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采取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85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依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探究组和对比组,分别是44例和41例;对比组单一用药对症治疗,探究组同时进行神经阻滞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临床总有效率及用药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所改善,探究组要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探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5%,对比组为58.6%,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带状疱疹神经痛,在常规对症用药治疗同时,进行神经阻滞治疗效果更为优,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促进患者康复,且安全性高,临床意义重大。
【关键词】 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神经痛 疗效
带状疱疹神经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个病症,就是在急性带状疱疹治愈后自然病程全面结束之后仍会出现后遗性皮肤疼痛[1]。带状疱疹神经痛会对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该病的治疗。本文主要对85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探究神经阻滞在治疗中的效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85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通过症状、血生化等检查确诊,符合带状疱疹神经痛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是局部皮肤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神经性疼痛,并伴有烧灼感。所有患者的疱疹创面已愈合,无感染,排除心肝肾功能性病变、血液病变等严重疾病,对研究药物无过敏史。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探究组(44例),男29例,女15例;47~82岁,平均(58.6±3.7)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1±0.3)年;病变部位:上肢14例,躯干17例,下肢13例;对比组(41例):男24例,女17例;45~79岁,平均(57.3±3.2)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2±0.1)年;病变部位:上肢16例,躯干18例,下肢7例。在基本信息、病情、病程等方面,两组患者差异不显著(P>0.05),可开展比较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确诊后均用药对症治疗,主要是抗病毒、镇痛(阿片类药物、加巴喷丁等药物)、营养支持、微循环改善等治疗。在此基础上,探究组实施神经阻滞治疗,具体操作:依照患者的病变位采取硬膜外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臂丛神经、枕神经及肋间神经阻滞。应用镇痛液是0.5%利多卡因+复方倍它米松+甲钴铵,对于星状神经节阻滞应用1%利多卡因5~ 7ml。依顺序注射,完成后覆无菌纱布,并严密观察10~15min,如无异常可离开。1次/周,连续进行4~6次。
1.3 疗效观察
应用VAS评分量表测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10分满分,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并依照临床神经疼痛治疗效果标准进行评价,具体分为:(1)治愈,疼痛症状超过80%消失,日常生活恢复正常;(2)显效,疼痛症状50~79%消失,日常生活得到明显改善;(3)有效,疼痛症状消失20%~49%,日常生活有一定改善;(4)无效,疼痛症状20%以下消失,日常生活仍受很大影响。总有效为治愈、显效及有效之和。同时,掌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2.5软件予以统计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计数数据用百分比表示,通过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探究组前后VAS评分分别是(7.21±1.57)分、(1.82±1.61)分;对比组分别是(7.13±1.55)分、(4.24±0.85)分,治疗后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探究组: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38例(86.4%);对比组:治愈13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28例(68.3%),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神经痛虽说对人的生命安全无直接性威胁,但因疼痛症状明显,会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影响。该病是临床治疗有难度,疗效欠佳,有些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当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症,传统有效方法是采取药物治疗主要是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应用阿片类药物、加巴喷丁等治疗。但这类药物对于严重性疼痛的疗效不甚理想,所以有必要探讨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研究中,单一用药治疗的对比组,临床总有效为68.3%,且患者VAS评分为(4.24±0.85)分。由此看出,单一用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整体效果不佳。而探究组在用药治疗基础上,采取神经阻滞治疗,患者VAS评分得到显著改善,且临床总有效率达到86.4%,,优于对比组,可以看出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效果更确切、显著。具体而言,通过镇痛液进行神经阻滞,镇痛液应用的利多卡因能够有效阻断机体的感觉纤维疼痛传导[3],使疼痛不良循环得以打破,与此同时还有效阻断了反射性交感神经的亢进,有助于局部血管的扩张,达到改善血运、恢复组织功能的效用;然后,复方倍它米松是一种激素类药物,能达到消炎止痛效果,有效消除水肿;甲钴胺则有助于神经组织再生,使受损神经得到修复[4]。要指出的是,在进行神经阻滞治疗中,应严格了解患者的禁忌证,比如:凝血障碍、穿刺位感染等情况,有这种情况不适合该项治疗。
综上而言,采取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效果理想,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袁欣,张克进,马飒飒.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02:122-123.
[2]林海,张钧凯,张慧玲,等.不同方法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比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03:148-151.
[3]陈诗翔,徐敏丽.神经根阻滞治疗89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2,04:210-212+215.
[4]周忠群,王喜连,陈素昌.普瑞巴林联合神经阻滞治疗40例老年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13:1942-1943+1945.
【关键词】 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神经痛 疗效
带状疱疹神经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个病症,就是在急性带状疱疹治愈后自然病程全面结束之后仍会出现后遗性皮肤疼痛[1]。带状疱疹神经痛会对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该病的治疗。本文主要对85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探究神经阻滞在治疗中的效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85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通过症状、血生化等检查确诊,符合带状疱疹神经痛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是局部皮肤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神经性疼痛,并伴有烧灼感。所有患者的疱疹创面已愈合,无感染,排除心肝肾功能性病变、血液病变等严重疾病,对研究药物无过敏史。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探究组(44例),男29例,女15例;47~82岁,平均(58.6±3.7)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1±0.3)年;病变部位:上肢14例,躯干17例,下肢13例;对比组(41例):男24例,女17例;45~79岁,平均(57.3±3.2)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2±0.1)年;病变部位:上肢16例,躯干18例,下肢7例。在基本信息、病情、病程等方面,两组患者差异不显著(P>0.05),可开展比较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确诊后均用药对症治疗,主要是抗病毒、镇痛(阿片类药物、加巴喷丁等药物)、营养支持、微循环改善等治疗。在此基础上,探究组实施神经阻滞治疗,具体操作:依照患者的病变位采取硬膜外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臂丛神经、枕神经及肋间神经阻滞。应用镇痛液是0.5%利多卡因+复方倍它米松+甲钴铵,对于星状神经节阻滞应用1%利多卡因5~ 7ml。依顺序注射,完成后覆无菌纱布,并严密观察10~15min,如无异常可离开。1次/周,连续进行4~6次。
1.3 疗效观察
应用VAS评分量表测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10分满分,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并依照临床神经疼痛治疗效果标准进行评价,具体分为:(1)治愈,疼痛症状超过80%消失,日常生活恢复正常;(2)显效,疼痛症状50~79%消失,日常生活得到明显改善;(3)有效,疼痛症状消失20%~49%,日常生活有一定改善;(4)无效,疼痛症状20%以下消失,日常生活仍受很大影响。总有效为治愈、显效及有效之和。同时,掌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2.5软件予以统计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计数数据用百分比表示,通过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探究组前后VAS评分分别是(7.21±1.57)分、(1.82±1.61)分;对比组分别是(7.13±1.55)分、(4.24±0.85)分,治疗后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探究组: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38例(86.4%);对比组:治愈13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28例(68.3%),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神经痛虽说对人的生命安全无直接性威胁,但因疼痛症状明显,会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影响。该病是临床治疗有难度,疗效欠佳,有些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当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症,传统有效方法是采取药物治疗主要是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应用阿片类药物、加巴喷丁等治疗。但这类药物对于严重性疼痛的疗效不甚理想,所以有必要探讨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研究中,单一用药治疗的对比组,临床总有效为68.3%,且患者VAS评分为(4.24±0.85)分。由此看出,单一用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整体效果不佳。而探究组在用药治疗基础上,采取神经阻滞治疗,患者VAS评分得到显著改善,且临床总有效率达到86.4%,,优于对比组,可以看出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效果更确切、显著。具体而言,通过镇痛液进行神经阻滞,镇痛液应用的利多卡因能够有效阻断机体的感觉纤维疼痛传导[3],使疼痛不良循环得以打破,与此同时还有效阻断了反射性交感神经的亢进,有助于局部血管的扩张,达到改善血运、恢复组织功能的效用;然后,复方倍它米松是一种激素类药物,能达到消炎止痛效果,有效消除水肿;甲钴胺则有助于神经组织再生,使受损神经得到修复[4]。要指出的是,在进行神经阻滞治疗中,应严格了解患者的禁忌证,比如:凝血障碍、穿刺位感染等情况,有这种情况不适合该项治疗。
综上而言,采取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效果理想,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袁欣,张克进,马飒飒.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02:122-123.
[2]林海,张钧凯,张慧玲,等.不同方法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比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03:148-151.
[3]陈诗翔,徐敏丽.神经根阻滞治疗89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2,04:210-212+215.
[4]周忠群,王喜连,陈素昌.普瑞巴林联合神经阻滞治疗40例老年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13:1942-1943+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