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故事为何如此动人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l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上,一位国际人士赞叹:“因为经历过贫困,我深深感到,贫困不仅会在物质上,也会在精神上削弱人们的能力,让人失去自我价值认同。正因如此,消除贫困才显得如此重要,中国成功的减贫故事才如此动人。”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不仅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也为人类社会治理贫困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从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到形成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从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对脱贫攻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为打赢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国际人士指出,中国扶贫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奋斗。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如果要探寻中国减贫的奥秘是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个重要根源。中国减贫故事不单单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故事、一家一户的打拼故事,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努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故事、信仰故事、奋斗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倾注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區。不久前,中央宣传部相继授予用工作实绩践行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黄诗燕、带领村民凿石铺就“绝壁天路”的毛相林、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的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三位楷模,是无数在广袤田野辛勤耕耘的基层扶贫干部的杰出代表。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有力写照。
  从人类发展视角看,中国减贫故事也蕴含着重要借鉴价值。习近平主席在致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的贺信中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开展扶贫交流合作对全球减贫事业至关重要。国际人士认为,中国让数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是一项伟大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减贫经验。开发式扶贫、保障性扶贫、精准扶贫……中国减贫的许多成功探索,已经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
  讲信重诺、说到做到,真抓实干、吹糠见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国减贫故事创造了以实干成就美好未来的生动范例。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中国还将继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水平。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减贫故事将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中奋勇前进,创造更多让世人刮目相看的发展奇迹。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1日)
  技法提炼
  “引——议——联——结”的结构模式其实是对“引论——本论——结论”的具体化,即把“本论”细化为“议”与“联”。详细来说,四个步骤应这样落实:
  引:就是提出问题,一般写在全文第一段,要求从材料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也可由某则故事、某句名言、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事件引出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则材料总是多义的,为此,引述材料时决不可全盘照搬,而要依据所写作文的立论角度,筛选与该角度紧密关联的部分摘录下来(或自行作概述)。本文引述一位国际人士的赞叹,引出中心论点: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为人类社会治理贫困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议:指对观点作直接论证,宜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言论及常理、公理等进行分析,初步回答自己确立的观点“为什么”正确。这篇文章在摘引材料入题后,结合中国脱贫攻坚的发展成果,重点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并列举了三位楷模的事迹进行论证。
  联:就是联系实际,合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要注意一分为二,辩证审视。围绕中心论点,既可联系社会实际,也可联系自身思想实际——前者包括古今中外的事例,主要是指现实生活;后者应反映切身体会,即具有某种个性,而不能流于空泛和俗套。是否善于联系实际,在联系实际时能否做到有理有据,是议论文论证是否得力、内容是否有针对性的关键。比如本文在“联”的部分,将笔墨转向人类发展的视角,看中国减贫故事的借鉴价值,使立意不落窠臼,更使文章富于思想深度和现实针对性。
  结:指归纳上文,总结全篇,进一步强化观点(或以抒情句情真意切地发出呼吁)。这部分文字不必多,贵在精警有力。如本文最后一段归纳总结的文字“讲信重诺、说到做到,真抓实干、吹糠见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非常精练。
其他文献
弟子规中有言:“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句话告诫弟子该争什么,不该争什么。“争”即争取。君子有所争,有所不争。  “士不可以不弘毅”,当争取时就争取。学艺若不精,就该争取做到学有所成;为人不贤,就应当争取做到见贤思齐;心怀远大志向,就应当争取做一个能“为万世开太平”之士。明代的“开国文臣”宋濂家境贫寒,但他自幼嗜学,选择了“勤且艰”的求学之路。“家贫,无
期刊
技法点拨  对于经典素材,我们用得最多的是经典著作中和优秀影视剧中的故事情节,这是因为它们的雅俗共赏——既经典又通俗。对经典素材的运用和处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形式上的创新改造。即对经典素材的体裁形式、语言形式、人称和叙述方式等进行适当改变,让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主体视角的创新,即作文的叙述视角的创新。有些情節性较强的经典素材,我们可以选择普通人以外的如其他生物、物品人
期刊
千年前,柏拉图公然反对老师,震惊世人;商鞅勇于变法,造就秦的强盛。历史上从不缺少勇者,他们顶着风雪,不畏激烈碰撞,不惧世俗人言,攀登到思想的高处,一览众山小。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有人因意见不合而高声争辩,吵得面红耳赤。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将对方驳倒。双方争辩激烈的时候,甚至会关系破裂,反目成仇。司马光因反对变法,写了三封长信诘责王安石,而王安石也不甘示弱,写下《答司马谏议书》,寥寥百余
期刊
40年砥砺奋进,70年长歌未央,100年精神永存。时至今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创新局面,科技创新被寄予厚望,而科学家精神,正是引领创新的信念之光。  回首中国科技事业,在短短数十年间由弱渐强,开始发挥重要影响力,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  “惊世两弹,冲霄一星,激荡着中华豪情。”在钱学森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开创了新中国的航天事
期刊
一瞥之间,我看见一个80岁老人,担起责任奔赴武汉;一瞥之间,我瞧见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像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让人好生喜欢;一瞥之间,我发现了朋友对我的默默支持,像极了在冰冷霜雪中悄然绽开的兰;一瞥之间,我发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像是温柔的旋律,拨动我的心弦。  我的朋友,你好吗?  小赵是我的好朋友,她比我高一届。她高考的前一天,我的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想法:去见一见她!  冲动战胜理智,我坐上了去学校的
期刊
技法点拨  一、名言素材:善引用,巧安排  1.直接引用,彰显语言积累。  直接引用,就是根据作文的需要,选择好引用的时机,将名言名句不加修改地直接用到作文中。直接引用名言名句可以增强作文的知识性和深刻性,使作文更具哲理美和文采美。考生可以根据感情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在作文的开头、中间或结尾处引用名言名句。  (1)作文开头以名言名句总领全篇,能够让阅卷老师立刻“窥视”到考生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收
期刊
范本呈现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①、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
期刊
近日,“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新鲜出炉,依次为:新冠肺炎、抗疫、复工复产、民法典、网课、双循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抗美援朝70周年、六稳六保、嫦娥五号。  本次流行语评选所基于的语料库数据规模达10余亿字次,足以代表主流媒体的关注焦点,能够反映入选新词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既是对全年重点事件的忠实盘点,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全国上下抗击疫情的非凡历程。  1.使命感。作为年终盘点的重头戏,流
期刊
押题理由  审美是指考生在生活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作为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审美体现了语文学科特质的内在诉求。审美既是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它是生命活动的提升。审美鉴赏与生活情怀高度统一的过程,就是通过培养考生核心素养,使之拥有健全人格。在这一方面,高考作文常常选取新颖的视角,要求考生挖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命题趋势  1.对生活本身
期刊
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写了撒旦内心隐秘意识的觉醒,从根源上发力,带领路西法等一众天神宣战上帝,以治本的行事体系抵抗神力的故事。这引起我对于治标与治本辩证关系的思考。面对问题,标与本皆亟待考量,依我之见,治本对于行事体系的彻底扭转及其价值权衡更为重要。  鲁迅定是深谙此理的。面对是非颠倒甚而“吃人”的社会顽疾,他果断弃医从文,以笔为治本的利器,寻得“微茫的希望”。他认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