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加坡裕华小学作为新加坡的公立学校中的“名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理念先进,在校师生多达数千人。其在2010年由杭州市教育局牵线和我校结对为友好学校,两校每年都会互派师生进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其中笔者就曾有幸和我校30多位师生一起实地参观、访问了裕华小学,对新加坡小学的学校教育有了比较直观和全面的认识。而作为一个美术教师,笔者还特别考察了新加坡小学的美术教育现状。
一、多种民族的美术教育活动
新加坡人口结构中,华人占大多数,其他还有马来人、印度人、白人、土著人,可谓是多民族融合。美术教育相对也呈现鲜明的多民族特色。校园里各个公共空间——大厅、食堂、走廊、楼梯等角角落落都布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我们一行访问期间刚好赶上学校的“民族团结日”活动。学校要求这天全校师生都穿着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所以学校到处可见色彩斑斓、风格迥异的各民族服饰,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流动风景,让人目不暇接。同时,学校也在大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各民族服饰特点和文化渊源。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学校还特邀请我们参与美术创作活动,和裕华小学的学生们一起动手学习制作马来蜡染工艺围巾(见图1、图2)。学生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对新加坡各民族有了更多直观感受,对各民族文化和艺术风貌有了真实体验。当然,就如裕华小学赖校长所说的旨在“促进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发展和进步”。
图1 图2
二、多元文化的美术课程标准
新加坡教育部在1983年颁布中小学美术课程大纲(当时叫图工课程),又在2008年修订颁布了新的《中小学美术课程纲要》,2009年开始正式执行。所以裕华小学现在美术课程实施的是“新课标”。和我国课标分的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不同,新加坡的美术课程分成三个学习领域,分别是“观看”“表达”和“鉴赏”。我们不妨将两国课标目标要求和学习领域进行比较。
课程总目标重点
中国: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新加坡: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视觉素养和学会欣赏美术。发展学生的感知意识和想象力;在发现和探索周边的各种事物中,发展视觉探究的技巧;在描述和诠释艺术品过程中,活动各种技巧;培养创新和探索的精神;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情境的美术;发展自信心和成就感。
各学习领域目标重点
中国:“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用各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造型能力;“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教学设计和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美化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欣赏·评述”领域是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综合·探索”领域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加坡:“观看”学习领域是学生通过提问以及创作艺术品,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对看到的事物做出反应,在提高学生的感知意识的同时,激发好奇心,并鼓励想象和各种想法的发生;“表达”学习领域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各种方法,与他人交流想法,表达情感与体验,形成各种观念,学生可通过口述或文本的形式来交流各种想法,培养创新和探究精神;“鉴赏”学习领域是学生获得各种技能,学会使用恰当的美术词语讨论和诠释美术作品,了解艺术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尊重生活和社会中的美术,提高学生审美观念和文化意识,以及学会尊重他人的美术作品和同学的各种想法。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两国课标都尝试通过美术创作活动和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是中国将美术创作活动分为:“造型”和“设计”两个部分,而新加坡将其统称为美术创作,没有明确提出“设计”的概念。另外,尽管新加坡没有将学科综合的理念单独列出作为一个新的学习领域,但两国都认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发挥重要作用。的确,这和新加坡政府提倡的创建“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理念是一致的。其次,新加坡也在美术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情境的美术”,反映了新加坡政府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笔者特意关注了新加坡小学课堂使用的美术教科书——因为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所以看教材可以直观了解课程具体情况。图3是裕华小学以前使用的1983年版图工课程配套教材中一个页面,图4是现在正在使用的2008年版美术课程配套教科书中一个页面。综观新旧两套教材,可以看出新加坡美术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渗透浓厚的人文气息和现代意识。
图3 图4
三、多样方式的美术课堂教学
新加坡学校美术教育手段和方式多种多样,有学校美育氛围的营造、主题式学习、艺术家进校园等等。行走在裕华小学的校园里,角角落落都展出着大量不同年级、风格各异的学生作品,以帮助学生互相学习、了解、评价同伴的创作,增强自信心(见图5)。再如,“艺术家进校园”活动——学校会定期邀请专业艺术家来学校授课或辅导学生学习创作。学校每年还举办艺术节活动,介绍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各国艺术家;设计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图6是裕华小学艺术节活动中用展板方式介绍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及其艺术特色。裕华小学每年还定期邀请中国艺术家教授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和国画艺术。
访问期间,裕华小学的艺术节活动给我们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艺术节活动会持续好几天的时间,其间可谓活动丰富、精彩纷呈。比如,学生在食堂自助午餐期间,餐厅前面舞台上就会表演孩子们自己排演的各种精彩的节目。学生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歌舞,高兴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到小舞台去独唱一曲。一楼大厅里,美术活动也吸引了很多“粉丝”。有脸部彩绘、卡通设计造型、蜡笔拓印、彩纸剪贴等。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脸部彩绘——孩子们称它为“画脸”(见图7)。做这个“绝活”的是裕华小学两位美术老师,只要几分钟,三下五下,一张造型独特的“花脸”就在笔下诞生了。我们访问团中有幸运排上队轮到画的孩子,晚上睡觉都不敢转头,生怕弄坏了一边脸上的彩绘,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另外,我们还发现学生参加自主选择的每项活动后,都会有一张记录表和评价表(见图8),到一定的数目,可以到服务台领取奖品,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每一项活动,体验艺术创作活动的乐趣。
综上,不难看出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发达国家,新加坡小学的美术教学充分体现了本国多民族融合的特色,正因为有了多种民族,才会有多元文化的传递和多样美术形式的展开。
(浙江省杭州市星洲小学 310012)
一、多种民族的美术教育活动
新加坡人口结构中,华人占大多数,其他还有马来人、印度人、白人、土著人,可谓是多民族融合。美术教育相对也呈现鲜明的多民族特色。校园里各个公共空间——大厅、食堂、走廊、楼梯等角角落落都布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我们一行访问期间刚好赶上学校的“民族团结日”活动。学校要求这天全校师生都穿着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所以学校到处可见色彩斑斓、风格迥异的各民族服饰,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流动风景,让人目不暇接。同时,学校也在大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各民族服饰特点和文化渊源。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学校还特邀请我们参与美术创作活动,和裕华小学的学生们一起动手学习制作马来蜡染工艺围巾(见图1、图2)。学生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对新加坡各民族有了更多直观感受,对各民族文化和艺术风貌有了真实体验。当然,就如裕华小学赖校长所说的旨在“促进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发展和进步”。
图1 图2
二、多元文化的美术课程标准
新加坡教育部在1983年颁布中小学美术课程大纲(当时叫图工课程),又在2008年修订颁布了新的《中小学美术课程纲要》,2009年开始正式执行。所以裕华小学现在美术课程实施的是“新课标”。和我国课标分的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不同,新加坡的美术课程分成三个学习领域,分别是“观看”“表达”和“鉴赏”。我们不妨将两国课标目标要求和学习领域进行比较。
课程总目标重点
中国: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新加坡: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视觉素养和学会欣赏美术。发展学生的感知意识和想象力;在发现和探索周边的各种事物中,发展视觉探究的技巧;在描述和诠释艺术品过程中,活动各种技巧;培养创新和探索的精神;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情境的美术;发展自信心和成就感。
各学习领域目标重点
中国:“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用各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造型能力;“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教学设计和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美化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欣赏·评述”领域是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综合·探索”领域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加坡:“观看”学习领域是学生通过提问以及创作艺术品,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对看到的事物做出反应,在提高学生的感知意识的同时,激发好奇心,并鼓励想象和各种想法的发生;“表达”学习领域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各种方法,与他人交流想法,表达情感与体验,形成各种观念,学生可通过口述或文本的形式来交流各种想法,培养创新和探究精神;“鉴赏”学习领域是学生获得各种技能,学会使用恰当的美术词语讨论和诠释美术作品,了解艺术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尊重生活和社会中的美术,提高学生审美观念和文化意识,以及学会尊重他人的美术作品和同学的各种想法。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两国课标都尝试通过美术创作活动和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是中国将美术创作活动分为:“造型”和“设计”两个部分,而新加坡将其统称为美术创作,没有明确提出“设计”的概念。另外,尽管新加坡没有将学科综合的理念单独列出作为一个新的学习领域,但两国都认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发挥重要作用。的确,这和新加坡政府提倡的创建“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理念是一致的。其次,新加坡也在美术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情境的美术”,反映了新加坡政府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笔者特意关注了新加坡小学课堂使用的美术教科书——因为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所以看教材可以直观了解课程具体情况。图3是裕华小学以前使用的1983年版图工课程配套教材中一个页面,图4是现在正在使用的2008年版美术课程配套教科书中一个页面。综观新旧两套教材,可以看出新加坡美术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渗透浓厚的人文气息和现代意识。
图3 图4
三、多样方式的美术课堂教学
新加坡学校美术教育手段和方式多种多样,有学校美育氛围的营造、主题式学习、艺术家进校园等等。行走在裕华小学的校园里,角角落落都展出着大量不同年级、风格各异的学生作品,以帮助学生互相学习、了解、评价同伴的创作,增强自信心(见图5)。再如,“艺术家进校园”活动——学校会定期邀请专业艺术家来学校授课或辅导学生学习创作。学校每年还举办艺术节活动,介绍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各国艺术家;设计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图6是裕华小学艺术节活动中用展板方式介绍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及其艺术特色。裕华小学每年还定期邀请中国艺术家教授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和国画艺术。
访问期间,裕华小学的艺术节活动给我们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艺术节活动会持续好几天的时间,其间可谓活动丰富、精彩纷呈。比如,学生在食堂自助午餐期间,餐厅前面舞台上就会表演孩子们自己排演的各种精彩的节目。学生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歌舞,高兴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到小舞台去独唱一曲。一楼大厅里,美术活动也吸引了很多“粉丝”。有脸部彩绘、卡通设计造型、蜡笔拓印、彩纸剪贴等。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脸部彩绘——孩子们称它为“画脸”(见图7)。做这个“绝活”的是裕华小学两位美术老师,只要几分钟,三下五下,一张造型独特的“花脸”就在笔下诞生了。我们访问团中有幸运排上队轮到画的孩子,晚上睡觉都不敢转头,生怕弄坏了一边脸上的彩绘,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另外,我们还发现学生参加自主选择的每项活动后,都会有一张记录表和评价表(见图8),到一定的数目,可以到服务台领取奖品,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每一项活动,体验艺术创作活动的乐趣。
综上,不难看出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发达国家,新加坡小学的美术教学充分体现了本国多民族融合的特色,正因为有了多种民族,才会有多元文化的传递和多样美术形式的展开。
(浙江省杭州市星洲小学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