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80例胆囊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0例胆囊息肉患者占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病例的5%,术前B超诊断率为90%,其中合并胆囊结石率30%,合并胆囊炎45%;病理类型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占45%。腺瘤恶变率为15.6%。
结论:腺瘤性息肉易恶变,尤其是合并胆囊结石的息肉,诊断检查首选B超。治疗首选胆囊切除术。
关键词:胆囊息肉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29-01
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是一类表现为胆囊黏膜向腔内突起的局限性病变的总称。我院从2003年1月-2012年12月共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患者80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PLG患者80例,占同期胆囊切除的5%(80/1600),其中男性32例,女性48例,年龄18-74岁,平均56.5岁。术前行B超检出72例,占90%,8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于手术时发现合并PLG。
1.2临床表现。57例患者术前有右上腹疼痛不适,其中有胆绞痛发作9例,2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于术前健康体检时发现。全部病例术前均进行B超检查,其中65例胆囊壁上有中回声至中强回声光团,后无声影,不光滑,7例胆囊壁上见多个小点状强回声,8例术前仅有结石影像,未见胆囊息肉。
1.3术中情况及病理结果:胆囊息肉直径在2-18mm。病理类型:胆固醇性息肉36例,占45%,腺瘤性息肉28例,占35%,炎性息肉12例,占15%,腺肌增生症4例,占5%,腺瘤恶变4例,占5%。腺瘤恶变占腺瘤性息肉的14.3%(4/28),腺瘤恶变直径>10mm,占75%(3/4),良性息肉<10mm,占90%(72/80);胆囊息肉单发48例,占60%,多发32例,占40%,并胆囊结石20例,占25%,并胆囊炎36例,占45%,有蒂者36例,占45%,无蒂者44例,占55%,4例腺瘤恶变者均无蒂。
2讨论
2.1PLG的诊断:据报道[1]PLG占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病例的9.9%,本组为5%。PLG无特殊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症状,或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不良等,少数有胆绞痛,因此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以B型超声为首选。有报道[2]B型超声的检出率为93.2%,特异性为94.8%,假阳性率为5.2%,准确率明显高于上腹部CT。本组检出率为90%(72/80)。B型超声检查简便易行、诊断率高且属无创检查,PLG表现为胆囊壁上小的、圆的、强回声光团,位置固定并且突向胆囊腔内,由于其位置固定,不发生移动,无声影,其后方可见混响伪影[3]。B型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PLG的部位、大小、数目,是否有蒂,是否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
2.2PLG病理类型、分类及其特点:PLG的表现形式相同却包含很多病理类型。病理分类可分为非肿瘤性与肿瘤性两大类病变,后者又分为良性与恶性。非肿瘤性PLG分为胆固醇性息肉(CPS)、炎性息肉及腺肌增生症等。肿瘤性病变中良性以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腺瘤恶变)。据报道[4]150例PLG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9.9%。本组胆固醇性息肉最多,其次为腺瘤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的发生主要与胆固醇代谢有关,胆固醇代谢异常,泡沫细胞将其吞噬后聚集而成。胆固醇息肉病理特点为多发小息肉,Li等[5]报道342例PLG中胆固醇息肉占68.4%,直径<10mm占94.5%,息肉数目>3个占50.9%。肿瘤性息肉往往为单个病变。胆固醇性息肉质脆蒂细,且易与黏膜分离,不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使伴炎症也很轻,目前尚未见癌变报道。炎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直径多在5mm左右,为单发或多发广基性结节,其成分为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胆囊壁有明显炎症,也无癌变报道。腺肌增生症又称腺肌瘤,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型,有恶变可能。肿瘤性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比。本组腺瘤恶变占腺瘤性息肉的14.3%(4/28)。本组病例中腺瘤恶变者直径>10mm占75%(3/4)。
2.3PLG的治疗:鉴于PLG可以发生癌变,故越来越多的PLG采用胆囊切除术,但手术本身可有一定风险,并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PLG是否行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国内多数作者认为[1]:单发息肉,直径>10mm,并存胆囊胆石,即使无症状亦应行胆囊切除术。理论上讲,不是所有的PLG均需手术治疗,特别是一些无症状的无癌变倾向的胆固醇性息肉或炎性息肉,但就目前诊断水平而言,术前无法对PLG进行病理诊断,且临床仍有一些PLG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炎,需要手术。胆囊息肉样病变外科处理上虽然存在不少争议,但总体来说[6]:胆囊息肉直径>10mm,年龄>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PLG恶变的危险因素。可据这些危险因素来选取适宜手术的患者。对于直径<10mm且无临床症状的PLG可以定期行B超检查,如发现异常,则行预防性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朱德祥,王景明,徐贵云.胆囊息肉样病变113例临床病理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01,9(3):207-208
[2]刘民生,刘会周,陆文煜.胆囊息肉样病变207例的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6):376-376
[3]王志斌,房世宝主译.腹部超声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67
[4]田大广,朱洪,吴发友,等.150例胆囊息肉的临床分析.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8):629-630
[5]Li XY,Zheng CJ,Chen J,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lypoid lesion of the gallbladder.Zhongguo Yixue Kexueyuan Xuebao,2003,25(6):689-693
[6]陆奇峰,刘胜利.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治的现状[J].浙江临床医学,2007,9(6):831-832
方法:对80例胆囊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0例胆囊息肉患者占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病例的5%,术前B超诊断率为90%,其中合并胆囊结石率30%,合并胆囊炎45%;病理类型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占45%。腺瘤恶变率为15.6%。
结论:腺瘤性息肉易恶变,尤其是合并胆囊结石的息肉,诊断检查首选B超。治疗首选胆囊切除术。
关键词:胆囊息肉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29-01
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是一类表现为胆囊黏膜向腔内突起的局限性病变的总称。我院从2003年1月-2012年12月共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患者80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PLG患者80例,占同期胆囊切除的5%(80/1600),其中男性32例,女性48例,年龄18-74岁,平均56.5岁。术前行B超检出72例,占90%,8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于手术时发现合并PLG。
1.2临床表现。57例患者术前有右上腹疼痛不适,其中有胆绞痛发作9例,2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于术前健康体检时发现。全部病例术前均进行B超检查,其中65例胆囊壁上有中回声至中强回声光团,后无声影,不光滑,7例胆囊壁上见多个小点状强回声,8例术前仅有结石影像,未见胆囊息肉。
1.3术中情况及病理结果:胆囊息肉直径在2-18mm。病理类型:胆固醇性息肉36例,占45%,腺瘤性息肉28例,占35%,炎性息肉12例,占15%,腺肌增生症4例,占5%,腺瘤恶变4例,占5%。腺瘤恶变占腺瘤性息肉的14.3%(4/28),腺瘤恶变直径>10mm,占75%(3/4),良性息肉<10mm,占90%(72/80);胆囊息肉单发48例,占60%,多发32例,占40%,并胆囊结石20例,占25%,并胆囊炎36例,占45%,有蒂者36例,占45%,无蒂者44例,占55%,4例腺瘤恶变者均无蒂。
2讨论
2.1PLG的诊断:据报道[1]PLG占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病例的9.9%,本组为5%。PLG无特殊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症状,或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不良等,少数有胆绞痛,因此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以B型超声为首选。有报道[2]B型超声的检出率为93.2%,特异性为94.8%,假阳性率为5.2%,准确率明显高于上腹部CT。本组检出率为90%(72/80)。B型超声检查简便易行、诊断率高且属无创检查,PLG表现为胆囊壁上小的、圆的、强回声光团,位置固定并且突向胆囊腔内,由于其位置固定,不发生移动,无声影,其后方可见混响伪影[3]。B型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PLG的部位、大小、数目,是否有蒂,是否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
2.2PLG病理类型、分类及其特点:PLG的表现形式相同却包含很多病理类型。病理分类可分为非肿瘤性与肿瘤性两大类病变,后者又分为良性与恶性。非肿瘤性PLG分为胆固醇性息肉(CPS)、炎性息肉及腺肌增生症等。肿瘤性病变中良性以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腺瘤恶变)。据报道[4]150例PLG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9.9%。本组胆固醇性息肉最多,其次为腺瘤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的发生主要与胆固醇代谢有关,胆固醇代谢异常,泡沫细胞将其吞噬后聚集而成。胆固醇息肉病理特点为多发小息肉,Li等[5]报道342例PLG中胆固醇息肉占68.4%,直径<10mm占94.5%,息肉数目>3个占50.9%。肿瘤性息肉往往为单个病变。胆固醇性息肉质脆蒂细,且易与黏膜分离,不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使伴炎症也很轻,目前尚未见癌变报道。炎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直径多在5mm左右,为单发或多发广基性结节,其成分为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胆囊壁有明显炎症,也无癌变报道。腺肌增生症又称腺肌瘤,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型,有恶变可能。肿瘤性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比。本组腺瘤恶变占腺瘤性息肉的14.3%(4/28)。本组病例中腺瘤恶变者直径>10mm占75%(3/4)。
2.3PLG的治疗:鉴于PLG可以发生癌变,故越来越多的PLG采用胆囊切除术,但手术本身可有一定风险,并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PLG是否行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国内多数作者认为[1]:单发息肉,直径>10mm,并存胆囊胆石,即使无症状亦应行胆囊切除术。理论上讲,不是所有的PLG均需手术治疗,特别是一些无症状的无癌变倾向的胆固醇性息肉或炎性息肉,但就目前诊断水平而言,术前无法对PLG进行病理诊断,且临床仍有一些PLG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炎,需要手术。胆囊息肉样病变外科处理上虽然存在不少争议,但总体来说[6]:胆囊息肉直径>10mm,年龄>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PLG恶变的危险因素。可据这些危险因素来选取适宜手术的患者。对于直径<10mm且无临床症状的PLG可以定期行B超检查,如发现异常,则行预防性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朱德祥,王景明,徐贵云.胆囊息肉样病变113例临床病理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01,9(3):207-208
[2]刘民生,刘会周,陆文煜.胆囊息肉样病变207例的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6):376-376
[3]王志斌,房世宝主译.腹部超声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67
[4]田大广,朱洪,吴发友,等.150例胆囊息肉的临床分析.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8):629-630
[5]Li XY,Zheng CJ,Chen J,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lypoid lesion of the gallbladder.Zhongguo Yixue Kexueyuan Xuebao,2003,25(6):689-693
[6]陆奇峰,刘胜利.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治的现状[J].浙江临床医学,2007,9(6):83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