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江苏近5年的高考物理卷实验题的命题情况,并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二轮复习的建议。
关键词:高考实验;复习策略;江苏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3-0040-3
实验探究能力是高考物理学科要求学生具有的五种能力之一。2008年高考以来,江苏高考物理卷实验题的总体特征是“平稳过渡、稳中有新、纵横拓展、重在能力”。从题型上看,一直设计两道题,且始终保持为一道力学题和一道电学题;从内容上看,以“能力立意”命题,依托教材,纵横拓展,使题目更具有新颖性和开放性。从学生角度讲,在考试中,实验是最能影响情绪的试题,如何让实验题成为学生新的增分点,值得思考。笔者比对了江苏卷近5年高考试题的内容,分析命题特点,并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1 试题命题特点分析
1.1 试题基本情况(表1)
1.2 试题空间位置分布统计
从近5年的高考试题看,10道实验题从位于试卷中的位置看,也有一定的规律。5年中,力学实验题位于第二道实验题(即卷面上的第11题)的次数为4次,位于第一道实验题(即卷面上的第10题)的次数仅为1次;电学实验题位于第二道实验题(即卷面上的第11题)的次数为1次,位于第一道实验题(即卷面上的第10题)的次数为4次。从试题难度看,总体而言,第一道实验题的难度和新颖度均略低于第二题,这有助于学生平稳心情,较好地上手处理实验题。
1.3 试题考点分布统计
品味近5年共10道试题,就其考查方面看,涉及了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共四大板块,考查全面且重点突出:
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近5年的高考中,几乎每年对实验的操作规范、读数、仪器的使用等方面均有涉及,这对中学教师重视学生实验和动手能力、避免“纸上谈兵”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②试题重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这10道试题看,主流是对原有教材实验的变式、拓展,但所有的实验均重在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实验原理;
③数据处理重心在图像法:从表1可知,利用“列表法处理数据”仅出现一次,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出现5次且每年必考;5次图像中,要求学生利用描点法作图出现4次,对已有图像的判断出现1次。
2 二轮复习策略
一轮复习重在基本知识和方法的熟习、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二轮复习来说,“收敛和归一”是主旋律。二轮复习中,我们要从整体的高度重新认识所学的知识,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构建实验的知识网络。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回歸”,提升对实验认知的“高度”。
2.1 回归实验室,体验过程
2008年高考方案,由于考虑到公平性和可操作性,江苏取消了原有的实验操作考查。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实验操作真的不需要了吗?细细品味这5年来的高考实验题,不难发现命题者的匠心独运之处。例如,在5年中考查了1次读图、4次利用描点作图,这些图像不再是理想情景或是学生熟悉的陈旧图像,而是要考虑实际操作带来的一些误差,这对于很少进入实验室、习惯“纸上谈兵”的学生来讲是一个陷阱。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问题必须要经历体验方能达成,不是语言能完全替代的。如在分析电学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接法时,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讨论两种接法的优缺点和选用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讨论也很热烈,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部分学生已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语言的魅力经不起时间的流逝,只有学生真正经历过实验过程,切身体验加上理论分析方能对一个问题理解通透。
2.2 回归基本实验,立足根本
近几年来物理实验试题大都源于对课本实验的深度加工,着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要处理好这类问题,必须重视教材中的基本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因为教材上的实验担负着阐述某一类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但在再认识的过程中,需要做到重视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即必须带着问题对教材原实验重新审视,找原理和方法的优缺点,通过比较多种实验方法之间的异同,从本质上真正理解和把握实验原理。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中,我们可以思考“本实验的对象是谁(单体还是系统)?实验依托什么运动来研究?本实验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及能否改良?”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我们可问一问“为使细绳的拉力近似等于砝码和砝码盘的重力,教材上要求提供拉力的物体的质量需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这有无必要?我们是否可以在不改变器材的前提下,对原理或步骤做一点改变,从而摆脱这个限制?”例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的效果是如何体现的?”和“O结点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移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变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以问题为媒介,推敲实验,提升认识。
2.3 回归基本器材,勾连串接
2018年的江苏物理高考考纲(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的仪器有12种(温度计除外),可分为五大类:(1)测长度——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2)测时间——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3)测量力和质量——天平、弹簧测力计;(4)测量电学量——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5)作用元件使用——电阻箱、滑动变阻器。该类实验题一般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熟悉仪器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合理的使用方法、会正确读数、明确使用的注意事项;在较高要求下,还会考查学生能否在具体的物理实验情景下,选择恰当的实验器材或灵活的迁移应用。
实验器材是整个实验的“骨架”,二轮复习可以通过某一个器材或一组装置将一个个孤立的实验串联起来,形成实验串。例如,教材中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这套装置还可以用来完成“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和“测量小车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等实验;再例如,力学实验中的纸带,它可以串联大部分的力学实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一个器材为基准点向外延伸,教师做好善意的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联想,积极调动脑海中的“库存”,尽可能地将高中阶段所涉及的实验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同一器材在不同实验中的运用,理清实验脉络,形成知识网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和迁移能力。
2.4 回归原理方法,有机整合
实验原理、方法辐射到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是整个实验的“纽带”。在实际的复习教学中,以基本原理、方法为主线,有机整合,形成实验板块。例如,电学实验主要是围绕电阻的测量而展开的,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一、二、三、四”,即:一个中心——测电阻,两种电路——控制电路和测量电路的选择,三个基本实验——“探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四种基本方法——万用表粗测法、伏安法(伏伏法、安安法)、半偏法(分恒压半偏和恒流半偏)、等效替代法。再例如,实验中用到的控制变量法、替代法、放大法、图像处理数据法等科学思想方法。复习中都可以此为抓手,以点带面,展开讨论,从面归于点,强化对原理方法的认知。
3 总 结
二轮实验复习中应紧扣“原理方法、操作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十六字方针,借助“专题复习”,从面上铺开,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提高,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通过“百川归一”,收于一点,强化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把握,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通过一轮复习的“发散”与二轮复习的“收敛”的完美结合,一定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8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2018版)[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2]潘华君.“连接体问题”命题规律研究和教学策略[J].物理教学探讨,2015,33(9):16-18.
关键词:高考实验;复习策略;江苏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3-0040-3
实验探究能力是高考物理学科要求学生具有的五种能力之一。2008年高考以来,江苏高考物理卷实验题的总体特征是“平稳过渡、稳中有新、纵横拓展、重在能力”。从题型上看,一直设计两道题,且始终保持为一道力学题和一道电学题;从内容上看,以“能力立意”命题,依托教材,纵横拓展,使题目更具有新颖性和开放性。从学生角度讲,在考试中,实验是最能影响情绪的试题,如何让实验题成为学生新的增分点,值得思考。笔者比对了江苏卷近5年高考试题的内容,分析命题特点,并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1 试题命题特点分析
1.1 试题基本情况(表1)
1.2 试题空间位置分布统计
从近5年的高考试题看,10道实验题从位于试卷中的位置看,也有一定的规律。5年中,力学实验题位于第二道实验题(即卷面上的第11题)的次数为4次,位于第一道实验题(即卷面上的第10题)的次数仅为1次;电学实验题位于第二道实验题(即卷面上的第11题)的次数为1次,位于第一道实验题(即卷面上的第10题)的次数为4次。从试题难度看,总体而言,第一道实验题的难度和新颖度均略低于第二题,这有助于学生平稳心情,较好地上手处理实验题。
1.3 试题考点分布统计
品味近5年共10道试题,就其考查方面看,涉及了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共四大板块,考查全面且重点突出:
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近5年的高考中,几乎每年对实验的操作规范、读数、仪器的使用等方面均有涉及,这对中学教师重视学生实验和动手能力、避免“纸上谈兵”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②试题重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这10道试题看,主流是对原有教材实验的变式、拓展,但所有的实验均重在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实验原理;
③数据处理重心在图像法:从表1可知,利用“列表法处理数据”仅出现一次,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出现5次且每年必考;5次图像中,要求学生利用描点法作图出现4次,对已有图像的判断出现1次。
2 二轮复习策略
一轮复习重在基本知识和方法的熟习、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二轮复习来说,“收敛和归一”是主旋律。二轮复习中,我们要从整体的高度重新认识所学的知识,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构建实验的知识网络。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回歸”,提升对实验认知的“高度”。
2.1 回归实验室,体验过程
2008年高考方案,由于考虑到公平性和可操作性,江苏取消了原有的实验操作考查。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实验操作真的不需要了吗?细细品味这5年来的高考实验题,不难发现命题者的匠心独运之处。例如,在5年中考查了1次读图、4次利用描点作图,这些图像不再是理想情景或是学生熟悉的陈旧图像,而是要考虑实际操作带来的一些误差,这对于很少进入实验室、习惯“纸上谈兵”的学生来讲是一个陷阱。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问题必须要经历体验方能达成,不是语言能完全替代的。如在分析电学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接法时,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讨论两种接法的优缺点和选用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讨论也很热烈,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部分学生已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语言的魅力经不起时间的流逝,只有学生真正经历过实验过程,切身体验加上理论分析方能对一个问题理解通透。
2.2 回归基本实验,立足根本
近几年来物理实验试题大都源于对课本实验的深度加工,着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要处理好这类问题,必须重视教材中的基本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因为教材上的实验担负着阐述某一类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但在再认识的过程中,需要做到重视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即必须带着问题对教材原实验重新审视,找原理和方法的优缺点,通过比较多种实验方法之间的异同,从本质上真正理解和把握实验原理。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中,我们可以思考“本实验的对象是谁(单体还是系统)?实验依托什么运动来研究?本实验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及能否改良?”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我们可问一问“为使细绳的拉力近似等于砝码和砝码盘的重力,教材上要求提供拉力的物体的质量需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这有无必要?我们是否可以在不改变器材的前提下,对原理或步骤做一点改变,从而摆脱这个限制?”例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的效果是如何体现的?”和“O结点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移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变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以问题为媒介,推敲实验,提升认识。
2.3 回归基本器材,勾连串接
2018年的江苏物理高考考纲(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的仪器有12种(温度计除外),可分为五大类:(1)测长度——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2)测时间——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3)测量力和质量——天平、弹簧测力计;(4)测量电学量——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5)作用元件使用——电阻箱、滑动变阻器。该类实验题一般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熟悉仪器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合理的使用方法、会正确读数、明确使用的注意事项;在较高要求下,还会考查学生能否在具体的物理实验情景下,选择恰当的实验器材或灵活的迁移应用。
实验器材是整个实验的“骨架”,二轮复习可以通过某一个器材或一组装置将一个个孤立的实验串联起来,形成实验串。例如,教材中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这套装置还可以用来完成“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和“测量小车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等实验;再例如,力学实验中的纸带,它可以串联大部分的力学实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一个器材为基准点向外延伸,教师做好善意的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联想,积极调动脑海中的“库存”,尽可能地将高中阶段所涉及的实验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同一器材在不同实验中的运用,理清实验脉络,形成知识网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和迁移能力。
2.4 回归原理方法,有机整合
实验原理、方法辐射到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是整个实验的“纽带”。在实际的复习教学中,以基本原理、方法为主线,有机整合,形成实验板块。例如,电学实验主要是围绕电阻的测量而展开的,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一、二、三、四”,即:一个中心——测电阻,两种电路——控制电路和测量电路的选择,三个基本实验——“探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四种基本方法——万用表粗测法、伏安法(伏伏法、安安法)、半偏法(分恒压半偏和恒流半偏)、等效替代法。再例如,实验中用到的控制变量法、替代法、放大法、图像处理数据法等科学思想方法。复习中都可以此为抓手,以点带面,展开讨论,从面归于点,强化对原理方法的认知。
3 总 结
二轮实验复习中应紧扣“原理方法、操作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十六字方针,借助“专题复习”,从面上铺开,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提高,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通过“百川归一”,收于一点,强化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把握,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通过一轮复习的“发散”与二轮复习的“收敛”的完美结合,一定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8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2018版)[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2]潘华君.“连接体问题”命题规律研究和教学策略[J].物理教学探讨,2015,33(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