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多次,这个温和优雅的蓝眼睛女人跑到即将被拆掉的名人故居里,向手持锤子铁铲的工人大喊,叫停,痛心疾首。
华新民的小院儿,在遂安伯胡同27号。院墙顶上生着细草,小院里干干净净,蛐蛐住在砖缝和草棵里,一代接一代与蚂蚁们做邻居。
这个小院外是金宝街。这是一条在十年时间里迅速崛起的街区,推平了古老的四合院和槐树。它的所有者富华集团宣布,这里是一种“高端的、纯粹的、富有世界优秀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可以比肩纽约第五大道、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蓝眼睛的北京人
华新民有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微微有点发福,喜欢宽松的衣服,头发蓬松披肩。她经常往返北京与法国,但是她始终坚持自己是北京人。1954年,华新民出生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18号,那条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她的祖父华南圭,一个江苏无锡的读书人,在1904年官费留洋,在法国公益工程大学毕业。他在巴黎娶了一个波兰籍妻子。
后来,华南圭先后担任了京汉铁路总工程师和天津工商学院院长等职务,是当时国内最著名的土木工程师之一。1914年,这位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在无量大人胡同买下了一块地,自己设计建造了一座宅院。十四年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华新民的父亲华揽洪,在16岁时也随着父亲的足迹,赴法国读建筑,后来在那里与一个法国女子结合。1951年,华揽洪携妻子回到中国,先后担任了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第二总建筑师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华新民出生的时候,他的一家已经在无量大人胡同的院子里居住了40年。从记事起,她就搬着小板凳坐在家门口,看慢悠悠走过去的胡同居民,树荫从头顶上洒下来,枣儿花落,果子熟了。父亲告诉她,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建筑得到过比四合院更多的赞扬和宠爱。
我跟着推土机走,但我挡不住它
22岁时,华新民随父母去了巴黎,后来又到香港。1997年,43岁的华新民回到北京,看到的城市已经面目全非。旧城改造大规模进行,推土机推倒700年来形成的胡同和老宅,把自元代开始的城市记忆埋到楼房的地基下。
华新民开始为胡同和四合院奔走呼吁,给市政府写信。白色的拆字画到哪里,华新民就跑过去,收集那里的老宅院资料,呼吁保护。她穿着长裙,蓬松的头发用发卡别在脑后,奔走在北京那些看上去已经衰朽的胡同里。她带着摄影师去胡同深处,敲开斑驳的院门,拍下一座座陈旧但是美丽非凡的四合院。
但是很少有用。“我跟着推土机走,但是我挡不住它。”谈起这些事她脸上带着悲伤的笑,无可奈何。在北京古建筑保护界,无人不知这个蓝眼睛女人。她比许多中国人更明白北京的老胡同和老宅院意味着什么。
它是这座城市与历史血脉两联的关键,是让北京成为北京的东西。但是追逐财富和权势的人看不到这些,政府则在采取保护措施上反应迟钝。“我眼前正在北京发生的‘伪现代化’正在彻底摧毁一座世上无双的古都,也是我的家园。”华新民说。
闭门的小院
金宝街的建设,在2005年摧毁了她家的祖宅。尽管她握有无量大人胡同18号、19号和20号的房地契,但是有关部门在土地主人的反对下,把这一块的土地都卖给了富华集团,后者用它在银行抵押贷款,迅速迁走居民,推平了一切。老宅被拆掉的时候,华新民在现场,那些扛着尖镐的工人爬上属于她的祖屋。她试图阻止,但是被赶走。
华新民记得那些被推平的宅院:梅兰芳故居、洋务运动时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和总理衙门旧址、沈从文故居……它们列在保护名单上,但是毫无保护措施。这些美丽的古老宅院被一一推倒,然后在瓦砾上建起大厦。大厦组成了金宝街,一个充满奢侈品的商业街,橱窗里是十几万一件的西服,几百万一套的德国家具,几千万一辆的兰博基尼跑车。
华新民打起了官司,但无法胜诉,即便她握有充分的证据。和她有同样诉求的人,没有一个人赢得官司。投身古城保护的十多年来,华新民面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她为这些荒谬感到气愤:“我找不到说理的地方。”
2010年9月在金宝街准备进行一场珠光宝气的嘉年华时,她在她家仅留的遂安伯胡同的小院里说,“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搞黄了?”她不能容忍这些财富蛮横而粗鲁的炫耀,尤其是它们建立在大片美丽老宅的废墟上。
嘉年华如期进行。北京的媒体进行了大张旗鼓的直播,但是实际上观众寥寥,大部分是各个政府单位组织而来。人们散坐在人行道上,几十辆豪华跑车排成方阵在金宝街上飞驰而过,主持人用过分激动的音调作着解说。华新民的小院闭着门。她怀念那些消失的四合院,院子里有柿子树、石榴树、香椿树,院子里坐着老人,鸽子在青天底下画着大圈。
那是一个老北京,居民熟知四季变化,孩子们与草木一起生长,人们内心安详。历史不是放在博物馆里,而是在生满青苔的墙角,在堆积落叶的屋瓦间,在落着灰尘的垂花门上。
华新民的小院儿,在遂安伯胡同27号。院墙顶上生着细草,小院里干干净净,蛐蛐住在砖缝和草棵里,一代接一代与蚂蚁们做邻居。
这个小院外是金宝街。这是一条在十年时间里迅速崛起的街区,推平了古老的四合院和槐树。它的所有者富华集团宣布,这里是一种“高端的、纯粹的、富有世界优秀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可以比肩纽约第五大道、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蓝眼睛的北京人
华新民有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微微有点发福,喜欢宽松的衣服,头发蓬松披肩。她经常往返北京与法国,但是她始终坚持自己是北京人。1954年,华新民出生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18号,那条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她的祖父华南圭,一个江苏无锡的读书人,在1904年官费留洋,在法国公益工程大学毕业。他在巴黎娶了一个波兰籍妻子。
后来,华南圭先后担任了京汉铁路总工程师和天津工商学院院长等职务,是当时国内最著名的土木工程师之一。1914年,这位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在无量大人胡同买下了一块地,自己设计建造了一座宅院。十四年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华新民的父亲华揽洪,在16岁时也随着父亲的足迹,赴法国读建筑,后来在那里与一个法国女子结合。1951年,华揽洪携妻子回到中国,先后担任了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第二总建筑师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华新民出生的时候,他的一家已经在无量大人胡同的院子里居住了40年。从记事起,她就搬着小板凳坐在家门口,看慢悠悠走过去的胡同居民,树荫从头顶上洒下来,枣儿花落,果子熟了。父亲告诉她,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建筑得到过比四合院更多的赞扬和宠爱。
我跟着推土机走,但我挡不住它
22岁时,华新民随父母去了巴黎,后来又到香港。1997年,43岁的华新民回到北京,看到的城市已经面目全非。旧城改造大规模进行,推土机推倒700年来形成的胡同和老宅,把自元代开始的城市记忆埋到楼房的地基下。
华新民开始为胡同和四合院奔走呼吁,给市政府写信。白色的拆字画到哪里,华新民就跑过去,收集那里的老宅院资料,呼吁保护。她穿着长裙,蓬松的头发用发卡别在脑后,奔走在北京那些看上去已经衰朽的胡同里。她带着摄影师去胡同深处,敲开斑驳的院门,拍下一座座陈旧但是美丽非凡的四合院。
但是很少有用。“我跟着推土机走,但是我挡不住它。”谈起这些事她脸上带着悲伤的笑,无可奈何。在北京古建筑保护界,无人不知这个蓝眼睛女人。她比许多中国人更明白北京的老胡同和老宅院意味着什么。
它是这座城市与历史血脉两联的关键,是让北京成为北京的东西。但是追逐财富和权势的人看不到这些,政府则在采取保护措施上反应迟钝。“我眼前正在北京发生的‘伪现代化’正在彻底摧毁一座世上无双的古都,也是我的家园。”华新民说。
闭门的小院
金宝街的建设,在2005年摧毁了她家的祖宅。尽管她握有无量大人胡同18号、19号和20号的房地契,但是有关部门在土地主人的反对下,把这一块的土地都卖给了富华集团,后者用它在银行抵押贷款,迅速迁走居民,推平了一切。老宅被拆掉的时候,华新民在现场,那些扛着尖镐的工人爬上属于她的祖屋。她试图阻止,但是被赶走。
华新民记得那些被推平的宅院:梅兰芳故居、洋务运动时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和总理衙门旧址、沈从文故居……它们列在保护名单上,但是毫无保护措施。这些美丽的古老宅院被一一推倒,然后在瓦砾上建起大厦。大厦组成了金宝街,一个充满奢侈品的商业街,橱窗里是十几万一件的西服,几百万一套的德国家具,几千万一辆的兰博基尼跑车。
华新民打起了官司,但无法胜诉,即便她握有充分的证据。和她有同样诉求的人,没有一个人赢得官司。投身古城保护的十多年来,华新民面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她为这些荒谬感到气愤:“我找不到说理的地方。”
2010年9月在金宝街准备进行一场珠光宝气的嘉年华时,她在她家仅留的遂安伯胡同的小院里说,“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搞黄了?”她不能容忍这些财富蛮横而粗鲁的炫耀,尤其是它们建立在大片美丽老宅的废墟上。
嘉年华如期进行。北京的媒体进行了大张旗鼓的直播,但是实际上观众寥寥,大部分是各个政府单位组织而来。人们散坐在人行道上,几十辆豪华跑车排成方阵在金宝街上飞驰而过,主持人用过分激动的音调作着解说。华新民的小院闭着门。她怀念那些消失的四合院,院子里有柿子树、石榴树、香椿树,院子里坐着老人,鸽子在青天底下画着大圈。
那是一个老北京,居民熟知四季变化,孩子们与草木一起生长,人们内心安详。历史不是放在博物馆里,而是在生满青苔的墙角,在堆积落叶的屋瓦间,在落着灰尘的垂花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