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是令老师们头疼的一个难点,老师教起来无味,学生学起来更乏味,加之中考对课本文言文又不考试,因而有很多老师对此教学存在忽略的现象。
我们知道现在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都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更加注重考查同学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那么才能借助“工具书”呢?我认为“工具书”就在课内。
一、重视朗读
朗读,要读出神韵。这里的“读”指诵读。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学生提高阅读水平与感悟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读的最低要求是读顺、读准;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读准,是指要用普通话进行正确诵读,只有停顿(读)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如蒲松龄的《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一句,“其一/犬坐于前”与“其一犬/坐于前”意思迥然不同;其次是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第三要读出神韵。这是指通过读,读出文学艺术作品深层的内在美。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二、善于归类
任何事物都是有章可循的,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的用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课文中的有关知识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就能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善于归纳文言知识树,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经”,“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还有如通假字词,古今异义字词,多音字词,一词多义,同义词,甚至是各种句式等的归纳。
三、学会迁移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何来检测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狼》,就可选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其它篇比照阅读,还可以选姜戎《狼图腾》和毕淑敏《母狼的智慧》来对比阅读。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
四、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传承祖国文化瑰宝。同时,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们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三中学)
我们知道现在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都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更加注重考查同学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那么才能借助“工具书”呢?我认为“工具书”就在课内。
一、重视朗读
朗读,要读出神韵。这里的“读”指诵读。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学生提高阅读水平与感悟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读的最低要求是读顺、读准;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读准,是指要用普通话进行正确诵读,只有停顿(读)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如蒲松龄的《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一句,“其一/犬坐于前”与“其一犬/坐于前”意思迥然不同;其次是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第三要读出神韵。这是指通过读,读出文学艺术作品深层的内在美。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二、善于归类
任何事物都是有章可循的,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的用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课文中的有关知识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就能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善于归纳文言知识树,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经”,“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还有如通假字词,古今异义字词,多音字词,一词多义,同义词,甚至是各种句式等的归纳。
三、学会迁移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何来检测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狼》,就可选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其它篇比照阅读,还可以选姜戎《狼图腾》和毕淑敏《母狼的智慧》来对比阅读。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
四、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传承祖国文化瑰宝。同时,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们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