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生与老师交流的主阵地,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场所,上好每一堂课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让课堂成为孩子全面成才的主阵地,我想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课堂交流:每个孩子的机会是均等的
我通常在课前设置一些预习类的问题让孩子回家预习,课上请那些平时反应较慢的几个孩子对预习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尽量给予肯定,这既提高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同时也给了孩子较长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并从容回答,提高了他们的自信。课堂上对于一些简单的口算题,我通常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能够给绝大多数孩子发言的机会。对于稍微有难度的题型,我采取“分段”法,把问题拆开,拆成几个简单的题目,每一步请一个同学发言,最后请一个同学来总结。例如:“已知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减少2厘米,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减少40平方厘米,问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我把问题拆成这几个:“要求长方体体积,需要什么条件,哪些已知,哪些未知?”“正方体有什么特点?”“表面积减少40平方厘米,就是减少了哪一部分?可以怎么表示?”这样设置问题,可以请4位到5位学生来回答。通过不同的提问交流形式,可以使更多的孩子有表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二、课堂作业:每个孩子的思考是均等的
课堂作业的优劣取决于课堂的听课效率,但每个孩子的上课专注度是不一样的,接受能力也有所差异,专注度低下、接受能力差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统一的课堂作业。所以,我对孩子们的课堂作业进行了分层布置,第一层的题是所有孩子都要求做的,第二层的题是大部分孩子要做的,第三层是提高题,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选做。这就使每一个层次的孩子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如果某一层次的学生能够超过规定多完成一两道题,我会在课堂上大力表扬,使他能更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对作业的形式有时也作一些改变,多设计一些生活性的作业,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思考。比如在学习《比例》时,我就出了这样一题:“请你设计一个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案,说明需要哪些材料,有哪些步骤?”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请你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装修,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爱好,在材料表(表略)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这种题答案不唯一,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符合题意、符合实际操作就可以。学生的设计方案由其他学生来评判,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热情,也提高了学生对于本题的思考深度。
三、合作探究:每个孩子的参与是均等的
由于每个孩子的能力有所差异,所以我在进行小组合作时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照学生的性别、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进行分组,选出一个具有带头作用的组长,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分工。同时我对小组合作的内容进行筛选,选取一些适合合作的问题来进行合作交流。比如在学习综合与实践时,我给学生周末两天时间对“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进行调查研究,组长给每个组员分派好任务:哪几个去调查,哪几个对于数据进行处理,谁来汇总等。周一由小组长来组织本课的内容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好。再比如在上四年级活动课《怎样滚得远》一课时,在探求“滚得远与哪些条件有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行探究,并将比赛竞争的意识贯穿其中。很快地,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进行了有效的分工:谁用木板与地面成300的来实验,谁用450的来试验,谁用玻璃材料谁用塑料材料来试验,谁负责记录结果……组员们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协商实验方案,整个实验过程显得井井有条,分工合作,很快敲定了自认为滚得最远的方案,并满怀信心地去向其他组挑战。获胜组体会到了合作的优势,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其他组也不甘示弱:“等着瞧,还有下次呢!”小组合作,使得每个人的思想都得到了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使学生爱上了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让学生得到了书上看不到的知识,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学生的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和形成与发展。”因此,不论学生的课堂交流,还是课堂作业,我都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以正面评价,尽量以表扬、鼓励的话语来激励学生,使得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得以提升。同时,我还让孩子转变角色来评价他人,既有对同学们的交流、板演的评价,也有对于老师的评价,这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我想,只要给予学生均等的交流发言、作业思考、合作参与的机会,就能真正让课堂成为孩子全面成才的主阵地。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
一、课堂交流:每个孩子的机会是均等的
我通常在课前设置一些预习类的问题让孩子回家预习,课上请那些平时反应较慢的几个孩子对预习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尽量给予肯定,这既提高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同时也给了孩子较长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并从容回答,提高了他们的自信。课堂上对于一些简单的口算题,我通常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能够给绝大多数孩子发言的机会。对于稍微有难度的题型,我采取“分段”法,把问题拆开,拆成几个简单的题目,每一步请一个同学发言,最后请一个同学来总结。例如:“已知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减少2厘米,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减少40平方厘米,问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我把问题拆成这几个:“要求长方体体积,需要什么条件,哪些已知,哪些未知?”“正方体有什么特点?”“表面积减少40平方厘米,就是减少了哪一部分?可以怎么表示?”这样设置问题,可以请4位到5位学生来回答。通过不同的提问交流形式,可以使更多的孩子有表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二、课堂作业:每个孩子的思考是均等的
课堂作业的优劣取决于课堂的听课效率,但每个孩子的上课专注度是不一样的,接受能力也有所差异,专注度低下、接受能力差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统一的课堂作业。所以,我对孩子们的课堂作业进行了分层布置,第一层的题是所有孩子都要求做的,第二层的题是大部分孩子要做的,第三层是提高题,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选做。这就使每一个层次的孩子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如果某一层次的学生能够超过规定多完成一两道题,我会在课堂上大力表扬,使他能更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对作业的形式有时也作一些改变,多设计一些生活性的作业,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思考。比如在学习《比例》时,我就出了这样一题:“请你设计一个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案,说明需要哪些材料,有哪些步骤?”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请你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装修,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爱好,在材料表(表略)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这种题答案不唯一,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符合题意、符合实际操作就可以。学生的设计方案由其他学生来评判,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热情,也提高了学生对于本题的思考深度。
三、合作探究:每个孩子的参与是均等的
由于每个孩子的能力有所差异,所以我在进行小组合作时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照学生的性别、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进行分组,选出一个具有带头作用的组长,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分工。同时我对小组合作的内容进行筛选,选取一些适合合作的问题来进行合作交流。比如在学习综合与实践时,我给学生周末两天时间对“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进行调查研究,组长给每个组员分派好任务:哪几个去调查,哪几个对于数据进行处理,谁来汇总等。周一由小组长来组织本课的内容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好。再比如在上四年级活动课《怎样滚得远》一课时,在探求“滚得远与哪些条件有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行探究,并将比赛竞争的意识贯穿其中。很快地,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进行了有效的分工:谁用木板与地面成300的来实验,谁用450的来试验,谁用玻璃材料谁用塑料材料来试验,谁负责记录结果……组员们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协商实验方案,整个实验过程显得井井有条,分工合作,很快敲定了自认为滚得最远的方案,并满怀信心地去向其他组挑战。获胜组体会到了合作的优势,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其他组也不甘示弱:“等着瞧,还有下次呢!”小组合作,使得每个人的思想都得到了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使学生爱上了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让学生得到了书上看不到的知识,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学生的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和形成与发展。”因此,不论学生的课堂交流,还是课堂作业,我都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以正面评价,尽量以表扬、鼓励的话语来激励学生,使得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得以提升。同时,我还让孩子转变角色来评价他人,既有对同学们的交流、板演的评价,也有对于老师的评价,这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我想,只要给予学生均等的交流发言、作业思考、合作参与的机会,就能真正让课堂成为孩子全面成才的主阵地。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