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母亲(外一篇)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sj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我们起床的时候,母亲已经把早饭做好了。
  一锅南瓜,锅沿上面贴着一圈用小麦磨成的“一粒麦”——小麦粗磨后带皮的面粉做成的饼子,这是给下地干活的人吃的饭食,孩子们不去伸手。母亲也下地,她却是例外,她和我们一样只吃南瓜。
  地里的活儿,母亲什么都干。母亲是小脚,车水的时候,蹬着车轴上的踏脚,龙骨水车不断地把水从低处提上来。有时候,水车轴突然转得飞快,母亲跟不上,只好吊在扶杆上:这本是有人拿年轻女人开玩笑,母亲也受到了连累,“吊了田鸡”。
  这块田车完了,要转移到别的地里去,水车要拆开转移,车轴有一百多斤,小脚母亲也和男人一样抬着就走。母亲说,水车轴压得我眼珠子都要爆出来了。
  可是母亲早饭吃的是南瓜,没有吃过半块“一粒麦”。
  有一次在倪家潭旁边的地里锄草,时近中午,活儿还没有干完,太阳很毒,母亲几次“乌暗”,头晕得站立不住,我和弟弟把她扶到树荫下歇息。母亲叫我们到潭里“洗冷浴”解暑。潭里有野菱,我们采了一些上来给母亲吃。剥开野菱,也就是黄豆大的菱肉,母亲吃了,说好过多了,肚里只要有一点东西,就会把精神提起来。
  日子过得如此艰难,但农村的孩子并不缺少欢乐。春天总会给人带来希望,赤脚背着割草篮子在田野里奔跑,大片金黄的油菜花,暗红的紫云英,喷放出来的香气沁肺浸脾;一只蜜蜂从耳旁飞过,留下一丝嗡嗡的颤音;碧绿的春水荡漾;高空里的“告天子”欢快地鸣叫;用两块瓦片合起来,下边绑只草鞋,做成鱼笼,系上长绳,挂在临水的树根上,单等刺虎鱼来产卵;当鱼笼起水时,听到鱼儿“噼哩啪啦”的跳动声,那无疑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
  最难忘的还是割草烧蚕豆的故事,故事开头总是要为采谁家的蚕豆吵得天塌下来!甲说,今天的蚕豆偷我家的,我家的蚕豆长好了。乙说,为啥要偷你家的?我家的蚕豆长得不如你家的?偷我家的,我老子知道了也不会打我。丁说,就是你家的老子肚量大,别人的老子都是小气鬼?走!偷我家的。商量不出结果,于是嗓门一下子提高了七八度,高喊:“偷我家的!”“偷我家的!”“偷我家的!”还是争不出结果,只能来个“石头剪刀布”,一个个对决,最后的优胜者骄傲地带着大伙儿,到自家的地里去“偷”蚕豆。田埂上挖一个洞,上面放个蚌壳就是锅,蚕豆在蚌壳里还没有煮熟,大家就抓起半生不熟的豆子往嘴里丢,个个烫得龇牙咧嘴。那份快乐,是无法言说的。
  我也曾领着大伙儿到自家地里去“偷”过蚕豆,母亲没有责备我,她说,你吃了人家的,能不回请吗?日子过得再难,你们在一起闹腾得那么欢乐,做大人的也高兴啊!
  最高兴的还是过年,过年要杀猪。一到腊月,孩子们就等着杀猪佬上门。猪头腌过,挂在房檐上,风吹日晒;到除夕上午,拿到河里去涮洗干净,回来就下锅,煮上五六个小时,香气会蹿出厨房,蹿出大门,叫人直流口水。猪头捞出,放在方盘上祭过祖宗,母亲就开始拆猪头,我们兄弟姊妹六个人,围着母亲,像鸟窝里张着嘴的一群小鸟;母亲撕下一块肉,塞到这个嘴里,再撕下一块,塞到那个嘴里。猪鼻子里面的脆骨,每年都是大哥享用;吃猪眼睛是我的专利,姐姐妹妹和弟弟兴趣不大。一圈喂过,二圈又开始,猪头肉真香啊!母亲忙着给我们“喂食”,脸上的皱纹里也盛满了高兴。
  这是一年中全家最幸福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刻。有一年回去探亲,在大姐家吃饭,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过年拆猪头的情景,原来大家都记忆犹新。大姐说,每年母亲拆猪头,两只猪眼睛都归你,那是特殊待遇哦!还要躲到门背后吃,说这样吃会长胆子,叫弟弟也吃,弟弟不吃,说他不信。其实吃了好多年,你的胆子也没有大到哪里去。当时,母亲因为中风半身不遂,在大哥家将养。我们吃完饭,到大哥家给母亲讲起过年拆猪头的事儿,说大家都清清楚楚记得。母亲笑了。我说,您老人家只顾给我们嘴里塞肉,就不给自己来一块解解馋?母亲说,你们一个个张嘴等着哩,我忘了自己也长着嘴了。
  老家门前是打谷场,打谷场过去是菜地,菜地边上是一株高大的柿子树,往前便是竹园,竹园下边是一条小河,我们常在竹林里玩耍。有时摘下竹叶,两头撕开,做成一只小船,跑到河边,把小船放到河面上,有风吹着,飘向对岸。谁的小船先到岸边,谁就是优胜者。小河不到200米长,一头是个茭白塘,旁边是个用石头和木板架起的码头,母亲每天来这儿淘米洗菜洗衣服。一条小沟从茭白塘出发,绕过另一片竹林,和稻田相连,稻田一块接一块,堤岸上有缺口相连。下了大雨,水就汇聚到村东的三沟河里。三沟河宽10来米,就算是条大河了,每年夏天,我们都要来这里“洗冷浴”,母亲怕我们在大河里弄水不安全,總要拉着我们一起“歇昼”,我和弟弟只能躺下,等到母亲睡着了再溜出去。伙伴已经到了不少,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光衣服,蹲在临河的稻田边上解手。二三十个孩子一字排开,也很见声势。因为肥力充足,田边上的稻子都长得又高又粗壮,一片墨绿。解完了,便一个接一个往河里跳,胆子大的游到过对岸,到邻村瓜地里去摘个瓜来吃。“偷瓜不算贼,拣那大的掰。”看瓜人追上来骂几句,也没事了。掰瓜的人将瓜扔到河里,纵身跳下,一边踩水,一边吃瓜,那一份惬意就不用说了。六七十年过去,那场景还在眼前。
  我们玩得痛快,母亲却总是提心吊胆。学游泳的时候,弟弟怕水,只是在浅滩上扑腾,一次我把他拉到较深的地方,他喝了两口水,也就不怕水了,很快就学会了游泳。为了这事,母亲责备我,又表扬了我,说做男人要有点胆量,胆量要练出来。
  故乡的一切,都和母亲有关。在外漂泊六十年,乡愁没有丝毫淡薄,而是与年俱增。每逢莺飞草长的江南三月,秋风起黄叶遍地的塞上秋日,远方吹来的晚风中,好像总能听到母亲的呼喊:家来吧,小佬!家来吧,小佬!你离开家的辰光太长了!
  走过许多地方,吃过各种做法的鱼,总觉得怎么做也没有母亲烧的鱼好吃;吃过各种各样的饼,总觉得哪种饼也没有母亲摊的锅子饼好吃;穿过多种材质的衣服,总觉得哪一件也没有母亲织的土布衣服暖和。刚到北方工作时,有一天早晨起来叠被子,发现一根长长的头发,和纬线一起织在土布被单里。毫无疑问,这是母亲的头发,织在她亲手种的棉花、亲手纺的棉纱、亲手织成的土布、再亲手缝制的被单里。   母亲生我养我,她不仅以乳汁喂我,还以做人的道理育我。一次,我从小河里钓得一条两斤多重的鲤鱼,高兴极了,拿回家去给母亲看,母亲说:“这条河里的鱼是人家养的家鱼,不能随便钓的。”我的高兴一下子成了泡影,不知怎么办才好。问母亲,母亲说:“你已经上了中学 ,应该知道怎么去做了。”我把那条鱼送还了养鱼人家,并且道了歉;对方没有责怪我,还说这条河里的鱼迟早是要捉上来的。你捉了一条让我们看到了鱼的长势,我们还要谢谢你呢。
  后来我去苏州上学,在织布厂做工的大姐,来信叫我常给家里写信,免得父母牵挂。姐姐在信里夹带了一万块钱(旧币,相当于新币1元钱),作为寄信的邮资。当时,信件里面附带钱款应该寄挂号信,而姐姐寄的是平信。在给父母写信的时候,我想起了钓鱼的故事,当时母亲说,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于是我跑到邮局去,说明原委并且退给邮局2000元,这是一封挂号信的邮资。
  故乡的春雨啊!就是这样无声地滋润着我们。
  因为中风,母亲病榻上辗转了三年多,1988年10月25日,母亲走了,她静静地走了。转眼之间,她已经走了30年,30年来,家乡面貌也发生了难以言说的变化,这里要有新的建设,流水小桥没有了,莺啼蝉鸣没有了,麦浪稻香没有了,琅琅书声没有了……难道这些和母亲一样,都融进了我的血液和灵魂里去了?
  啊!我的母亲!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就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就是我的故乡!
  崖上的树
  在深深的大山里,驻扎着一支部队,担负着一项特殊使命。战士和干部,背井离乡,远离亲人,一年又一年,生活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里,生活在寂寞之中。
  清晨,漫山漫坡的灌木丛和野草野花上,闪耀着晶莹的露珠。哨位旁边有一株高大的泡桐树,开着粉红的花,树冠就成了一片粉红色的云。树下,有一个小战士坐在马扎上看书,金色的阳光,照出他嘴边的茸毛,密密的,软软的,阳光勾出他脸部十分稚气的轮廓。大概书中什么地方引发了他的想象和思索,他从书上抬起头,看着对面的悬崖。悬崖壁立千仞,顶上竟耸立着几棵高大的松树。松树的根扎进石头缝中,很深很深,有的树根又从石缝中间伸出来,裸露在峭壁之上,弯弯曲曲,然后又伸进旁边的石缝之中。战士稚气的眼睛,一动不动盯着崖顶上的松树,又慢慢下移,盯着峭壁上蜿蜒的树根。很可能,他把书中的内容和这崖上的树、和深扎在石缝中的树根联系起来了,一泓秋水般平静的眼光里,似乎起了一点波澜。
  崖顶上空,是大海般蔚蓝的天,崖上的树映在天上,溶进了一片蔚蓝之中。
  空山鸟语,此外,四周寂静得能听见露珠落地的声音。
  太阳慢慢上升,阳光照在战士金色的肩章上,竟照出了一片辉煌。有一只蝴蝶,色彩斑斓,簌簌飞来,悄无声息地停歇在战士的肩章上。战士还在仰望着崖上的树,没有发觉肩上那只蝴蝶的造访。
  清晨我出来散步时,偶然间发现了这个画面。我站在另一株高大的泡桐树下,屏气凝神,不想驚破眼前的画面。
  我来这里公务,聊天时和团长谈起清晨散步所见。团长人高马大,快人快语:“你说在这大山里当兵,又是一色的和尚兵,就不感到寂寞?那才是假的。如果你把大山里的生活,和大山外边广阔的天地联系起来,你觉得你的工作和外边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却有关系,你努力把工作做好,同时也把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充实,随时可以去接受更加重要的任务,你就会觉得生命并没有虚度,不虚度生命的人,是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的。”
  于是我想起了崖顶上的树,它是寂寞的,但它的根在石缝中扎得那样深,它吸收日月之光华、天地之灵气,于是它巍然矗立在山崖上,溶进大海似的蓝天里了。
  于是我联想到那个嘴边长着软软的茸毛、有一只蝴蝶停在他肩章上,晨曦中坐在马扎上读书的小战士。
  
  【作者简介】焦祖尧,江苏常州人。原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著有长篇小说《跋涉者》《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等等。
其他文献
期刊
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人都喜欢唱一首歌叫《喀秋莎》,其中有一句歌词:“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带给人们无数的憧憬和希望。  1965年的末春,侯友书刚哼完这句歌词,他眼前的春光突然变得不再明媚,他的女朋友于洁神秘失踪了。  这天吃早饭,侯友书和往常一样,拿着饭盒和筷子,先站在食堂门口等着恋人于洁。一直等大家吃完食堂快关门时,还没等到。侯友书觉得奇怪,顾不上吃早饭就到她宿舍去找她。可是她不在,她
期刊
目的:(1) 明确晶状体上皮细胞是否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2) 研究体外培养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及细胞衰老、凋亡的情况。(3) 探讨健康与衰老晶状体上皮细
1rn世间总有一些无法言说的阴差阳错,比如我曾经数十次往返于庐山脚下,很多次兴致勃勃地启程上山,可最终都因各种意外变故而中断行程.当生命越过半百之年的门槛,我终于明白,
期刊
目的:采用竞争性放免法测定血清elastase 1的含量,受试者分为胰腺癌,其他胃肠道肿瘤,常见胃肠道疾病和健康人共四组.并用RT-PCR的方法检测正常胰腺组织,以及胰腺癌细胞株中EL
期刊
1rn有这么一片树林,每次我回到老家都会到里面走一走.rn这片树林位于我们村寨西南端一里地处.rn我们村里住的都是一脉相承的梁姓人,到这儿来的始祖是给他当官的哥哥做仆人的.
期刊
望林海  落叶松笔直地站立  它们的阵列滑向山的深处  桦树掩盖了夺目的白  弯曲成依附的姿态  铺满墨绿的山岗之上  边缘锋利如刀  热情如火的季节  在自然的礼遇前也脚步轻盈  一只褐马鸡的啼鸣  便可以唤醒刺破暗霾的晨光  在那幽深的深处  藏着更幽深的奥秘  多少生命沐荫而重生  土地里,也长满了紧握的拳头  花坡之歌  向上,向上,向上  攀登始终是一种理想  哪怕是只在花蕾的张合里  
期刊
目的 评价深低温保存兔眼及人眼角膜缘组织活性,以探讨深低温保存角膜缘组织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 方法 3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6只眼),制备角膜缘组织片(约带2mm宽的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