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这话既精辟又形象。所谓“来”,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主旨等;所谓“回”,是指把课文读通读懂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的。我们当下的阅读教学,一般重视带学生“来”,而极少关注带学生“回”,极少引导学生深究作者是怎样写的。这种“有来无回”的阅读教学,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想就此问题说一些看法。
一、从写的角度来教,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去年在江西举办的第十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猴王出世》这堂课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堂课的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写的秘密。全课仅用五分之一的时间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而用五分之四的时间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样教,令人耳目一新。
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把一篇课文读通读懂并不难。如果我们的教学始终停留在理解内容上,就有“炒剩饭”之嫌;如果在内容深度上不断挖掘,又难免丢失语文味。因此,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发现写的秘密”上来,不失为一种阅读教学的大智慧。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抓住了阅读教学的主心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既应让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更应让学生探究课文是怎么写的,如课文怎样用词谴句,怎样把一个意思写得清楚明白,怎样把重点的地方写具体,怎样安排文章的顺序,怎样抓住特点来写……等等。这些,都是阅读教学的份内之事。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学生必须跳起来摘果子。读懂了什么,并不难;而发生写的秘密,却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教学不能老是从“已知”到“已知”,那样教,学生的兴趣会丧失殆尽;而写的秘密,是隐藏在文字后面的东西,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未知。从“已知”探求“未知”,跳一跳摘果子,兴趣自然就有了。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读与写能融为一体。读,可以提升层次;写,有经典作为借鉴。这样教,才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必然要由言入意,这样教,言与意融为一体,工具性与人文性才能实现统一,语文课程的特点可以充分彰显。
二、从写的角度来教,一课要突出一个重点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凡精读课文,一般会安排两课时来教。第一课时可侧重从怎么读的角度来教,如怎样朗读,怎样默读,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怎样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等等。第二课时则可以侧重从“发现写的秘密”的角度来教。略读课文,可以像《猴王出世》那样,先花一点时间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写的秘密。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经典的文章。每篇课文在写作上都会有若干特点。有的课文,要说出三四个特点甚至七八个特点都不难。而教学,不可面面俱到,八面出击。一般每课抓一个(最多两个)“点”即可,这样突出一个重点,教学才有成效可言。
这个“点”怎样定?一般说来,要以课标的年段目标为依据,结合教材的编辑意图、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为例予以说明。
《白杨》: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该文的突出特点是有不少以物喻人的句子。因此,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可以把从句子中发现以物喻人这一特点作为教学重点目标。
《晏子使楚》: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而课文的基本特点是晏子的语言机智巧妙。因此,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可以把发现晏子语言的机智巧妙作为教学重点目标。
《再见了,亲人》: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该文在表达的突出特点是由眼前的送别引出三件往事。因此,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可以把发现作者怎样由眼前的事联想到往事作为教学重点。
《人物描写一组》:第十单元第一篇课文,共有三篇短文。单元提示要求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结合课文特点,《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可侧重于发现人物动作描写的秘密;《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可侧重发现细节描写的秘密;《“风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可侧重发现人物语言描写的秘密。
《金錢的魔力》: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语言前后变化这一特点来写的。《彩色的非洲》: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发现作者怎样抓住“彩色”这一特点来写非洲风情的。
……
三、从写的角度来教,要精心设计教学主线
确定一课时教学的重点之后,要围绕这个重点,精心设计教学主线。教学主线的设计有多种思路。从写的角度来教,有这样几种常用思路:
⑴举一反三思路:整体感悟→突破一点,归纳方法→放手反三,反馈点拨→设计情境,课堂练笔。
⑵举三归一思路:围绕某个写作特点,让学生在课文中品读欣赏若干实例,然后把特点归纳起来领悟。
⑶逐项品读思路:一篇课文如果有若干特点需要学生领悟,则可引导学生从写的方面逐一品读、领悟。
现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为例作具体说明。我校陈芳老师执教该课第二课时,参加去年在河南许昌举行的全国小学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现场赛课,获得特等奖。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一课三品”。
一品人物描写。
主要抓了三个句子让学生领悟:
第一句:“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教学这一句,侧重从人物神态描写的角度来领悟。
第二句:“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教学这一句,侧重从人物语言描写的角度来领悟。
第三句:“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教学这一句,侧重从人物动作描写的角度来领悟。
抓住这三句话,从写的方面让学生去发现秘密,学生就能领悟两个要点:一是领悟到写人要着重写好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要通过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德,这样写,文章读起来才会感人;二是领悟到老汉(老支书)舍己为人,舍己为民的崇高品质,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一石二鸟,言意兼得。
二品悬念设置。
这篇课文在情节安排方面设置了悬念,因而读到末了让人震撼不已。
师:课文说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这“小伙子”是谁?
生:是老汉的儿子。
师:你怎么知道是老汉的儿子。
生:读到文章末尾,课文说一位老奶奶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所以知道这个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在前面不说“揪出了自己的儿子”,却要说“揪出了小伙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作者留下一个悬念,读者读到最后才恍然大悟。这样写,引人入胜。
师:是的,这样写有悬念,引人入胜,也能突出人物品质。我们在习作时,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
三品环境描写。
教师从课文中挑出八个描写大雨、洪水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发现环境描写的特色和作用。
以上三品,以第一品为重点,二品、三品花时不多。这样教,突出了写的训练,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责任编辑:李湘蓉)
一、从写的角度来教,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去年在江西举办的第十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猴王出世》这堂课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堂课的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写的秘密。全课仅用五分之一的时间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而用五分之四的时间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样教,令人耳目一新。
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把一篇课文读通读懂并不难。如果我们的教学始终停留在理解内容上,就有“炒剩饭”之嫌;如果在内容深度上不断挖掘,又难免丢失语文味。因此,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发现写的秘密”上来,不失为一种阅读教学的大智慧。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抓住了阅读教学的主心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既应让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更应让学生探究课文是怎么写的,如课文怎样用词谴句,怎样把一个意思写得清楚明白,怎样把重点的地方写具体,怎样安排文章的顺序,怎样抓住特点来写……等等。这些,都是阅读教学的份内之事。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学生必须跳起来摘果子。读懂了什么,并不难;而发生写的秘密,却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教学不能老是从“已知”到“已知”,那样教,学生的兴趣会丧失殆尽;而写的秘密,是隐藏在文字后面的东西,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未知。从“已知”探求“未知”,跳一跳摘果子,兴趣自然就有了。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读与写能融为一体。读,可以提升层次;写,有经典作为借鉴。这样教,才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必然要由言入意,这样教,言与意融为一体,工具性与人文性才能实现统一,语文课程的特点可以充分彰显。
二、从写的角度来教,一课要突出一个重点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凡精读课文,一般会安排两课时来教。第一课时可侧重从怎么读的角度来教,如怎样朗读,怎样默读,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怎样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等等。第二课时则可以侧重从“发现写的秘密”的角度来教。略读课文,可以像《猴王出世》那样,先花一点时间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写的秘密。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经典的文章。每篇课文在写作上都会有若干特点。有的课文,要说出三四个特点甚至七八个特点都不难。而教学,不可面面俱到,八面出击。一般每课抓一个(最多两个)“点”即可,这样突出一个重点,教学才有成效可言。
这个“点”怎样定?一般说来,要以课标的年段目标为依据,结合教材的编辑意图、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为例予以说明。
《白杨》: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该文的突出特点是有不少以物喻人的句子。因此,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可以把从句子中发现以物喻人这一特点作为教学重点目标。
《晏子使楚》: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而课文的基本特点是晏子的语言机智巧妙。因此,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可以把发现晏子语言的机智巧妙作为教学重点目标。
《再见了,亲人》: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该文在表达的突出特点是由眼前的送别引出三件往事。因此,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可以把发现作者怎样由眼前的事联想到往事作为教学重点。
《人物描写一组》:第十单元第一篇课文,共有三篇短文。单元提示要求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结合课文特点,《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可侧重于发现人物动作描写的秘密;《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可侧重发现细节描写的秘密;《“风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可侧重发现人物语言描写的秘密。
《金錢的魔力》: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语言前后变化这一特点来写的。《彩色的非洲》: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发现作者怎样抓住“彩色”这一特点来写非洲风情的。
……
三、从写的角度来教,要精心设计教学主线
确定一课时教学的重点之后,要围绕这个重点,精心设计教学主线。教学主线的设计有多种思路。从写的角度来教,有这样几种常用思路:
⑴举一反三思路:整体感悟→突破一点,归纳方法→放手反三,反馈点拨→设计情境,课堂练笔。
⑵举三归一思路:围绕某个写作特点,让学生在课文中品读欣赏若干实例,然后把特点归纳起来领悟。
⑶逐项品读思路:一篇课文如果有若干特点需要学生领悟,则可引导学生从写的方面逐一品读、领悟。
现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为例作具体说明。我校陈芳老师执教该课第二课时,参加去年在河南许昌举行的全国小学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现场赛课,获得特等奖。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一课三品”。
一品人物描写。
主要抓了三个句子让学生领悟:
第一句:“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教学这一句,侧重从人物神态描写的角度来领悟。
第二句:“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教学这一句,侧重从人物语言描写的角度来领悟。
第三句:“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教学这一句,侧重从人物动作描写的角度来领悟。
抓住这三句话,从写的方面让学生去发现秘密,学生就能领悟两个要点:一是领悟到写人要着重写好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要通过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德,这样写,文章读起来才会感人;二是领悟到老汉(老支书)舍己为人,舍己为民的崇高品质,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一石二鸟,言意兼得。
二品悬念设置。
这篇课文在情节安排方面设置了悬念,因而读到末了让人震撼不已。
师:课文说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这“小伙子”是谁?
生:是老汉的儿子。
师:你怎么知道是老汉的儿子。
生:读到文章末尾,课文说一位老奶奶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所以知道这个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在前面不说“揪出了自己的儿子”,却要说“揪出了小伙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作者留下一个悬念,读者读到最后才恍然大悟。这样写,引人入胜。
师:是的,这样写有悬念,引人入胜,也能突出人物品质。我们在习作时,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
三品环境描写。
教师从课文中挑出八个描写大雨、洪水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发现环境描写的特色和作用。
以上三品,以第一品为重点,二品、三品花时不多。这样教,突出了写的训练,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责任编辑:李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