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底,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市第一批中小学数字校园的2 9所实验校名单。2011年9月,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立项“十二五”规划课题《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什么是数字校园?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这是数字校园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家普遍关注的两个问题。
关于数字校园的概念,在北京市教委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的《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方案中都给予了界定。经过认真研读,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数字校园就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由现代信息化技术(物化形态的技术、智能形态的技术)支撑的,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的数字空间(虚拟校园),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以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高质高效促进师生发展的目的。我们可以这样形象化的理解:数字校园因为将现实校园“数字化”,所以得到的是一个虚拟出来的校园。只是这种虚拟并不虚无缥缈,而是将学校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流“数字化”,并能为我所用,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数字校园要在现代教育管理思想指导下建设
数字校园是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本质是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囊括学校系统中的诸多子系统,如学生信息系统、教师信息系统、各种教学单位信息系统以及校舍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等。数字校园与以往教育信息化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要对学校各种信息化工作做一番统筹规划和系统设计,利用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厘清学校的各种工作模块,将各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提炼出来,设计出学校信息管理流程图,再根据流程图来整合以前的校园系统,开发需要补充的新系统,完成数字校园的构建。共享、沟通和民主等管理理念贯穿数字校园的全过程。
打造一支“数字化”的教师队伍
数字校园代表着信息时代学校教育“最先进的生产力”,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数字化”的教师队往来保证它的正常发展和运转。
一是数字校园里的教师要具有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教育热情,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充分整合起来。他们能很快地接受并应用新的教育技术,能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搭建适当的教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方便地获取需要的教学资源,既能掌握好教师主导又能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善于运用网络平台处理学生问题。
二是培养学校自身的软件开发教师团队。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业的技术力量支撑。一些先期试点的学校由于不具备独立的开发能力,往往是与某些专业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解决方案。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脱离学校情况和育人模式的实际,发现问题不能及时校正。要解决这一两难问题,就需要学校培养本校有兴趣和能力的教师,或者从高校引进人才,充实学校教师队伍,以此来解决数字校园发展中的“建设者”问题。当然,不能完全依靠一个学校有一两位能编程的教师就能解决数字校园建设的所有问题。实际上这些教师的最大作用在于协助校长进行平台规划,编写适合本校发展需要的实用小程序。
以“应用”为核心,以“用”量“建”
在过去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有些学校在争取项目的时候风风火火、满腔热情,等项目完成以后,却束之高阁、无人问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目的不纯粹,好大喜功,将信息化工作视为“政绩工程”;二是管理思想跟不上,项目缺少统一规划和调研,完成后才发现并不好用或者并不需要;三是领导信息素养不够,不知道如何去推动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建设是数字校园的基础,应用是数字校园的目的。没有目的的建设是盲目的建设,没有建设的应用则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我们要重视应用,将应用放在数字校园工作的核心地位,把充分调研放在建设工作的前面。只有充分考虑该项目在本校实际的应用,做好完备的应用规划后,再进行项目建设,才能提高项目建设回报率,才能做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平台或系统。
树立“统一认证”思想
在过去几年里,与学校教育教学相关的各个业务应用系统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信息化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各种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加,烦琐的认证程序让教师们疲惫不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数字校园的设计规划时要树立“统一认证”的思想。用户一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在数字校园各个系统内畅通无阻。教师和学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用户。CMIS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数据,教师卡的实施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如果在数字校园的设计规划中能够依托这些数据,数字校园建设将事半功倍。当然,“统一认证”还要根据不同的人群做好数字校园的权限管理,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身份接触到各自所需要的信息。
认真对待教师的“数字化劳动”
数字校园虽然是虚拟出来的校园空间,但所包含的教师们的劳动却是实实在在的。与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相比,数字校园的应用可能给教师们带来许多额外劳动,这里姑且称之为“数字化劳动”。具体如网络安全和维护的劳动、教师建设个人教学空间的劳动、教师网上答疑解惑的劳动等。如果我们长期忽视这些劳动付出,那么对其他应用者也就失去了示范辐射作用。我们需要尊重这些付出,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这样才能促进数字校园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关于数字校园的概念,在北京市教委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的《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方案中都给予了界定。经过认真研读,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数字校园就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由现代信息化技术(物化形态的技术、智能形态的技术)支撑的,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的数字空间(虚拟校园),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以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高质高效促进师生发展的目的。我们可以这样形象化的理解:数字校园因为将现实校园“数字化”,所以得到的是一个虚拟出来的校园。只是这种虚拟并不虚无缥缈,而是将学校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流“数字化”,并能为我所用,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数字校园要在现代教育管理思想指导下建设
数字校园是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本质是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囊括学校系统中的诸多子系统,如学生信息系统、教师信息系统、各种教学单位信息系统以及校舍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等。数字校园与以往教育信息化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要对学校各种信息化工作做一番统筹规划和系统设计,利用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厘清学校的各种工作模块,将各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提炼出来,设计出学校信息管理流程图,再根据流程图来整合以前的校园系统,开发需要补充的新系统,完成数字校园的构建。共享、沟通和民主等管理理念贯穿数字校园的全过程。
打造一支“数字化”的教师队伍
数字校园代表着信息时代学校教育“最先进的生产力”,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数字化”的教师队往来保证它的正常发展和运转。
一是数字校园里的教师要具有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教育热情,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充分整合起来。他们能很快地接受并应用新的教育技术,能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搭建适当的教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方便地获取需要的教学资源,既能掌握好教师主导又能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善于运用网络平台处理学生问题。
二是培养学校自身的软件开发教师团队。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业的技术力量支撑。一些先期试点的学校由于不具备独立的开发能力,往往是与某些专业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解决方案。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脱离学校情况和育人模式的实际,发现问题不能及时校正。要解决这一两难问题,就需要学校培养本校有兴趣和能力的教师,或者从高校引进人才,充实学校教师队伍,以此来解决数字校园发展中的“建设者”问题。当然,不能完全依靠一个学校有一两位能编程的教师就能解决数字校园建设的所有问题。实际上这些教师的最大作用在于协助校长进行平台规划,编写适合本校发展需要的实用小程序。
以“应用”为核心,以“用”量“建”
在过去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有些学校在争取项目的时候风风火火、满腔热情,等项目完成以后,却束之高阁、无人问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目的不纯粹,好大喜功,将信息化工作视为“政绩工程”;二是管理思想跟不上,项目缺少统一规划和调研,完成后才发现并不好用或者并不需要;三是领导信息素养不够,不知道如何去推动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建设是数字校园的基础,应用是数字校园的目的。没有目的的建设是盲目的建设,没有建设的应用则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我们要重视应用,将应用放在数字校园工作的核心地位,把充分调研放在建设工作的前面。只有充分考虑该项目在本校实际的应用,做好完备的应用规划后,再进行项目建设,才能提高项目建设回报率,才能做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平台或系统。
树立“统一认证”思想
在过去几年里,与学校教育教学相关的各个业务应用系统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信息化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各种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加,烦琐的认证程序让教师们疲惫不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数字校园的设计规划时要树立“统一认证”的思想。用户一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在数字校园各个系统内畅通无阻。教师和学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用户。CMIS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数据,教师卡的实施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如果在数字校园的设计规划中能够依托这些数据,数字校园建设将事半功倍。当然,“统一认证”还要根据不同的人群做好数字校园的权限管理,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身份接触到各自所需要的信息。
认真对待教师的“数字化劳动”
数字校园虽然是虚拟出来的校园空间,但所包含的教师们的劳动却是实实在在的。与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相比,数字校园的应用可能给教师们带来许多额外劳动,这里姑且称之为“数字化劳动”。具体如网络安全和维护的劳动、教师建设个人教学空间的劳动、教师网上答疑解惑的劳动等。如果我们长期忽视这些劳动付出,那么对其他应用者也就失去了示范辐射作用。我们需要尊重这些付出,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这样才能促进数字校园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