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个女婴呱呱坠地时,父母就开始为她准备盛装和银饰了,经过多年日积月累,等女儿长到十八九岁,父母也完成一套包括手、头、颈、胸等部银饰在内的女儿嫁妆,等良辰吉日定下来后,在众人的赞美声中风风光光把她嫁出去。银饰是婚礼中必不可缺的东西,加上解放前,凉山彝族地区以银锭为货币,进行商品买卖,银子是身份、地位、富贵的标志与象征,这些传统习俗和历史情况,使银器银饰在广大彝族地区风靡,并造就了一大批手工艺者,经过历代手工艺人的知识积累,使彝族民间银饰制作工艺日益精湛。
除拥有一批技艺精湛的银匠,凉山还有充足的银锭库存,为银饰的加工制作提供有力保证。据有关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区的流通货币主要是川康银锭,作为财富的象征和表现,大量银锭留存民间。1957年,凉山民主改革时,据中国人民银行凉山州中心支行调查测算,全州约有白银2000余万两(200万锭)。今天凉山彝族地区,一年用来打制银饰器物的白银有2000—3000斤,平均每月有200多斤,随着老百姓经济收入的提高,白银消费量还在不断上升。
近年来,随着凉山彝族银饰加工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彝族银饰和制作技艺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上传播,使越来越多人了解它。几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上见过彝族银饰制作加工场面。来自大凉山的彝族银匠和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集在此,在向人们展示那些传承几百年上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匠人们多彩的民族服装,娴熟的制作技艺,以及琳琅满目的银饰,成为展览会上的视觉焦点,深深吸引观众眼球。凉山彝族银饰的传统工艺、制作程序、佩戴场合都有说法和讲究。
银匠分布和传统工艺的传承特点
凉山彝族自治州有17个县,400多万人口,其中彝族人口有200多万,银匠在凉山彝族地区分布很广,除以彝族为主的昭觉、布拖、美姑、金阳、喜德、越西、普格等县,以汉族为主的会理、会东、宁南等县也有银匠。
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大自然风雨变化,旱涝灾害紧紧控制着人类命运,在靠天吃饭的年代,有一技之长的手工艺人,有能力靠自己手工技艺来维持生存,而获得世人的羡慕与尊重。匠人的社会地位在凉山彝族地区也同样受人尊重。20世纪50年代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时期,彝族社会分五个阶层,其中匠人的社会地位仅次于统治者和宗教信仰工作者。历史上,出于技术保密考虑,凉山彝族银器制作工艺在有血缘关系的家支中传承,传统习惯是传儿不传女,只传给本家支的人。这种情况还在有些地方延续。2012年7月,凉山火把节期间,我从北京来到有凉山“彝族火把之乡”、“银饰之乡”美称的布拖县拖觉镇,近距离接触彝族银饰文化,调查银饰手工技艺的传承、加工制作、销售情况,发现大部分还是按照传统的家族方式传承。拖觉镇有十几个银饰加工作坊,按银匠家支的谱系来看,大部分是落古家族的后裔,这些人的手艺或直接或间接,从彝族银饰手工技艺省级或国家级传承人那里学来的。他们年龄都在40—50岁之间,41岁的落古有黑告诉我,他家是银匠世家,传到他这一代已是第十代了,现属第十一代的他儿子也在学。作为银匠家支的男性成员,在学习银匠手艺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大多数人的父亲就是银匠,家庭也是加工作坊,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如果遇到父亲早逝或其他特殊情况,就跟同家支的其他人学习,学艺方便,也不需要支付学费。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银匠手艺的传承习惯,已在悄悄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不是所有人都严格坚持传儿不传女的固有习俗,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也得到同家支人理解。探究原因,一是社会发展后就业渠道多,银匠手艺不是唯一的选择,从事其它工作照样挣钱。二是国家倡导技艺项目传承人要带徒弟,传授技术,家支间一脉相传的情况被打破。
家庭式的手工作坊
凉山彝族的银器制作是一种家户式的手工业,在家庭作坊中完成,可一个人单独完成,适合小规模生产。银匠店面大小不等,大的有十几二十平方米,小的只有几平方米。银匠大多是一个人单独做,也有二三人合伙的,但是没有三人以上的合伙情况。在拖觉十多家银饰作坊中,多数是兄弟、父子联合经营,他们共同加工银器,平分利润。偶有些雇工经营者,一般也是师傅雇用自己的徒弟,这些徒弟都是学艺多年,技术成熟,人品好知根知底诚实之人,包吃住后,根据生意的淡旺情况,付给一定工钱。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前夕是银饰作坊生意最好的时候,按照彝族传统习惯,火把节第二天要举行传统的民间选美活动,参赛者要戴银饰盛装出席。因此,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组织安排购买银饰,或购买全套,或添上一两件,或以小换大。姑娘们在姐妹朋友或母亲的陪同下,手里提着准备装银饰的木箱子,三三两两来到作坊前,这时临街的银饰作坊前,人们紧紧围着银饰品挑选,稍作交流后,老板拿出姑娘选中的银饰过秤,由于是贵重物品,过秤要反复几次,等双方都认可,才开始算价钱。有趣味的是买方象征性地与老板讨价还价,然后从腰间的口袋里,掏出一把一把的人民币。在洛古有勒的银饰作坊前,我看见一个叫吉力沙色的姑娘,买了一套银饰花了几十万元。洛古有勒告诉我火把节前,他一天就卖20万元的银饰,一年用来打制银饰的银子有120多斤。经营的好坏与技术、经营能力有关。这几天他很忙,晚上都在加班。现在人们富裕有钱了,来加工银器的人越来越多,有时有人找上门来加工银器,因忙不过来而拒绝得罪了人。究其原因一是手艺好,二是经营能力强。
原料与银器种类
现在凉山彝族银匠做银饰的银子原料,主要有三个来源,大部分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银锭,也有些彝族家传的银器,现在还有些从外地购进的银块。
凉山彝族区,对银饰购买力和需求量很大,但那里不生产银子,没有白银冶炼工业。解放前,凉山的银子都是从汉区流入的。而汉区银子大量流入彝区与当时凉山彝族地区的鸦片种植有关。根据有关资料记载,1910年前后,鸦片第一次传入凉山各地,20年后鸦片种植逐渐遍及了凉山各地,产品主要销往汉区。其后,有段时间,汉族地区禁烟松弛可种鸦片,到凉山来收购的烟贩渐断,鸦片种植减少。1938年前后,汉区又禁止种鸦片烟,汉族地区的商人又陆续到凉山来收购鸦片。收购鸦片的季节,成批运送白银的马帮来到彝汉交界处,等待买卖。这种情况,不少地区一直到解放为止。由于彝区是一个高度自然经济的社会,衣食住行生活用品,大部分自给自足,只有盐、布、铁、枪支子弹等几种物品是彝族地区没有生产的,需要交换购回。交换价值高的鸦片大量运往汉族地区以后,有大量白银流入凉山。过去在凉山有“汉区买地,彝区买银”的说法。
除拥有一批技艺精湛的银匠,凉山还有充足的银锭库存,为银饰的加工制作提供有力保证。据有关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区的流通货币主要是川康银锭,作为财富的象征和表现,大量银锭留存民间。1957年,凉山民主改革时,据中国人民银行凉山州中心支行调查测算,全州约有白银2000余万两(200万锭)。今天凉山彝族地区,一年用来打制银饰器物的白银有2000—3000斤,平均每月有200多斤,随着老百姓经济收入的提高,白银消费量还在不断上升。
近年来,随着凉山彝族银饰加工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彝族银饰和制作技艺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上传播,使越来越多人了解它。几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上见过彝族银饰制作加工场面。来自大凉山的彝族银匠和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集在此,在向人们展示那些传承几百年上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匠人们多彩的民族服装,娴熟的制作技艺,以及琳琅满目的银饰,成为展览会上的视觉焦点,深深吸引观众眼球。凉山彝族银饰的传统工艺、制作程序、佩戴场合都有说法和讲究。
银匠分布和传统工艺的传承特点
凉山彝族自治州有17个县,400多万人口,其中彝族人口有200多万,银匠在凉山彝族地区分布很广,除以彝族为主的昭觉、布拖、美姑、金阳、喜德、越西、普格等县,以汉族为主的会理、会东、宁南等县也有银匠。
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大自然风雨变化,旱涝灾害紧紧控制着人类命运,在靠天吃饭的年代,有一技之长的手工艺人,有能力靠自己手工技艺来维持生存,而获得世人的羡慕与尊重。匠人的社会地位在凉山彝族地区也同样受人尊重。20世纪50年代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时期,彝族社会分五个阶层,其中匠人的社会地位仅次于统治者和宗教信仰工作者。历史上,出于技术保密考虑,凉山彝族银器制作工艺在有血缘关系的家支中传承,传统习惯是传儿不传女,只传给本家支的人。这种情况还在有些地方延续。2012年7月,凉山火把节期间,我从北京来到有凉山“彝族火把之乡”、“银饰之乡”美称的布拖县拖觉镇,近距离接触彝族银饰文化,调查银饰手工技艺的传承、加工制作、销售情况,发现大部分还是按照传统的家族方式传承。拖觉镇有十几个银饰加工作坊,按银匠家支的谱系来看,大部分是落古家族的后裔,这些人的手艺或直接或间接,从彝族银饰手工技艺省级或国家级传承人那里学来的。他们年龄都在40—50岁之间,41岁的落古有黑告诉我,他家是银匠世家,传到他这一代已是第十代了,现属第十一代的他儿子也在学。作为银匠家支的男性成员,在学习银匠手艺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大多数人的父亲就是银匠,家庭也是加工作坊,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如果遇到父亲早逝或其他特殊情况,就跟同家支的其他人学习,学艺方便,也不需要支付学费。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银匠手艺的传承习惯,已在悄悄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不是所有人都严格坚持传儿不传女的固有习俗,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也得到同家支人理解。探究原因,一是社会发展后就业渠道多,银匠手艺不是唯一的选择,从事其它工作照样挣钱。二是国家倡导技艺项目传承人要带徒弟,传授技术,家支间一脉相传的情况被打破。
家庭式的手工作坊
凉山彝族的银器制作是一种家户式的手工业,在家庭作坊中完成,可一个人单独完成,适合小规模生产。银匠店面大小不等,大的有十几二十平方米,小的只有几平方米。银匠大多是一个人单独做,也有二三人合伙的,但是没有三人以上的合伙情况。在拖觉十多家银饰作坊中,多数是兄弟、父子联合经营,他们共同加工银器,平分利润。偶有些雇工经营者,一般也是师傅雇用自己的徒弟,这些徒弟都是学艺多年,技术成熟,人品好知根知底诚实之人,包吃住后,根据生意的淡旺情况,付给一定工钱。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前夕是银饰作坊生意最好的时候,按照彝族传统习惯,火把节第二天要举行传统的民间选美活动,参赛者要戴银饰盛装出席。因此,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组织安排购买银饰,或购买全套,或添上一两件,或以小换大。姑娘们在姐妹朋友或母亲的陪同下,手里提着准备装银饰的木箱子,三三两两来到作坊前,这时临街的银饰作坊前,人们紧紧围着银饰品挑选,稍作交流后,老板拿出姑娘选中的银饰过秤,由于是贵重物品,过秤要反复几次,等双方都认可,才开始算价钱。有趣味的是买方象征性地与老板讨价还价,然后从腰间的口袋里,掏出一把一把的人民币。在洛古有勒的银饰作坊前,我看见一个叫吉力沙色的姑娘,买了一套银饰花了几十万元。洛古有勒告诉我火把节前,他一天就卖20万元的银饰,一年用来打制银饰的银子有120多斤。经营的好坏与技术、经营能力有关。这几天他很忙,晚上都在加班。现在人们富裕有钱了,来加工银器的人越来越多,有时有人找上门来加工银器,因忙不过来而拒绝得罪了人。究其原因一是手艺好,二是经营能力强。
原料与银器种类
现在凉山彝族银匠做银饰的银子原料,主要有三个来源,大部分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银锭,也有些彝族家传的银器,现在还有些从外地购进的银块。
凉山彝族区,对银饰购买力和需求量很大,但那里不生产银子,没有白银冶炼工业。解放前,凉山的银子都是从汉区流入的。而汉区银子大量流入彝区与当时凉山彝族地区的鸦片种植有关。根据有关资料记载,1910年前后,鸦片第一次传入凉山各地,20年后鸦片种植逐渐遍及了凉山各地,产品主要销往汉区。其后,有段时间,汉族地区禁烟松弛可种鸦片,到凉山来收购的烟贩渐断,鸦片种植减少。1938年前后,汉区又禁止种鸦片烟,汉族地区的商人又陆续到凉山来收购鸦片。收购鸦片的季节,成批运送白银的马帮来到彝汉交界处,等待买卖。这种情况,不少地区一直到解放为止。由于彝区是一个高度自然经济的社会,衣食住行生活用品,大部分自给自足,只有盐、布、铁、枪支子弹等几种物品是彝族地区没有生产的,需要交换购回。交换价值高的鸦片大量运往汉族地区以后,有大量白银流入凉山。过去在凉山有“汉区买地,彝区买银”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