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一部词汇总释。关于它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是,此书不是一人所作,也不是一时完成,这是可以肯定的。“尔雅”两个字的意思,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我认为“尔”为“近”,“雅”为“正”,“尔雅”为“近于雅正”的解释比较好。郭璞《尔雅注》“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阐明了《尔雅》成书的直接目的。由于时间、空间的差异,语言文字会有古今之别,地域之别,《尔雅》的产生就是为了扫除时间、空间在语言上造成的种种障碍,用当时的标准语去统一古今和各地不同的语言,使之纳于规范化的系统之中。
语言规范化对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孔子所执皆雅言也”到秦始皇的“书同文”,从《尔雅》《方言》到切韵系韵书、《中原音韵》及《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产生,从隋唐科举制度的文字格式规范到《广韵》编制,从民国的《注音字母方案》、白话文运动到解放后的对汉语规范化问题的诸多决策都体现了这一点。而规范途径也分几种,如:①由国家制定规范标准,由行政力量来推行;②以学校教育为基地,培养人才,带动社会语言的规范;③编纂语文辞书,贯彻规范宗旨,传播规范成果。《尔雅》为第三种无疑。
本文就从语言规范角度来谈谈《尔雅》。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而在古代,不可能涉及语法,无非就是从语音、词汇、字形来规范。《尔雅》是一本词汇总释,更多是从词义、词汇角度来规范的。当然字形在无形中就进行了规范,即《尔雅》中的字形就是最标准的。
从内容上看,《尔雅》前三篇解释的是一般词语,纯粹就是释义。如《释诂》“诏、亮、左、右、相,导也”,“崩、薨、无、禄、卒、徂、落、殪,死也”,《释言》“殷、齐,中也”,《释训》“明明、斤斤,察也”。“导、死、中、察”为当时的标准语,用来解释那些古今方俗词语,即“齐一殊言,归于统绪”。这三篇是对一般性词语的规范。
后十六篇介绍各种名物,即“正名辨物”。由于时间、地域的原因,对人或对物的称谓都会有所不同。但为了人们之间能够顺利地沟通、交流,必然要拿出一种标准称呼来。在古代,一直遵从“王都之音”为正,“王都之音”不仅仅是指语音,还指词汇等,《尔雅》的产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姐,后生为妹”,《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这样的解释不仅对一些称谓进行了规范,而且也辨析了同义词,更有利于人们准确了解被释的人或物。在《释鸟》《释虫》里,大多是用共名来解释别名,如“蝙蝠,服翼”,“蛭,虮”,“蝙蝠、蛭”为当时的共名、标准语,而“服翼、虮”为别名或是方言,不易被人们所理解,所以用一个共名来解释。尽管没有指出哪个是标准语,但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就已经规定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语言规范的过程。
《尔雅》是一部义训专著,大部分是解释词义。其中也有几个声训的例子,如《释山》“独者蜀”,《郭注》:“蜀亦孤独。”蜀、独上古声音相近,独与蜀均属“屋”韵;独属“定”纽,为舌头音,蜀属“禅”纽,为舌面音,虽有细微差别,但同属舌音,两字声调也均为入声。《释训》“鬼之言归也”,这是用一个常见的字“归”来说明“鬼”的音。上述两例都是在语音上进行规范。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或者古语与今语的区别,最明显的就是语音,其次才是词汇。而《尔雅》更多是从词汇角度来规范,很少规范语音,可能是受当时条件限制,当时没有像现代语言那么多的记音符号。
从形式上看,《尔雅》每一篇内部是按照“依类相从”的体例来编排的,即按某种逻辑联系或语义联系编纂词条的。如,《释诂》篇以“始”始,以“终”终,《释言》以“中”始,以“终”终。《郝疏》云:“上篇首言始末言终,此篇首言中亦末言终,盖以中统始终之义而包上下之词也。”又如,《释亲》篇按内容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类,此篇首言父母,云“父为考,母为妣”,为什么亲属要从父母开始呢?《孝经·圣治章》第九云:“孝莫大于严父”。《郝疏》也云:“亲爱至近,无如父母”。在古代没有拼音,不可能像现代汉语字词典那样按音序来编排词条,但像这样按“依类相从”来编排在当时算是比较严谨的,便于人们查阅。
《尔雅》后来被列为“十三经”,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经书,从而为政治服务。但编纂这本书只是一种学术行为,直接目的是规范当时的语言。不管从题目看,还是从它的内容和形式看,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起到了一种规范作用,当然这种规范作用会间接地影响到政治统治。
在今天的汉语中,由于受各种事物的冲击和影响,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现象,而且有些生命力还很强,影响也很广。如“非常柠檬”“很女人”这样的说法,按语法规则来说是不对的。但这样的说法越来越普遍,而这时语法规则表现得好像很弱。这种说法是一种语病,还是一种创新呢?如果是一种创新,那么新的语法规则也应该跟着变化。在我们现代汉语中,确实存在着“规范工作滞后于语言自身的发展”这样的矛盾。所以,不管是政府机构,还是学术机构都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把汉语规范争取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王世伟.尔雅导读[M].巴蜀书社,1990.
[2]徐朝华.尔雅今注[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3]郝懿行.尔雅义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穆红维,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语言规范化对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孔子所执皆雅言也”到秦始皇的“书同文”,从《尔雅》《方言》到切韵系韵书、《中原音韵》及《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产生,从隋唐科举制度的文字格式规范到《广韵》编制,从民国的《注音字母方案》、白话文运动到解放后的对汉语规范化问题的诸多决策都体现了这一点。而规范途径也分几种,如:①由国家制定规范标准,由行政力量来推行;②以学校教育为基地,培养人才,带动社会语言的规范;③编纂语文辞书,贯彻规范宗旨,传播规范成果。《尔雅》为第三种无疑。
本文就从语言规范角度来谈谈《尔雅》。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而在古代,不可能涉及语法,无非就是从语音、词汇、字形来规范。《尔雅》是一本词汇总释,更多是从词义、词汇角度来规范的。当然字形在无形中就进行了规范,即《尔雅》中的字形就是最标准的。
从内容上看,《尔雅》前三篇解释的是一般词语,纯粹就是释义。如《释诂》“诏、亮、左、右、相,导也”,“崩、薨、无、禄、卒、徂、落、殪,死也”,《释言》“殷、齐,中也”,《释训》“明明、斤斤,察也”。“导、死、中、察”为当时的标准语,用来解释那些古今方俗词语,即“齐一殊言,归于统绪”。这三篇是对一般性词语的规范。
后十六篇介绍各种名物,即“正名辨物”。由于时间、地域的原因,对人或对物的称谓都会有所不同。但为了人们之间能够顺利地沟通、交流,必然要拿出一种标准称呼来。在古代,一直遵从“王都之音”为正,“王都之音”不仅仅是指语音,还指词汇等,《尔雅》的产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姐,后生为妹”,《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这样的解释不仅对一些称谓进行了规范,而且也辨析了同义词,更有利于人们准确了解被释的人或物。在《释鸟》《释虫》里,大多是用共名来解释别名,如“蝙蝠,服翼”,“蛭,虮”,“蝙蝠、蛭”为当时的共名、标准语,而“服翼、虮”为别名或是方言,不易被人们所理解,所以用一个共名来解释。尽管没有指出哪个是标准语,但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就已经规定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语言规范的过程。
《尔雅》是一部义训专著,大部分是解释词义。其中也有几个声训的例子,如《释山》“独者蜀”,《郭注》:“蜀亦孤独。”蜀、独上古声音相近,独与蜀均属“屋”韵;独属“定”纽,为舌头音,蜀属“禅”纽,为舌面音,虽有细微差别,但同属舌音,两字声调也均为入声。《释训》“鬼之言归也”,这是用一个常见的字“归”来说明“鬼”的音。上述两例都是在语音上进行规范。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或者古语与今语的区别,最明显的就是语音,其次才是词汇。而《尔雅》更多是从词汇角度来规范,很少规范语音,可能是受当时条件限制,当时没有像现代语言那么多的记音符号。
从形式上看,《尔雅》每一篇内部是按照“依类相从”的体例来编排的,即按某种逻辑联系或语义联系编纂词条的。如,《释诂》篇以“始”始,以“终”终,《释言》以“中”始,以“终”终。《郝疏》云:“上篇首言始末言终,此篇首言中亦末言终,盖以中统始终之义而包上下之词也。”又如,《释亲》篇按内容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类,此篇首言父母,云“父为考,母为妣”,为什么亲属要从父母开始呢?《孝经·圣治章》第九云:“孝莫大于严父”。《郝疏》也云:“亲爱至近,无如父母”。在古代没有拼音,不可能像现代汉语字词典那样按音序来编排词条,但像这样按“依类相从”来编排在当时算是比较严谨的,便于人们查阅。
《尔雅》后来被列为“十三经”,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经书,从而为政治服务。但编纂这本书只是一种学术行为,直接目的是规范当时的语言。不管从题目看,还是从它的内容和形式看,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起到了一种规范作用,当然这种规范作用会间接地影响到政治统治。
在今天的汉语中,由于受各种事物的冲击和影响,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现象,而且有些生命力还很强,影响也很广。如“非常柠檬”“很女人”这样的说法,按语法规则来说是不对的。但这样的说法越来越普遍,而这时语法规则表现得好像很弱。这种说法是一种语病,还是一种创新呢?如果是一种创新,那么新的语法规则也应该跟着变化。在我们现代汉语中,确实存在着“规范工作滞后于语言自身的发展”这样的矛盾。所以,不管是政府机构,还是学术机构都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把汉语规范争取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王世伟.尔雅导读[M].巴蜀书社,1990.
[2]徐朝华.尔雅今注[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3]郝懿行.尔雅义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穆红维,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