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房保障:中国学不了新加坡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日前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的文章说,在2011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国八条”中,最有新意的政策就是“大造保障性住房”了。新政策希望通过“大造保障性住房”,不仅可建立起中国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同时也达到了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但这种“大造保障性住房”的经验模式不是来自市场经济成熟大国,也不是来自新兴市场国家,而是来自香港及新加坡两个小岛地区。这两个地区有的住房条件是特定的历史及地理条件发展起来的,其保障性住房的规模之大和比例之高在全世界来说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希望借助于这样的经验模式来发展中国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不仅不可能,也不可取。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不具备条件来建造香港的保障性住房体系的条件。正是因为这样,中国政府今年在推行“大造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过程中就遇到了种种难以克服的困难。无论从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情况来看,还是从保障性住房开工的情况来看,今年各地政府要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的住房建设并非易事。至于未来5年要完成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任务更是会遥不可及。其实,中国住房市场的问题所在,并非完全是保障性住房体制的问题,而是过高的房价让绝大多数居民无支付能力进入房地产市场。而房价过高又是一系列政府政策造成的结果,是这些政策促使中国的住房市场完全成了一个投机炒作的市场,一个赚钱盈利工具。主要住房市场“去赚钱化”,挤出房地产市场泡沫,住房市场的价格全面回归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保障性住房的比例自然会逐渐减小,住房的双轨制也就没有必要。
被人为延长的全球经济危机
财经网报道:评级下调事件发生之后,全球市场一片哀鸿,纷纷暴跌。许小年对此分析说:“当前的市场动荡和经济恶化只表明一个事实:世界仍处于2008年的危机之中。这不是一次常规的景气循环,而是美联储错误货币政策引起的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家庭和金融机构过度负债,制造了战后最大的资产泡沫,泡沫破灭触发危机。”许小年认为,欲使经济复苏,必先削减负债,印钞于事无补,提高债务上限则是饮鸩止渴。西方经济的复苏取决于去杠杆化(即降低负债)的进程。而方法只有两个:还款和赖账,前者意味着消费和投资的萎缩,后者导致银行的损失。减息可降低还款成本,但目前基准利率已为零,美联储量化宽松措施将毫无作用。财政刺激需要提高债务上限,这又和去杠杆化背道而驰。危机前的景气透支了未来繁荣,现在是埋单的时候了。难道,这场病挺不过去了?许小年进一步指出了能挺过去的药方:刮骨疗毒方能治愈!可是各国政府却只想扎吗啡,因为民众怕疼。去杠杆化是要有人破产的,卖房子卖地,银行要核销坏账,政府要减少福利开支,增加税收,谁愿意?百年不遇的危机,打个饱嗝就过去了?没那么容易。所以,许小年认为美债降级只是导火索,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实体经济。市场的波动会很快过去,人们将要面对的是痛苦和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债务大山重压之下,家庭不敢消费,企业不敢投资,银行不敢贷款,何谈复苏?许教授此论暗示经济复苏将是长久以后的事情,去杠杆化的过程也将是人们跳不过去,必须直面和真真切切必须感受的痛苦!
这一次中国有可能不再跟进
一边是7月通胀再创新高,负利率状况进一步恶化;一边是境外正因美债风声鹤唳,新一波危机似在眼前。面对如此窘境,中国下一步宏观政策走向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综观多位经济学家的观点,虽然外围局势可能对中国出口等造成影响,但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表明中国工业增长依然稳健,因此面对外围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刺激,这一次中国很可能不再跟进,保持稳健政策。不过,由于短线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市场信心不稳,因此分析人士也预计,从紧政策可能会有很短的一段“观察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上周五美国主权评级被调降,可能令中国政策调整时点延迟,但是,延迟不等于取消,只是试图在观察清楚金融市场的反应后再采取行动。我们继续维持年内加息1-2次的预期,只是政策出台的时点变得更难判断。鲁政委认为,从历史经验来看,越是海外维持宽松政策,中国国内就越应保持政策的稳健性,而不应进行随波逐流的放松,否则,国内就可能出现巨大的资产泡沫。有学者指出,由于中国消费潜力巨大,只要中国不再走投资老路,着力进行经济转型,完全可以实施较为独立的宏观政策,而不是再像2008年那样大规模救市。美银美林证券中国经济学家陆挺昨日甚至直言,现在呼吁放松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息,或者增加信贷额度为时过早,因为“中国政府已经从2009-2010年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吸取了很大教训。”
债务危机:“大政府主义”的破产
《南方人物周刊》报道,经济学家陈志武日前指出,这次债务危机爆发,否定的是现代政府走向福利国家的潮流,否定的是“大政府主义”。现在看,正是奥巴马政府庞大的刺激政策,才使美国今年财政赤字膨胀到16000多亿美元。之前,奥巴马政府开出13000多亿美元刺激方案支持美国经济,其中很多用于支持本来买不起房子的人去买房子。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就是因为金融机构把钱借给没有能力偿还住房按揭贷款的人去买房子。为让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奥巴马政府在房产市场上继续提供更多帮助和刺激。所以不奇怪,为什么美国政府花了1.3万亿美元,失业率仍在9%左右。这说明经济刺激政策基本无效,不过是把金融危机后果往后拖延了。现在,美债问题、市场震荡都在否定美国过去3年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效果。民主宪政国家是很容易走向财政崩溃的。所以,像标普对美国主权债信用评价的下调,a以及资本市场反应,长期来说,都是很健康的。可把越来越膨胀的大政府主义打压下去一些,迫使政府作一些修正。美国是全球“小政府,大社会”的榜样,去年联邦政府财政收入是24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7000万美国人一年收入。中国现在一年的财政税收,相当于5亿城镇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开支规模达到了过去所难以想象的程度。这种趋势必须得到扭转。中国的表现形式将比美国的更严重。靠投资带动的投资增长,往往只是短期繁荣。中国在过去3年,已把所有刺激手段用尽了,甚至通过“铁公鸡”来刺激经济增长。决策层会发现,即使还想跟着凯恩斯走,能使用的工具和手段已是越来越少了。我认为,中国在过去30年经济的快速增长证明了:市场经济是实现人类解放、增加个人自由、增加个人财富水平的根本出路;如果这个过程出现停滞或逆运行,整个社会的自由、福利和福祉都会出现倒退,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日前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的文章说,在2011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国八条”中,最有新意的政策就是“大造保障性住房”了。新政策希望通过“大造保障性住房”,不仅可建立起中国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同时也达到了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但这种“大造保障性住房”的经验模式不是来自市场经济成熟大国,也不是来自新兴市场国家,而是来自香港及新加坡两个小岛地区。这两个地区有的住房条件是特定的历史及地理条件发展起来的,其保障性住房的规模之大和比例之高在全世界来说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希望借助于这样的经验模式来发展中国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不仅不可能,也不可取。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不具备条件来建造香港的保障性住房体系的条件。正是因为这样,中国政府今年在推行“大造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过程中就遇到了种种难以克服的困难。无论从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情况来看,还是从保障性住房开工的情况来看,今年各地政府要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的住房建设并非易事。至于未来5年要完成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任务更是会遥不可及。其实,中国住房市场的问题所在,并非完全是保障性住房体制的问题,而是过高的房价让绝大多数居民无支付能力进入房地产市场。而房价过高又是一系列政府政策造成的结果,是这些政策促使中国的住房市场完全成了一个投机炒作的市场,一个赚钱盈利工具。主要住房市场“去赚钱化”,挤出房地产市场泡沫,住房市场的价格全面回归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保障性住房的比例自然会逐渐减小,住房的双轨制也就没有必要。
被人为延长的全球经济危机
财经网报道:评级下调事件发生之后,全球市场一片哀鸿,纷纷暴跌。许小年对此分析说:“当前的市场动荡和经济恶化只表明一个事实:世界仍处于2008年的危机之中。这不是一次常规的景气循环,而是美联储错误货币政策引起的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家庭和金融机构过度负债,制造了战后最大的资产泡沫,泡沫破灭触发危机。”许小年认为,欲使经济复苏,必先削减负债,印钞于事无补,提高债务上限则是饮鸩止渴。西方经济的复苏取决于去杠杆化(即降低负债)的进程。而方法只有两个:还款和赖账,前者意味着消费和投资的萎缩,后者导致银行的损失。减息可降低还款成本,但目前基准利率已为零,美联储量化宽松措施将毫无作用。财政刺激需要提高债务上限,这又和去杠杆化背道而驰。危机前的景气透支了未来繁荣,现在是埋单的时候了。难道,这场病挺不过去了?许小年进一步指出了能挺过去的药方:刮骨疗毒方能治愈!可是各国政府却只想扎吗啡,因为民众怕疼。去杠杆化是要有人破产的,卖房子卖地,银行要核销坏账,政府要减少福利开支,增加税收,谁愿意?百年不遇的危机,打个饱嗝就过去了?没那么容易。所以,许小年认为美债降级只是导火索,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实体经济。市场的波动会很快过去,人们将要面对的是痛苦和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债务大山重压之下,家庭不敢消费,企业不敢投资,银行不敢贷款,何谈复苏?许教授此论暗示经济复苏将是长久以后的事情,去杠杆化的过程也将是人们跳不过去,必须直面和真真切切必须感受的痛苦!
这一次中国有可能不再跟进
一边是7月通胀再创新高,负利率状况进一步恶化;一边是境外正因美债风声鹤唳,新一波危机似在眼前。面对如此窘境,中国下一步宏观政策走向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综观多位经济学家的观点,虽然外围局势可能对中国出口等造成影响,但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表明中国工业增长依然稳健,因此面对外围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刺激,这一次中国很可能不再跟进,保持稳健政策。不过,由于短线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市场信心不稳,因此分析人士也预计,从紧政策可能会有很短的一段“观察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上周五美国主权评级被调降,可能令中国政策调整时点延迟,但是,延迟不等于取消,只是试图在观察清楚金融市场的反应后再采取行动。我们继续维持年内加息1-2次的预期,只是政策出台的时点变得更难判断。鲁政委认为,从历史经验来看,越是海外维持宽松政策,中国国内就越应保持政策的稳健性,而不应进行随波逐流的放松,否则,国内就可能出现巨大的资产泡沫。有学者指出,由于中国消费潜力巨大,只要中国不再走投资老路,着力进行经济转型,完全可以实施较为独立的宏观政策,而不是再像2008年那样大规模救市。美银美林证券中国经济学家陆挺昨日甚至直言,现在呼吁放松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息,或者增加信贷额度为时过早,因为“中国政府已经从2009-2010年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吸取了很大教训。”
债务危机:“大政府主义”的破产
《南方人物周刊》报道,经济学家陈志武日前指出,这次债务危机爆发,否定的是现代政府走向福利国家的潮流,否定的是“大政府主义”。现在看,正是奥巴马政府庞大的刺激政策,才使美国今年财政赤字膨胀到16000多亿美元。之前,奥巴马政府开出13000多亿美元刺激方案支持美国经济,其中很多用于支持本来买不起房子的人去买房子。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就是因为金融机构把钱借给没有能力偿还住房按揭贷款的人去买房子。为让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奥巴马政府在房产市场上继续提供更多帮助和刺激。所以不奇怪,为什么美国政府花了1.3万亿美元,失业率仍在9%左右。这说明经济刺激政策基本无效,不过是把金融危机后果往后拖延了。现在,美债问题、市场震荡都在否定美国过去3年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效果。民主宪政国家是很容易走向财政崩溃的。所以,像标普对美国主权债信用评价的下调,a以及资本市场反应,长期来说,都是很健康的。可把越来越膨胀的大政府主义打压下去一些,迫使政府作一些修正。美国是全球“小政府,大社会”的榜样,去年联邦政府财政收入是24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7000万美国人一年收入。中国现在一年的财政税收,相当于5亿城镇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开支规模达到了过去所难以想象的程度。这种趋势必须得到扭转。中国的表现形式将比美国的更严重。靠投资带动的投资增长,往往只是短期繁荣。中国在过去3年,已把所有刺激手段用尽了,甚至通过“铁公鸡”来刺激经济增长。决策层会发现,即使还想跟着凯恩斯走,能使用的工具和手段已是越来越少了。我认为,中国在过去30年经济的快速增长证明了:市场经济是实现人类解放、增加个人自由、增加个人财富水平的根本出路;如果这个过程出现停滞或逆运行,整个社会的自由、福利和福祉都会出现倒退,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