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变化与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头端位置判断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cbw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并讨论经外周静脉置入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到位时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变化规律。

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3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PICC置管的21例患者,置管前记录体表模拟Ⅱ导联心电图(A),置管过程中应用X线透视判断导管头端位置,并通过腔内心电图技术记录导管头端位于锁骨下静脉(B)、上腔静脉(SVC)上1/3段(C1)、SVC中1/3段(C2)、SVC下1/3段(C3)、上腔静脉与右心房(RA)交界区(D)、RA上1/3段(E1)、RA中1/3段(E2)、RA下1/3段(E3)时的模拟Ⅱ导联心电图。观察并比较不同位置时腔内心电图图形变化、P波振幅及斜率。

结果

21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平均最大P波振幅(9.65±2.09)mm及P波斜率(6.38±2.27)均出现在RA上部,RA上部与中部所记录的P波振幅及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P=0.26)。χ2检验比较利用P波振幅和P波斜率分别判断导管头端是否位于RA上部分别为13例(61.9%)和16例(76.2%),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导管头端由交界区进入RA时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主要有3种变化类型。

结论

利用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形态变化可以指导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头端准确定位。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研究计算神经生理指数(NI)并评估其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疾病进展速度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6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门诊随诊或病房收治的ALS患者48例,就诊时符合肯定ALS的36例,临床很可能ALS的12例(随访后均证实为肯定ALS);球部起病ALS 8例,上肢起病ALS 40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54例。由专门神经内科医师行ALS功能
期刊
目的评价PathBuilder™房间隔穿刺系统用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研究,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从3家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入选70例房颤患者(男46例,女24例)。在同一例患者中,交替先后使用PathBuilder™系统和进口同类产品(Swartz长鞘管)进行房间隔穿刺,并行导管消融治疗,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指导儿童右心室非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6年7月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室早/室速患儿共261例,选择起源于右心室非流出道的12例(4.6%)患儿(男7例),年龄2~14(7.1±3.1)岁。所有患儿均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7例左心室扩大,3例以单发室早为表现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5%;其中
期刊
目的通过观察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围术期不同抗栓治疗方案术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探讨CIED植入围术期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策略。方法观察2011年12月至2016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心内科符合CIED植入适应证并于住院期间成功植入CIED的患者资料,分析术后囊袋血肿等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350例患者,平均年龄23~95(68.3±13.1)岁,男202例(57.7%),其中围术期
期刊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鞘拔除起搏器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应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导线的6例患者资料,总结导线的植入时间、感染时间,以及导线的拔除成功率、锁定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6例(女1例),中位年龄49(23~75)岁。使用激光鞘拔除导线13根(心房导线6根,心室导线7根),完全拔除导线10根(76.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