯一家着装华丽整洁;就餐时莫尔斯一家知晓餐桌文化,礼节周到,更加凸显出马丁的粗陋鄙薄。这让马丁在这种华丽文雅的上层社会中感觉自己是异类,格格不入,然而他又感觉新奇,亦想深入接触这样的上层社会。文化差异性影响了不同的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同时主流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又以压倒式渗透到边缘文化群体的意识中去。他们认为这种文化才是他们所推崇借鉴学习的,即使他们不处于主流文化层面上。也就是说,“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亚文化群体的判断标准。”[2]以这种文化为参照来反观自己,导致马丁过分在意迷恋憧憬这种文化模式。马丁甘愿付出一切代价痴迷追求主流文化身份。
二、主人公的主流文化身份的建构与破灭
露丝知识渊博,谈吐优雅,大方得体,可以说她是从主流文化模式中刻画出的人物代表。马丁十分赏识才华出众的她,他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以露丝为中心的一道肖像画廊里。认为露丝是他的女神、仙女、精灵,她那升华过的美不属于人间。粗陋的水手马丁听从露丝的指导,首先遵从主流文化模式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先努力修改语法错误,规范自己言行,表达文雅,以期自己融入主流文化群;他利用图书馆广泛阅读,开拓视野,有利于自己了解主流文化世界;他自学中学课程,弥补未接受正规教育的缺失。即便他做出许多尝试和改变,想彻底摒弃原有的亚文化身份,就必须要让自己在中产阶级文化体系中立足。马丁很快意识到成为有声望的作家能够成功跻身于此。想抛弃他水手的身份,他首先要从外表来改变自己。从此他开始每天刷牙、刮脸、清洁指甲、着装整洁;时刻注意自己的谈吐与行为举止;参加莫尔斯家庭宴会,接触社会名流;欣赏露丝小姐的钢琴演奏。马丁为了追求主流文化身份,整日沉浸在这样的主流文化群体中。但是随着马丁的博识渐长和与莫尔斯家的深交,马丁又对自己一心想要努力与之为伍的人群的文化引发质疑。马丁在屡经退稿后终于在受主流文化人群欢迎的《横贯大陆月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为自己赢得了他们的嘉许与赞誉,成功完成主流文化的身份建构。
然而成功塑造了新文化身份并未给他带来异常激动兴奋,反倒让他越发痛苦。随着马丁作为知名作家成功纳为主流文化人物时,他的清醒敏锐逐渐剥离掉用不着边际的文化层层装扮的主流文化群体,露丝虽然获得英语文学硕士的学位,但是她自始至终活在过于迷恋华表而又较为狭隘世俗的世界中。同时他深刻意识到在自己的主流文化中形成的价值观与普遍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有着很大差别,可以说马丁的价值观高于其他主流文化人群。他意图通过作品来传达的精神和思想并未真正被人理解,他的身份地位才是作品受欢迎的真正原因。叔本华在《人生的煩恼》一文中说:“一个人的智力愈多,认识愈明确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3]马丁·伊登没有在追求主流文化身份的过程中找到归属感。他质疑否定批判主流文化,但同时他无法回应亚文化群体身份。他想起了诗人亨雷的诗句不禁说道,“‘生命是一个大错误,一种耻辱。’确实——一个大错误,一种耻辱。”马丁·伊登意识到自己已然在灵魂上在思想上是一个病人,一切都变得无所谓了。马丁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让自己不悲观的理由和解药了,死亡随时能以永恒的睡眠来解除痛苦。于是他选择了大海,这个他曾经靠它生存让他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他提供了创作素材作为他对生命最后留恋的归宿。杰克·伦敦将对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深远思考推向高潮,缘起缘落,马丁的宿命也带给世人沉重的反思。 三、基于批判现实主义看待文化身份的差异性
杰克·伦敦在这部文学作品里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不同阶层人们的形象以通过他们展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实社会。杰克·伦敦以马丁及莫尔斯一家展开的叙事为主线,塑造的形象具体化和完整化,带给我们对主流/边缘,上层/下层等对立面视觉上的真实性和形象性。
主流文化的人物代表露丝在马丁前途渺茫后与他悔婚。后来得知马丁跻身主流文化群体后,放低姿态带着她虚伪的诚意想与他重新开始。在她看来他们的爱情是建构在马丁扬名立万的基础上,而不是纯粹的爱情。反观丽齐虽然处于亚文化群体中但是她展现的是一个用真诚善良待人的“丑小鸭”。她对马丁的爱自始至终是真诚善意的,无论是身份低微,缺乏教养,行为粗野的马丁还是成名后受人追捧的马丁。杰克·伦敦用主流/边缘文化的人物形象做对比,更加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主流文化身份的华表背后掩饰下的虚伪庸俗。尤其是他的老友布里森登死后作品才被其发表,一些主流人物借此跟风似地写文章,发表言论博得名声利益,再次冲击伪善丑陋污浊的主流文化。马丁成名后,以前对他冷眼相看,嗤之以鼻的上层社会群体争相邀请他巴结他,这让马丁再次看到主流文化身份群体的势利丑陋的嘴脸。
虽然马丁成功实现主流文化身份的构造,但是他依然闪现着人性的光辉。他一直用真诚和善良的态度去看待世界,即使他的作品没有人欣赏,他写作的前途遭到质疑和鄙夷。在追求主流文化身份的构造过程中,他不仅追求外在美——人美,而且追求人性美——真挚善意。他拒绝了露丝的请求,他不想与这样自私势利的人们为伍。而反观他对曾经在他危难穷困潦倒时给予他关怀帮助人的做法,又一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马丁有了可观收入后他尽全力去帮助同他一个阶层的亲人和朋友。如马丁资助姐姐买下自己一直交租金的住房,他帮助老友乔盘下洗衣店让他不再过着食不果腹的苦日子,他资助丽齐上夜校去提升自己。尽管下层社会的亚文化身份人群生活艰辛,物质生活匮乏,但是他们生活更加真实,精神更加富足,性情淳朴美好,真善美是亚文化人群的重要特征。
19世纪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绝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劳动阶级成为资本经济统治下的奴隶,贫富差距明显,阶级矛盾尖锐,人性的本质遇到了金钱地位等考验。杰克·伦敦借助马丁的血气方刚、有坚强意志、充溢真善美的文化身份来揭露抨击伪善庸俗丑陋的资本主义社会。然而这种虚伪势利的社会环境消散了他对自我追求的正能量,让他变得痛苦不堪。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伊登因此是充满传奇色彩而又令人唏嘘的角色。像马丁·伊登的正直的思想,高尚的艺术和可圈可点的创造力都以虚幻形式存在着从而被无情的践踏埋没。
四、结语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生命的长度决定的而是由生活上的广度和思想上的深度决定的。”价值观影响身份认同,同样由认同而衍生的身份建构也受价值观影响。文化身份不足以作为一个参考值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马丁·伊登式的文化身份建构为世人带来有价值性的人性思考。建构是动态而又现实的构造,因为人的意识形态会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静止而又脱离初衷的意识的建构是不可取的。马丁·伊登的悲惨宿命警告世人脱离现实、执着追求虚无的文化身份必然遭受不可调和的自我矛盾,付出惨痛的代价。
注释:
[1]段红玉, 段红燕. 论杰克·伦敦反成长小说《马丁·伊登》的文化政治书写[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
[2]方成.杰克·伦敦小说中的文化霸权——暴力及其导致的亚文化群体心理格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9):58.
[3]叔本华.人生的烦恼[J].载叔本华文集[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 336.
参考文献:
[1]段红玉, 段红燕. 论杰克·伦敦反成长小说《马丁·伊登》的文化政治书 写[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
[2]方成.杰克·伦敦小说中的文化霸权——暴力及其导致的亚文化群 体 心 理 格 式[J].四 川 外 语 学 院 学 报,2003(9):58.
[3]杰克·伦敦. 马丁·伊登.[M]. 吴劳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46,360.
[4]李爱群. 宁失生命 不失尊严——马丁和于连奋斗历程和人生结局的比较与研究[J]. 名作欣賞, 2013 .
[5]李新霖. 马丁·伊登: 杰克·伦敦超人思想的体现[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
[6]叔本华. 人生的烦恼[J]. 载叔本华文集[C]. 北京: 中国言实出版社. 1996: 336.
[7]宋影. 评杰克·伦敦和马丁·伊登的相似性[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
[8]许太梅. 深沉的自我写照——评杰克·伦敦及其代表作《马丁·伊登》[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