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 柯妍
编者按: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自然被征服、被毁坏,那么,我们人类自己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近日,京城某报曾以“假如人类消失地球变成啥样”为题,报道了国外学者的一个大胆推断。这篇文章在告知人们自然之力的伟大的同时,也给我们一个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启迪:人类不能没有万物,万物却可以没有人类。假如环境一天天遭到破坏,动植物的物种一天天地消失灭绝,人类将会怎样?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但是,如何控制作为具有双刃剑性质的科技力量,以尽量减小其负作用,正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话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麇鹿作为中国“重引进”的拯救动物,回归祖国已经走过了21年历程,这些年,我们始终都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保护麇鹿这种动物?为了一个物种值得吗?从原理上说,我们的保护对象麇鹿是一个在我国一度绝迹,后经中外合作引种才得以恢复了的物种。我们保护的理论根据是“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为了物种的延续,必须进行保护,“只有多样性,才有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强调,地球本身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他们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使自然生态和食物链保持动态平衡和稳定,各种生物得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各种生物赖以长期存在、繁衍、昌盛的基础和社会财富的源泉。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资源)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维持和恢复各物种在自然环境中有生命力的群体,保护各种遗传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生物活动的扩展和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举世瞩目,居全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的第一位。我国地域差异显著,因而孕育了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仅生态系统就有27个大类、460个类型(其中,森林有4个大类,56个类型;荒漠有7个大类,79个类型;湿地和淡水水域有5个大类)。我国有高等植物32800余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2%,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的动物种类约104500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0%。由于我国古大陆受第四纪冰川的影响较小,因而保存下许多古老孑遗种和特有种(或属)。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经济物种多的特点:药材植物4773种,淀粉原料植物300种,纤维原料植物500种,油脂植物800种,香料植物350种,珍贵用材树种300种,已开发利用的真菌800多种,药材动物740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200种。
我国是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除20多种农作物起源于我国以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如野生稻、野生大麦、野生大豆、野生茶树和野生苹果等。我国常见的栽培作物有50多种,果树品种1万余个,畜禽400多种,居世界首位。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我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原始森林长期受到砍伐、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正以每年5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放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目前约90%的草地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中。中国十大陸地生态系统无一例外地出现退化,就连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也不能幸免。以南方的红树林为例,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福建沿海以南,历史上最大面积曾达25万公顷,50年代约剩5万公顷,而现在仅剩1.5万公顷,仅为历史最高时期的6%!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25%,许多贵重药材如野生人参、野生天麻等濒临绝迹。近百年来,我国约有10余种野生动物灭绝,如高鼻羚羊、麋鹿、野马、犀牛、新疆虎等。目前,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雪豹、白鳍豚等20余种珍稀野生动物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我国于1988年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另外,由于种群数量减少或灭绝,致使我国种质资源因缩小或消失而丧失了许多遗传基因。外来种的引进和单纯追求高产的操作,致使许多古老的土著品种遭受排挤而逐步减少甚至灭绝。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严重损失早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制定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一系列保护措施,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初见成效。1987年公布的《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是我国第一部自然保护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它提出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总体战略和基本原则,并且提出了一般性对策。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以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等。
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就地保护是指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形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环境保护起来,以便保护其中各种生物的繁衍与进化。我国于1956年在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目前(2006年10月),我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的保 护区和野生生物类的保护区等。自然生态系统类的保护区,能够有效地保护森林、草地、湿地和水域等多种生态系统。任何一个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区,必然会很好地保护其内部的所有物种。因此说,所有自然生态系统类的保护区,都會对保护区内的野生物种提供保护。此外,我国还设有专门保护某种或某些种野生生物的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迁地保护只能对单一的物种进行保护,它主要适用于对受到高度威胁的物种进行紧急抢救,以避免该物种的灭绝。对于植物来说,迁地保护主要是将濒危物种迁移到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基地或繁育中心。对于动物来说,迁地保护主要是将濒危物种迁移到动物园、珍稀濒危动物迁地保护基地或繁育中心。
麋鹿的保护项目就是这种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的具体实现。目前,在长江之畔和黄海之滨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在北京的“麇鹿苑”主要为迁地保护,但又带有就地保护的性质,因为,这里在历史上曾经是麇鹿的原始栖息地,至今这里的地名还叫南海子,几百年来,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一直作为一个湿地性质的皇家苑囿存在的。所以保护麋鹿及其湿地环境,包括保护这里的生物多样性,都是我们的任务。当然,从这里的公益性上看,特别是科普的范围,该涉及的范围就更广了,我们关注的是全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话题。1982年联合国第371号决议通过的《世界自然宪章》中的一席话非常发人深省:“应信服,生命的每种形式都是独特的,不管它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受到尊重。为了使生命的每种形式得到这种尊重,人类的行为必须受到道德准则的支配。”这个道德准则就是生态道德,人与人之间有道德规范,人与自然之间也需恪守道德规范。在这方面,古代哲人自有先见之明:“天地之大德日生,宇宙之大德日慈”。
其实,提出“为什么保护”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有些问题,就像我们说为什么要保护妇女儿童一样,如果其权益没有受到侵犯,也就无从保护。动物保护同理,本来谁用谁来保护呀,大家都是自然之子,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中生息,明明灭灭,和谐共生。即使是相生相克,优胜劣汰,也属正常规律。可是,地球上偏偏出现了一些缺乏生态道德的“恐怖分子”,为了一己私利,鲸吞蚕食地球资源,包括属于子孙的资源和其他生命形式的栖息地,肆意对环境污染破坏,为了满足贪欲、滥杀无辜、谋财害命、伤天而害理。由此,“替天行道”维护自然规律、维护后代和众生的生存权利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才应运而生。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是道德伦理的提升。只有和谐,才能平衡,只有多样性,才有稳定性。提倡保护生物多样性,旨在唤起人类与万物和谐共生的崇高天性和树立一种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了未来更加美好,让我们手拉手共同努力,只要有爱心,只要有信念,只要有行动,绿色家园就会生机永远!
(本文由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供稿)
编者按: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自然被征服、被毁坏,那么,我们人类自己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近日,京城某报曾以“假如人类消失地球变成啥样”为题,报道了国外学者的一个大胆推断。这篇文章在告知人们自然之力的伟大的同时,也给我们一个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启迪:人类不能没有万物,万物却可以没有人类。假如环境一天天遭到破坏,动植物的物种一天天地消失灭绝,人类将会怎样?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但是,如何控制作为具有双刃剑性质的科技力量,以尽量减小其负作用,正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话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麇鹿作为中国“重引进”的拯救动物,回归祖国已经走过了21年历程,这些年,我们始终都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保护麇鹿这种动物?为了一个物种值得吗?从原理上说,我们的保护对象麇鹿是一个在我国一度绝迹,后经中外合作引种才得以恢复了的物种。我们保护的理论根据是“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为了物种的延续,必须进行保护,“只有多样性,才有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强调,地球本身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他们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使自然生态和食物链保持动态平衡和稳定,各种生物得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各种生物赖以长期存在、繁衍、昌盛的基础和社会财富的源泉。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资源)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维持和恢复各物种在自然环境中有生命力的群体,保护各种遗传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生物活动的扩展和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举世瞩目,居全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的第一位。我国地域差异显著,因而孕育了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仅生态系统就有27个大类、460个类型(其中,森林有4个大类,56个类型;荒漠有7个大类,79个类型;湿地和淡水水域有5个大类)。我国有高等植物32800余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2%,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的动物种类约104500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0%。由于我国古大陆受第四纪冰川的影响较小,因而保存下许多古老孑遗种和特有种(或属)。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经济物种多的特点:药材植物4773种,淀粉原料植物300种,纤维原料植物500种,油脂植物800种,香料植物350种,珍贵用材树种300种,已开发利用的真菌800多种,药材动物740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200种。
我国是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除20多种农作物起源于我国以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如野生稻、野生大麦、野生大豆、野生茶树和野生苹果等。我国常见的栽培作物有50多种,果树品种1万余个,畜禽400多种,居世界首位。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我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原始森林长期受到砍伐、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正以每年5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放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目前约90%的草地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中。中国十大陸地生态系统无一例外地出现退化,就连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也不能幸免。以南方的红树林为例,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福建沿海以南,历史上最大面积曾达25万公顷,50年代约剩5万公顷,而现在仅剩1.5万公顷,仅为历史最高时期的6%!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25%,许多贵重药材如野生人参、野生天麻等濒临绝迹。近百年来,我国约有10余种野生动物灭绝,如高鼻羚羊、麋鹿、野马、犀牛、新疆虎等。目前,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雪豹、白鳍豚等20余种珍稀野生动物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我国于1988年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另外,由于种群数量减少或灭绝,致使我国种质资源因缩小或消失而丧失了许多遗传基因。外来种的引进和单纯追求高产的操作,致使许多古老的土著品种遭受排挤而逐步减少甚至灭绝。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严重损失早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制定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一系列保护措施,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初见成效。1987年公布的《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是我国第一部自然保护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它提出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总体战略和基本原则,并且提出了一般性对策。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以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等。
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就地保护是指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形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环境保护起来,以便保护其中各种生物的繁衍与进化。我国于1956年在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目前(2006年10月),我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的保 护区和野生生物类的保护区等。自然生态系统类的保护区,能够有效地保护森林、草地、湿地和水域等多种生态系统。任何一个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区,必然会很好地保护其内部的所有物种。因此说,所有自然生态系统类的保护区,都會对保护区内的野生物种提供保护。此外,我国还设有专门保护某种或某些种野生生物的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迁地保护只能对单一的物种进行保护,它主要适用于对受到高度威胁的物种进行紧急抢救,以避免该物种的灭绝。对于植物来说,迁地保护主要是将濒危物种迁移到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基地或繁育中心。对于动物来说,迁地保护主要是将濒危物种迁移到动物园、珍稀濒危动物迁地保护基地或繁育中心。
麋鹿的保护项目就是这种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的具体实现。目前,在长江之畔和黄海之滨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在北京的“麇鹿苑”主要为迁地保护,但又带有就地保护的性质,因为,这里在历史上曾经是麇鹿的原始栖息地,至今这里的地名还叫南海子,几百年来,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一直作为一个湿地性质的皇家苑囿存在的。所以保护麋鹿及其湿地环境,包括保护这里的生物多样性,都是我们的任务。当然,从这里的公益性上看,特别是科普的范围,该涉及的范围就更广了,我们关注的是全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话题。1982年联合国第371号决议通过的《世界自然宪章》中的一席话非常发人深省:“应信服,生命的每种形式都是独特的,不管它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受到尊重。为了使生命的每种形式得到这种尊重,人类的行为必须受到道德准则的支配。”这个道德准则就是生态道德,人与人之间有道德规范,人与自然之间也需恪守道德规范。在这方面,古代哲人自有先见之明:“天地之大德日生,宇宙之大德日慈”。
其实,提出“为什么保护”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有些问题,就像我们说为什么要保护妇女儿童一样,如果其权益没有受到侵犯,也就无从保护。动物保护同理,本来谁用谁来保护呀,大家都是自然之子,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中生息,明明灭灭,和谐共生。即使是相生相克,优胜劣汰,也属正常规律。可是,地球上偏偏出现了一些缺乏生态道德的“恐怖分子”,为了一己私利,鲸吞蚕食地球资源,包括属于子孙的资源和其他生命形式的栖息地,肆意对环境污染破坏,为了满足贪欲、滥杀无辜、谋财害命、伤天而害理。由此,“替天行道”维护自然规律、维护后代和众生的生存权利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才应运而生。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是道德伦理的提升。只有和谐,才能平衡,只有多样性,才有稳定性。提倡保护生物多样性,旨在唤起人类与万物和谐共生的崇高天性和树立一种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了未来更加美好,让我们手拉手共同努力,只要有爱心,只要有信念,只要有行动,绿色家园就会生机永远!
(本文由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