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我把教材原情境 “铅笔有多长”改编为“神奇的卡片”, 表面上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一张卡片,但却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与质量,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掌握新知,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神奇的卡片”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关键词】单位长度 分米 毫米 测量 活动 神奇的卡片 北师大版 二年级 说课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80-02
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把教材处理、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板书与教学特色整合于一起阐述。
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已具有用米和厘米为单位来估测和测量物体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创造性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我把教材原情境 “铅笔有多长”改编为“神奇的卡片”,从表面上一张普普通通的卡片,何为神奇呢?现为大家揭开其神奇之处:神奇之一:卡片的长刚好1分米,它的作用有四点:被测量物体;尺子;学具;估测时的参照物。神奇之二:卡片的宽6厘米3毫米,为学习毫米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神奇之三:卡片的厚度约一毫米。神奇之四:卡片里藏有一个数量。神奇的卡片这一素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与质量。
本节课以神奇的卡片为教学资源贯穿课的始终,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知
请在下面的( )内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二小升旗台的旗杆长8( )。
2、教室的门高2( )。
3、这块橡皮长6( )。
4、小明的课桌高70( )。
5、小东的课桌高7( )。
当学生说出小明的课桌高70厘米后,出示第5小题小东的课桌高7( ),此题很好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突出学习“分米”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一)感受和认知1分米
估一估:请学生从学具袋里拿出卡片并估一估它的长边有多少厘米?然后指名说说所估计的长度,可能估计的结果有多种,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卡片的长边有多长呢?学生可能会说:“可以用尺子量”我顺势引导学生同桌合作进行量一量。
量一量:当学生量完异口同声地说10厘米时,我让学生撕开卡片上蓝色的纸,学生会发现卡上的神奇之一,卡片上有刻度,就像一把尺子,“尺子”上也有10厘米和1分米的标识,学生证实了卡片的长正好是10厘米,得出1分米=10厘米。
找一找:我请学生把卡片竖着拿起来,放在面前,先观察一分米到底有多长,再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分米,把卡再放回来检验比划得对不对。然后让学生找一找长度大约是一分米的物体。在这个活动中,我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的喜悦过程。
考一考:接着我让学生来估测这根小棒有几分米长?再请学生估测一下大棒,把大棒放在小棒的旁边作对比,通过对比的形式,培养了学生根据参照物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把大棒的外皮撕开,原来这是一把米尺,和学生们一起看看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得出1米=10分米。此活动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感受和认知1分米后,我再让学生来思考,小东的课桌高
7( ),此时学生就很容易地回答出填分米。
(二)感受和认知1毫米
猜——测:让学生猜一猜卡片的短边是否够1分米?学生在1分米感知的基础上,很轻松地回答不够,那就快动手测量一下吧,测量时学生会发现,卡片的短边比6厘米还多三小格,那一小格是多长呢?学生可能会拿着尺子指着刻度说,这样一小格就是1毫米。我就和学生们一起通过尺子认识1毫米,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让学生直观理解1厘米=10毫米。
捏——找:我先让学生观察神奇卡片的厚度(也就是1毫米),再领着学生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卡片,并将卡片慢慢地抽出来,感受1毫米,接着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在学具袋和生活中找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本活动通过视觉、触觉等多方面感觉器官的配合,更有助于学生对1毫米的概念与表象的建立。
以上的数学活动很好地完成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与表象,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估测、思考、动手操作、探究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目标: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逐一揭开神奇卡片中的秘密,不断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加深理解测量的思想与方法。
同时突出了“感受 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教学难点。
(三)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游戏:找朋友
揭开了卡片的神奇之四,每张卡片上面都写有一个长度,我领着学生们一起来玩找朋友,在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单位换算的理解与巩固。其中我设计了一张卡片上写着1000米,目的是想通过1000米与1千米交朋友,引出下节课的内容“千米”,还体现了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的生长点更应是知识的延伸点。
以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尊重、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纵观全课,我的教学特色如下:
本节课我以 “神奇的卡片”这一情境贯穿始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我采用了设疑引思、体验探究法等教学策略,渗透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掌握新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的智慧之花绽放异彩,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发展能力的乐园。
参考文献:
[1]2011版新课程标准、北师大版教师用书、2012广东省第六届小学数学说课比赛资料汇编。
【关键词】单位长度 分米 毫米 测量 活动 神奇的卡片 北师大版 二年级 说课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80-02
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把教材处理、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板书与教学特色整合于一起阐述。
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已具有用米和厘米为单位来估测和测量物体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创造性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我把教材原情境 “铅笔有多长”改编为“神奇的卡片”,从表面上一张普普通通的卡片,何为神奇呢?现为大家揭开其神奇之处:神奇之一:卡片的长刚好1分米,它的作用有四点:被测量物体;尺子;学具;估测时的参照物。神奇之二:卡片的宽6厘米3毫米,为学习毫米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神奇之三:卡片的厚度约一毫米。神奇之四:卡片里藏有一个数量。神奇的卡片这一素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与质量。
本节课以神奇的卡片为教学资源贯穿课的始终,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知
请在下面的( )内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二小升旗台的旗杆长8( )。
2、教室的门高2( )。
3、这块橡皮长6( )。
4、小明的课桌高70( )。
5、小东的课桌高7( )。
当学生说出小明的课桌高70厘米后,出示第5小题小东的课桌高7( ),此题很好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突出学习“分米”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一)感受和认知1分米
估一估:请学生从学具袋里拿出卡片并估一估它的长边有多少厘米?然后指名说说所估计的长度,可能估计的结果有多种,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卡片的长边有多长呢?学生可能会说:“可以用尺子量”我顺势引导学生同桌合作进行量一量。
量一量:当学生量完异口同声地说10厘米时,我让学生撕开卡片上蓝色的纸,学生会发现卡上的神奇之一,卡片上有刻度,就像一把尺子,“尺子”上也有10厘米和1分米的标识,学生证实了卡片的长正好是10厘米,得出1分米=10厘米。
找一找:我请学生把卡片竖着拿起来,放在面前,先观察一分米到底有多长,再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分米,把卡再放回来检验比划得对不对。然后让学生找一找长度大约是一分米的物体。在这个活动中,我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的喜悦过程。
考一考:接着我让学生来估测这根小棒有几分米长?再请学生估测一下大棒,把大棒放在小棒的旁边作对比,通过对比的形式,培养了学生根据参照物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把大棒的外皮撕开,原来这是一把米尺,和学生们一起看看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得出1米=10分米。此活动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感受和认知1分米后,我再让学生来思考,小东的课桌高
7( ),此时学生就很容易地回答出填分米。
(二)感受和认知1毫米
猜——测:让学生猜一猜卡片的短边是否够1分米?学生在1分米感知的基础上,很轻松地回答不够,那就快动手测量一下吧,测量时学生会发现,卡片的短边比6厘米还多三小格,那一小格是多长呢?学生可能会拿着尺子指着刻度说,这样一小格就是1毫米。我就和学生们一起通过尺子认识1毫米,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让学生直观理解1厘米=10毫米。
捏——找:我先让学生观察神奇卡片的厚度(也就是1毫米),再领着学生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卡片,并将卡片慢慢地抽出来,感受1毫米,接着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在学具袋和生活中找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本活动通过视觉、触觉等多方面感觉器官的配合,更有助于学生对1毫米的概念与表象的建立。
以上的数学活动很好地完成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与表象,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估测、思考、动手操作、探究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目标: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逐一揭开神奇卡片中的秘密,不断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加深理解测量的思想与方法。
同时突出了“感受 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教学难点。
(三)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游戏:找朋友
揭开了卡片的神奇之四,每张卡片上面都写有一个长度,我领着学生们一起来玩找朋友,在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单位换算的理解与巩固。其中我设计了一张卡片上写着1000米,目的是想通过1000米与1千米交朋友,引出下节课的内容“千米”,还体现了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的生长点更应是知识的延伸点。
以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尊重、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纵观全课,我的教学特色如下:
本节课我以 “神奇的卡片”这一情境贯穿始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我采用了设疑引思、体验探究法等教学策略,渗透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掌握新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的智慧之花绽放异彩,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发展能力的乐园。
参考文献:
[1]2011版新课程标准、北师大版教师用书、2012广东省第六届小学数学说课比赛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