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戳心了老铁
所谓说话“戳心”,不过就是言语能“稳准狠”直抵靶心而已。怎样才能戳心?这就考验你的共情力了。共情力强,能对听者的情绪感同身受,你自然就了解什么样的话语能戳到对方的心。比如近年来关于“成年人的崩溃”的无数戳心金句:“成年人的崩溃,总在零点以后”“成年人的崩溃,往往无声无息”“成年人的崩溃,都是从缺钱开始的”,而最新版本就更加戳心:“成年人的崩溃,从家长群开始”……说说吧,以上哪句戳中了你的痛点?还是说,全部都中?
肢体表达
我们的肢体是富于表现力的,不要浪费了这份天赋。面对一个不自信的发言者,你可以身体略微前倾,表现出对她所讲内容的强烈兴趣,如果要给出更多的鼓励,你还可以在她发言结束时,偷偷地朝她竖一个大拇指。而面对一个有社交恐惧症,不愿意和其他人亲密接触的人,你可以留出一个角落里的舒适沙发给她单独坐,这一切都在表达:“放心吧,请随意,没人会打扰你的。”
不戳穿
有些共情在于说点什么,有些共情在于啥也不说。当别人尴尬、丢面子的时刻,一言不发,给人留足体面,是共情力极强的表现之一。对方当中暴露出生活的困窘、在言谈中犯了个小错误,或是撒了个虚荣的小谎,只要无关大是大非,不如由得他去,闭嘴,别去戳穿。
有人说自己“心直口快、嫉恶如仇”,发现了别人的破绽就想去戳穿,但是你想想,如果是你自己處在某种尴尬的状况下,会愿意有人“心直口快、嫉恶如仇”地来戳穿自己吗?
戳穿有什么好呢?逞一时口舌之快,不给人面子,也没有给自己留退路——下次在自己露出破绽的时候,就不会有人投桃报李地“人艰不拆”了呀。
我懂你
最近赵薇在节目中谈到当年演琼瑶剧,说演员对台词是一字不许改的。但琼瑶阿姨为何如此严格?除了她本人先是作家后是编剧,对自己笔下的文字非常珍视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她的台词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有强烈的琼瑶风格,比如排比句特别多,用词比较夸张,特别能煽起观众的情绪共鸣。而在当年的影视欣赏氛围下,观众是很吃这一套的,他们极易代入剧中人的内心情境,与角色共情,所以琼瑶剧的红极一时并不是没理由的——“我懂你”,这就是一代言情作家独有的,别人不能及的本事了。
倾听
倾听也是一种本事。那种别人一开始说话就急忙打断,不听别人的意见只想着发表自己宏论的人,显然是共情力考核不及格的。
但倾听又不等于铁板一块、一言不发的沉默。你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在倾听的过程中重述一遍对方所讲的内容,对其予以肯定,也让对方明白,你是听懂了,而且很重视他讲的话。这样几个回合下来,说话者对你自然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谈话也更容易进行下去。
别急于否定
有一个说话的老套路是“你做得很好,但是……”先肯定对方,再指出问题。别急着嫌它套路旧,你自己想想,是愿意别人一上来就指责你这不对那不对,还是对方先肯定你做的事,然后再条分缕析地指出你的问题,这样来得更让你舒服,更容易接受批评和建议?“刀子嘴豆腐心”受追捧的年月真的已经过去了,凡事讲究方式方法,对谁都一样的。
换位思考
有些人彼此之间背景相似、性格相似、价值观相似,共情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但那些背景、性格和价值观都迥然不同的人,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如何最终达成一致?这就需要大家动用共情的能力了,而这时候的共情,其实就等于你听过一万次的“换位思考”。为什么会有矛盾冲突?如果把阿花换到阿美的位置和立场,阿花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阿美是不是同样也不能理解阿花的做法?“换位思考”看似老生常谈,但试一试却很有意思,而且效果也很神奇。明白了别人的思路,理解了别人的苦衷,自然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具象描述
表达共情,进行具象的描述是一个好办法。通过视觉想象,带领听者进入你的情绪画面,而你自己也借着描述的过程,更加看清自己的情绪。比如你热情洋溢想去做一件事,家人却坚决反对,这时你就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向家人展现你理想的图景,以此感染家人,争得他们的认可。而家人也可以同样进行描述,让你看到,他们反对的理由是什么。这样一来,各自的理由就非常清楚,你也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保持距离
凡事保持距离,才可以建立更全面的了解,不至于为局部所迷惑。情感和情绪也一样,在情感中保持距离,可以让自己更冷静地观察和分析,放弃偏见,尽量“理中客”地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
此外,再亲密的人,就算夫妻、亲子,也要互相留出边界,不可擅自逾越,更不用说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如果罔顾边界,一味自来熟,觉得什么话题都可以聊,什么内容都说得出口,那不叫共情,叫没有边界感和分寸感,也就真的怪不得别人要怒怼“你把天聊死了”。
勿用力过猛
子曰“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劝人一次不听,还可劝第二次,二次还不听就不要劝第三次了,否则就是自取其辱。最近网上盛传的“黑衣女推友落水”事件就是“不听夫子言”的一个极端案例,对“劝人”这件事过于投入,招致的有可能是杀身之祸。
有共情力,能对朋友的疾苦感同身受并尽力帮助对方,绝对是好事。但共情力不可滥用,用力过猛容易反噬,好事变坏事。所以,凡事注意分寸,话多则招人厌。劝过了,批评过了,建议过了,事后却不见任何改善,以后就不要再讲了,否则就要友尽了。
准确地表达
共情力是天生自带的能力,但也可以后天培养提升。如何准确地领会别人的意思,以及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是我们一生都学不完的功课。虽然马东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但毕竟我们不是为了被误解而表达的,如果能够准确地表达、准确地被对方领会,为什么要宁愿被误解呢?
其实很多人都是从不善表达开始,一路修炼,达致准确表达的目标的。如何能做到?一是要勇于表达,不怕犯错,二是犯了错就要及时找原因,改善自己的表达,最终实现准确表达。如果你经常告诉自己“与其词不达意,不如保持沉默”,这就有点偷懒的意思了啊,长时间没有进步,实际就是在给自己制造障碍。唯有多练多进步,才能让不断提升的共情力多多造福他人,造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