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巧克力是当今世界上销量最大的一种食品,它具有醇香诱人的风味。这也许就是大家都喜欢吃的缘故吧!但有关巧克力的来历,并非人人知晓。
在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市,不久前开设的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博物馆,展示了这种大众食品的详细“身世”。此前,在瑞士的巴黎也有一家生产巧克力的工厂,该厂董事长是一位巧克力历史学家,在他的家中陈列有自10世纪以来上百件加工、制作巧克力的工具、用具等,参观后使人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巧克力主要原料是可可树的果实。可可树起源于墨西哥一带,但发现和食用可可,却是南美印第安人的功劳。当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南美后,发现当地土著人在劳动或长途跋涉时,总爱随身携带一些用香蕉叶包着的棕色可可饼。只要吃上几个,他们就整天不会有饥饿感。后来,殖民者的部队也用这种可可饼充作军粮。印第安人把可可称为“神的食品”,不仅用来充饥,而且还作为药品,用以退热、解毒和治疗创伤。可可豆几乎能无限地储存,因而它又充当起钱币的作用。
据科学研究测定,可可的果仁里含有50%的脂肪、20%的蛋白质、10%的淀粉,还有少量的糖分和起兴奋作用的物质可可碱。可可果实发酵焙干,提取30%的可可脂,余下的物质可加工成可可粉,可可粉可做饮料。将可可粉配入砂糖、高纯香兰素和植物卵磷脂,再加入果仁,就可制成味美可口的各种巧克力食品。
认识了可可价值的西班牙人开始垄断南美的可可生产,并禁止出口到第三国。与此同时,可可饮料在欧洲盛行起来。17世纪初,被西班牙人驱逐的犹太人把加工可可的方法秘密地带到了法国,打破了西班牙人的垄断,并促进了可可在欧洲更为广泛的传播。但当时因加工可可的工艺相当复杂,所以价格远比茶和咖啡贵,只能作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髦饮料。现在收藏在德累斯格画廊的法国名画《巧克力姑娘》,就是画家让·艾蒂安‘利奥塔1744年在维也纳贵族沙龙里看到了送可可饮料的姑娘,获得强烈印象而创作的。
1876年前后,瑞士一位名叫彼得的人别出心裁,在可可饮料里,除了原先加入的蔗糖、高纯香兰素和植物卵磷脂外,又新掺入了一些牛奶等,制成了味美可口的各种巧克力食品。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食品弄不好就会洒到衣物上。
大约在19世纪初,一位著名巧克力糖艺师,将液体的巧克力加以脱水浓缩做成了可以携带的固体食品。这种新问世的食品正式取名“巧克力”。在此后的年代里,制造巧克力的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在世界各地纷纷出现。
如今的巧克力产品更是五花八门,并赋予它种种奇特的功能。印在巧克力上的报纸,既可供人阅读,又可兼做巧克力的装饰图案,待人们读完报纸,即可用来充饥。德国一位养路工人发明了一种“巧克力唱片”,可在电唱机上放20多遍,人们听厌了,即可将它吃掉。瑞士一家公司设计了一种“巧克力请柬”,用454克巧克力制成后装在一个纸盒里,上面印有被邀请人的名字,收到请柬的客人,无不为之激动。美国纽约出版了一种巧克力杂志,印刷用的油墨具有巧克力色泽,它散发出的是巧克力香味,该杂志从形式到内容均与巧克力有关。美国还有一位叫史密斯的医生标新立异,开设了一家专门制作巧克力的照片邮购公司,无论是谁,只要将照片寄往该公司,公司就可以做出一块印有该人头像的巧克力。国外市场上还出售一种巧克力戒烟打火机。你想按动开关点火时,第一下出来的是一粒巧克力糖,再按一下才能点烟,可见发明者的良苦用心,是让吸烟者吃过糖后,乐不思“烟”。最近,在纽约的手工艺博物馆还展出了一张“巧克力桌子”,这张长2,75米、宽1,2米的桌子上摆放的东西几乎都是用巧克力做成的,如蜡烛、烛台、酒瓶、酒杯等。它们制作精致,颜色鲜美,引来观众的惊羡和垂涎。
在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市,不久前开设的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博物馆,展示了这种大众食品的详细“身世”。此前,在瑞士的巴黎也有一家生产巧克力的工厂,该厂董事长是一位巧克力历史学家,在他的家中陈列有自10世纪以来上百件加工、制作巧克力的工具、用具等,参观后使人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巧克力主要原料是可可树的果实。可可树起源于墨西哥一带,但发现和食用可可,却是南美印第安人的功劳。当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南美后,发现当地土著人在劳动或长途跋涉时,总爱随身携带一些用香蕉叶包着的棕色可可饼。只要吃上几个,他们就整天不会有饥饿感。后来,殖民者的部队也用这种可可饼充作军粮。印第安人把可可称为“神的食品”,不仅用来充饥,而且还作为药品,用以退热、解毒和治疗创伤。可可豆几乎能无限地储存,因而它又充当起钱币的作用。
据科学研究测定,可可的果仁里含有50%的脂肪、20%的蛋白质、10%的淀粉,还有少量的糖分和起兴奋作用的物质可可碱。可可果实发酵焙干,提取30%的可可脂,余下的物质可加工成可可粉,可可粉可做饮料。将可可粉配入砂糖、高纯香兰素和植物卵磷脂,再加入果仁,就可制成味美可口的各种巧克力食品。
认识了可可价值的西班牙人开始垄断南美的可可生产,并禁止出口到第三国。与此同时,可可饮料在欧洲盛行起来。17世纪初,被西班牙人驱逐的犹太人把加工可可的方法秘密地带到了法国,打破了西班牙人的垄断,并促进了可可在欧洲更为广泛的传播。但当时因加工可可的工艺相当复杂,所以价格远比茶和咖啡贵,只能作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髦饮料。现在收藏在德累斯格画廊的法国名画《巧克力姑娘》,就是画家让·艾蒂安‘利奥塔1744年在维也纳贵族沙龙里看到了送可可饮料的姑娘,获得强烈印象而创作的。
1876年前后,瑞士一位名叫彼得的人别出心裁,在可可饮料里,除了原先加入的蔗糖、高纯香兰素和植物卵磷脂外,又新掺入了一些牛奶等,制成了味美可口的各种巧克力食品。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食品弄不好就会洒到衣物上。
大约在19世纪初,一位著名巧克力糖艺师,将液体的巧克力加以脱水浓缩做成了可以携带的固体食品。这种新问世的食品正式取名“巧克力”。在此后的年代里,制造巧克力的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在世界各地纷纷出现。
如今的巧克力产品更是五花八门,并赋予它种种奇特的功能。印在巧克力上的报纸,既可供人阅读,又可兼做巧克力的装饰图案,待人们读完报纸,即可用来充饥。德国一位养路工人发明了一种“巧克力唱片”,可在电唱机上放20多遍,人们听厌了,即可将它吃掉。瑞士一家公司设计了一种“巧克力请柬”,用454克巧克力制成后装在一个纸盒里,上面印有被邀请人的名字,收到请柬的客人,无不为之激动。美国纽约出版了一种巧克力杂志,印刷用的油墨具有巧克力色泽,它散发出的是巧克力香味,该杂志从形式到内容均与巧克力有关。美国还有一位叫史密斯的医生标新立异,开设了一家专门制作巧克力的照片邮购公司,无论是谁,只要将照片寄往该公司,公司就可以做出一块印有该人头像的巧克力。国外市场上还出售一种巧克力戒烟打火机。你想按动开关点火时,第一下出来的是一粒巧克力糖,再按一下才能点烟,可见发明者的良苦用心,是让吸烟者吃过糖后,乐不思“烟”。最近,在纽约的手工艺博物馆还展出了一张“巧克力桌子”,这张长2,75米、宽1,2米的桌子上摆放的东西几乎都是用巧克力做成的,如蜡烛、烛台、酒瓶、酒杯等。它们制作精致,颜色鲜美,引来观众的惊羡和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