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不断地尝试:以读为本,让读贯穿语文课堂,让读撑起语文教学一片天。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三点。
一、课前读
就是在课前,引导学生多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为理解课文铺路搭桥。
教学《奴隶英雄》一文,鉴于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对斯巴达克所处的国家、所处的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压迫状况以及斯巴达克起义等内容知之甚少。教学前,我把学生带进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让他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查阅各种相关资料,了解斯巴达克,了解那个国家、那个社会,了解剧本的特点。通过课前大量的搜集、阅读,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下子就能找到阅读剧本的方法,就能很好地理解奴隶起义的真正原因,课文的难点就如此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毛泽东的《长征》这首诗,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再在班上召开长征故事大赛,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的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为学习这首诗作了最生动、最有力的铺垫,学生就在心中将震撼人心的故事与气势磅礴的诗的语言融为了一体,对诗的理解由理性变成了深刻的感性体验,由纯文字的叙述变成了丰富的情感熏陶,这样的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激发了想象力。语言、形象、情感、思想有机融合,学生体验自然就鲜活起来。
二、课内读
就是注重在课堂上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适时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拓宽学生思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
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我将《大渡河》紧张激烈的电影片断,剪辑制成课件,并配以气势恢宏的《飞越大渡河》的乐曲,又上网搜索到清朝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将领石达开带领四万太平军,在开险大渡河全军覆没的经过。这样运用昂扬的音乐、惊险的画面、历史资料的补充,再加上饱含激情地导读,让孩子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红四团踏着泥泞、点着火把与敌人赛跑的黑夜,走进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和只有十三根铁链的泸定桥,走进夺桥战斗的激烈场面……直观的形象感染了每位学生,他们激情高昂,入情入境,于是,课文读得更动情了,对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理解更深刻了。
又如教學《一夜的工作》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除了读好文中的故事外,还在课堂上补充阅读了“周总理的吃”、“周总理的穿”、“周总理的睡”、“周总理的病”等感人片断。这些资料,有的是老师找来的,有的是学生课外阅读时摘录的。通过大量资料的充分阅读,孩子们心中周总理的形象渐趋生动,渐趋丰满,并引起孩子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许多学生感动得泪流满面。
三、课后读
下课铃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表示另一种学习的开始。课后适当地进行拓展延伸,或推荐课外读物,或指导课外活动,或开展各种形式的练笔,这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了《景阳冈》一文后,学生深为武松的豪爽无畏和高超的武艺所折服。我借机推荐了《水浒传》:“同学们,你们喜欢的魅力无穷的武松是施耐庵的《水浒传》里的传奇人物,在这部书里有108位这样的英雄好汉,他们个个身手不凡,个性独特,你有兴趣一读吗?”然后给学生几个星期时间阅读这部古典名著,读后利用班队课开展“水浒群英故事会”的活动,每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讲自己最佩服的好汉的一段故事。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又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安徒生的童话,并适时开展了“童话故事会”,《白雪公主》《丑小鸭》《七个小矮人》等一个个美丽的童话从学生那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心灵里飞了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打开学生的思维天窗,倡导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学语文,以此推动孩子们大语文能力的形成。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关于环保的书籍、文章,并以环保为主题,自己动手,办一期手抄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再让学生自成小组,调查家乡环境状况,又以“清油是我家,环保靠大家”为主题开展中队活动,宣传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观念。这样的实践活动,拉近了语文学科与社会的距离,创造了许多让学生锻炼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今,我还在互联网上搭建了一个读书学习的交流平台——“读书广角”博客。它是我和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的一座桥梁,让我们在网上做广泛的阅读交流。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让我听到更多的声音,看到更多的风景,接触到更多的思想,使我能够随时向学生推荐可读的书籍。学生大大的喜欢上了这种阅读方式,他们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泛,视野越来越开阔。博客这道生活中别样的风景,正以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和帮助着我和我的学生,进一步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我们的教学与读书活动,促进了我们之间的教学相长。
《语文课程标准》明示我们: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不是教学的唯一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具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具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不断地走向大语文课堂,走向开放的语文教学境界。
一、课前读
就是在课前,引导学生多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为理解课文铺路搭桥。
教学《奴隶英雄》一文,鉴于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对斯巴达克所处的国家、所处的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压迫状况以及斯巴达克起义等内容知之甚少。教学前,我把学生带进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让他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查阅各种相关资料,了解斯巴达克,了解那个国家、那个社会,了解剧本的特点。通过课前大量的搜集、阅读,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下子就能找到阅读剧本的方法,就能很好地理解奴隶起义的真正原因,课文的难点就如此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毛泽东的《长征》这首诗,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再在班上召开长征故事大赛,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的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为学习这首诗作了最生动、最有力的铺垫,学生就在心中将震撼人心的故事与气势磅礴的诗的语言融为了一体,对诗的理解由理性变成了深刻的感性体验,由纯文字的叙述变成了丰富的情感熏陶,这样的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激发了想象力。语言、形象、情感、思想有机融合,学生体验自然就鲜活起来。
二、课内读
就是注重在课堂上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适时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拓宽学生思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
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我将《大渡河》紧张激烈的电影片断,剪辑制成课件,并配以气势恢宏的《飞越大渡河》的乐曲,又上网搜索到清朝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将领石达开带领四万太平军,在开险大渡河全军覆没的经过。这样运用昂扬的音乐、惊险的画面、历史资料的补充,再加上饱含激情地导读,让孩子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红四团踏着泥泞、点着火把与敌人赛跑的黑夜,走进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和只有十三根铁链的泸定桥,走进夺桥战斗的激烈场面……直观的形象感染了每位学生,他们激情高昂,入情入境,于是,课文读得更动情了,对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理解更深刻了。
又如教學《一夜的工作》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除了读好文中的故事外,还在课堂上补充阅读了“周总理的吃”、“周总理的穿”、“周总理的睡”、“周总理的病”等感人片断。这些资料,有的是老师找来的,有的是学生课外阅读时摘录的。通过大量资料的充分阅读,孩子们心中周总理的形象渐趋生动,渐趋丰满,并引起孩子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许多学生感动得泪流满面。
三、课后读
下课铃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表示另一种学习的开始。课后适当地进行拓展延伸,或推荐课外读物,或指导课外活动,或开展各种形式的练笔,这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了《景阳冈》一文后,学生深为武松的豪爽无畏和高超的武艺所折服。我借机推荐了《水浒传》:“同学们,你们喜欢的魅力无穷的武松是施耐庵的《水浒传》里的传奇人物,在这部书里有108位这样的英雄好汉,他们个个身手不凡,个性独特,你有兴趣一读吗?”然后给学生几个星期时间阅读这部古典名著,读后利用班队课开展“水浒群英故事会”的活动,每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讲自己最佩服的好汉的一段故事。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又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安徒生的童话,并适时开展了“童话故事会”,《白雪公主》《丑小鸭》《七个小矮人》等一个个美丽的童话从学生那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心灵里飞了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打开学生的思维天窗,倡导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学语文,以此推动孩子们大语文能力的形成。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关于环保的书籍、文章,并以环保为主题,自己动手,办一期手抄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再让学生自成小组,调查家乡环境状况,又以“清油是我家,环保靠大家”为主题开展中队活动,宣传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观念。这样的实践活动,拉近了语文学科与社会的距离,创造了许多让学生锻炼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今,我还在互联网上搭建了一个读书学习的交流平台——“读书广角”博客。它是我和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的一座桥梁,让我们在网上做广泛的阅读交流。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让我听到更多的声音,看到更多的风景,接触到更多的思想,使我能够随时向学生推荐可读的书籍。学生大大的喜欢上了这种阅读方式,他们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泛,视野越来越开阔。博客这道生活中别样的风景,正以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和帮助着我和我的学生,进一步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我们的教学与读书活动,促进了我们之间的教学相长。
《语文课程标准》明示我们: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不是教学的唯一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具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具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不断地走向大语文课堂,走向开放的语文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