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菜市口站】
菜市口站是地铁4号线和地铁7号线的一座换乘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菜市口大街和广安门内大街、骡马市大街交汇处。4号线车站呈南北走向,7号线车站呈东西走向。
一提到菜市口,也许许多人会有些毛骨悚然,因为这里是清代处决犯人的法场,有不少名人都是被斩首在菜市口。清咸丰末年(公元1861年)“八大顾命大臣”之一的肃顺和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六君子都是在菜市口被杀害的。古时犯人被杀后,尸体被人运走,血迹即被黄土垫盖上,尔后便有人在此卖菜,菜市生意兴隆,故称为菜市口。1911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刑场被转移以后,这一带逐渐成为宣外大街最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一直持续至今。
浏阳会馆(谭嗣同故居)
浏阳会馆即谭嗣同故居,位于半截胡同。古老的民房虽存,但早已不是旧时风貌。若不是墙上挂有“谭嗣同故居”的牌子,很难想象这与普通民居无异的房屋,曾是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居住过的地方。
谭嗣同是著名维新派人物,代表著作有《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故居不远处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谭嗣同临刑前在监狱墙壁上写下了一首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慷慨激昂的诗句,满腔热血的抱负,多年来仍为人传颂。
谭嗣同故居分前后院。谭嗣同在戊戌变法时曾住在会馆主房北套间,自题为“莽苍苍斋”,他的许多诗文、信札都在这里写成。莽苍苍斋原有一副谭嗣同自书的门联:上联是“家无儋石”,下联是“气雄万夫”,后改上联为“视尔梦梦,天胡此醉”;改下联为“于时处处,人亦有言”。如今,红墙灰檐下堆满了杂物,门墩上红漆点染了几道,仿佛斑斑血迹,平添凄凉之感。整条胡同已拆除大半,只剩下这个小院及邻近的几间房舍,立在宽阔的马路边分外扎眼。正房五间现仍存,前面的院子里被低矮的建筑挤得只剩小道,高大的屋宇仍一望可见,上面蓬草丛生,柱子上漆早没有了,看得见木头的纹路,门户紧闭的北面一间,就是谭嗣同的“莽苍苍斋”。现在看着这有些凌乱不堪的故居,不知是否有人会偶尔想起曾经一片丹心的主人,不禁有些悲从中来,感慨英雄末路。
绍兴会馆
北京绍兴会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半截胡同7号,是浙江绍兴人士在北京的会馆,因鲁迅居住于此而著名。清朝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章学诚率领几位浙江在京官员在南半截胡同路西(即今南半截胡同7号)的一所宅院内筹建了山阴会稽两邑会馆,简称“山会邑馆”。中华民国初年,山阴县、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该馆更名为“绍兴县馆”。
1912年8月5日傍晚,鲁迅抵达北京,当夜住在骡马市大街的长发客店。8月6日上午迁入该会馆的藤花别馆,此后在这里居住4年。《鲁迅日记》记载,由于不堪邻居喧闹及蚊虫叮咬,他在1916年5月6日迁到该会馆的补树书屋居住。补树书屋独占一个院,有院门为月亮门,屋内墙上有一块石匾,上面有名叫阿尧的人的题词:“昔有美树,花夜合,或曰楝之别种莲敷,遂以名其轩,壬寅春树折,癸卯乃谋种而改题云。”鲁迅喜欢此处的清静,在此住了3年半,直到1919年11月21日迁居北京八道弯胡同的宅院。鲁迅在补树书屋居住期间,先后写出了《孔乙己》、《狂人日记》、《药》、《一件小事》等小说,以及《我们应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等杂文和50余篇译作、27篇随感。1949年,补树书屋院内的这棵高大的槐树遭到雷劈。会馆内曾有11块清代绍兴历年应试中举名匾,在文革中被毁。1990年,绍兴会馆被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绍兴会馆已不见昔日景象,沦为普通民居,也许只有从文学著作中,才能找到过往的些许痕迹。
菜市口站是地铁4号线和地铁7号线的一座换乘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菜市口大街和广安门内大街、骡马市大街交汇处。4号线车站呈南北走向,7号线车站呈东西走向。
一提到菜市口,也许许多人会有些毛骨悚然,因为这里是清代处决犯人的法场,有不少名人都是被斩首在菜市口。清咸丰末年(公元1861年)“八大顾命大臣”之一的肃顺和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六君子都是在菜市口被杀害的。古时犯人被杀后,尸体被人运走,血迹即被黄土垫盖上,尔后便有人在此卖菜,菜市生意兴隆,故称为菜市口。1911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刑场被转移以后,这一带逐渐成为宣外大街最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一直持续至今。
浏阳会馆(谭嗣同故居)
浏阳会馆即谭嗣同故居,位于半截胡同。古老的民房虽存,但早已不是旧时风貌。若不是墙上挂有“谭嗣同故居”的牌子,很难想象这与普通民居无异的房屋,曾是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居住过的地方。
谭嗣同是著名维新派人物,代表著作有《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故居不远处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谭嗣同临刑前在监狱墙壁上写下了一首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慷慨激昂的诗句,满腔热血的抱负,多年来仍为人传颂。
谭嗣同故居分前后院。谭嗣同在戊戌变法时曾住在会馆主房北套间,自题为“莽苍苍斋”,他的许多诗文、信札都在这里写成。莽苍苍斋原有一副谭嗣同自书的门联:上联是“家无儋石”,下联是“气雄万夫”,后改上联为“视尔梦梦,天胡此醉”;改下联为“于时处处,人亦有言”。如今,红墙灰檐下堆满了杂物,门墩上红漆点染了几道,仿佛斑斑血迹,平添凄凉之感。整条胡同已拆除大半,只剩下这个小院及邻近的几间房舍,立在宽阔的马路边分外扎眼。正房五间现仍存,前面的院子里被低矮的建筑挤得只剩小道,高大的屋宇仍一望可见,上面蓬草丛生,柱子上漆早没有了,看得见木头的纹路,门户紧闭的北面一间,就是谭嗣同的“莽苍苍斋”。现在看着这有些凌乱不堪的故居,不知是否有人会偶尔想起曾经一片丹心的主人,不禁有些悲从中来,感慨英雄末路。
绍兴会馆
北京绍兴会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半截胡同7号,是浙江绍兴人士在北京的会馆,因鲁迅居住于此而著名。清朝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章学诚率领几位浙江在京官员在南半截胡同路西(即今南半截胡同7号)的一所宅院内筹建了山阴会稽两邑会馆,简称“山会邑馆”。中华民国初年,山阴县、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该馆更名为“绍兴县馆”。
1912年8月5日傍晚,鲁迅抵达北京,当夜住在骡马市大街的长发客店。8月6日上午迁入该会馆的藤花别馆,此后在这里居住4年。《鲁迅日记》记载,由于不堪邻居喧闹及蚊虫叮咬,他在1916年5月6日迁到该会馆的补树书屋居住。补树书屋独占一个院,有院门为月亮门,屋内墙上有一块石匾,上面有名叫阿尧的人的题词:“昔有美树,花夜合,或曰楝之别种莲敷,遂以名其轩,壬寅春树折,癸卯乃谋种而改题云。”鲁迅喜欢此处的清静,在此住了3年半,直到1919年11月21日迁居北京八道弯胡同的宅院。鲁迅在补树书屋居住期间,先后写出了《孔乙己》、《狂人日记》、《药》、《一件小事》等小说,以及《我们应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等杂文和50余篇译作、27篇随感。1949年,补树书屋院内的这棵高大的槐树遭到雷劈。会馆内曾有11块清代绍兴历年应试中举名匾,在文革中被毁。1990年,绍兴会馆被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绍兴会馆已不见昔日景象,沦为普通民居,也许只有从文学著作中,才能找到过往的些许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