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恐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虽然恐怖主义成为公害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恐怖主义的范畴和定义在各国间仍然难以取得一致。国际恐怖主义的盛行和反恐国际合作的不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建立共享安全的国际反恐共识和合作机制是当前打击恐怖主义的合理路径。
共享安全观的主要观点
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安全共同体,共同抵御灾害和未知的危险。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人们逐步认识到这种安全共同体的正在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资源、人、信息在全球各个区域之间流动,增强了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上的风险,比如疫病的传播,难民问题,跨国犯罪以及恐怖主义活动等非传统安全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主权国家的异质性--不同的民族构成,文化历史以及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等,在同一个问题上往往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而难以达成共识。在预防和打击这些危害时存在着判断标准不一致、使用手段合理性标准不一致、法律适用不一致等等,这样就使各国各区域公共构建统一的安全体系变得困难重重。
共享安全观有其深刻的政治学渊源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又有了新的发展。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余潇枫对共享安全观做了阐释:以人的生命价值为基点,以人类共和为价值原则,以互信作为实现路径,以共赢共享为价值目标。正如学者徐秀军阐释的那样,“共享安全”呈现的是“共建主体多元性、共建内容开放性、共建目标的共赢性、共建领域的广泛性、共建形式多样性、共建行动建设性、共建战略非对抗性。总结起来,共享安全观在于针对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建立共同的行动机制,进行广泛地各领域之间的合作,最终实现各个国家公共安全的共赢目标。
云南边疆反恐形势和反恐国际合作的现状
云南边疆反恐形势分析
从国际上来看,美国在阿富汗境内发动的反恐战争摧毁了基地组织的一些有生力量,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嚣张气焰,但同时也存在着反恐活动越反越恐的现象,中东地区的反恐基本失控,加上土耳其在对华政策和对华关系上的态度也部分影响着对“东突”恐怖主义的遏制和打击,这是其一;其二是,从国际战略安全角度上来看,一方面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影响下,美国加强了对东亚各国的影响力,领土领海争端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民族分裂恐怖势力利用,在国际上造成不利的影响;三是与中国接壤的周边国家的政局形势走向不明,缅北内部矛盾不断,武装冲突频发使边境安全受到影响。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全省边境线4060多千米,无天然屏障。其中:中缅段1997公里,中老段710公里,中越段1353公里。云南边境地区实行的通关一体化,使从云南境内24小时就可以快速到达边境地区,继而向泰、缅转移,特别是湄公河流域的泰北地区,地方武裝力量盘踞,不排除恐怖势力落地生根的可能性;同时经由湄公河流域可以借道转至中东、北非等地。因此,在国内对恐怖主义打击的高压态势下云南作为边疆的关口要塞,是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前沿阵地。
反恐国际合作现状
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复杂多变,“三股势力”、贩毒、跨国有组织犯罪严重威胁地区安全稳定。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反恐领域合作的“上海合作组织”尤其重视并尽一切必要努力保障地区安全。为了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要落实《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及合作纲要,完善执法安全合作体系,建立应对安全威胁和挑战综合中心,合力打击“三股势力”。支持阿富汗民族和解进程,帮助阿富汗早日实现和平稳定,共同维护地区安全。成员国将为落实《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激进主义公约》而紧密合作,包括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中心。这一组织在国际反恐合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云南边境管控不断加强,基本形成了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巡航为主线的警务合作机制,维护了边境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随着网络恐怖主义的兴起,恐怖主义的影响范围扩大,恐怖主义活动份子流动性增加,特别是经由云南边境口岸逃匿的极端宗教分子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违法过境、闯关的案件增多,边境管控压力增大。因此,如何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就反恐问题达成基本共识,共建多样性,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效安全体系迫在眉睫。
共享安全观下建构反恐国际合作机制
共享安全观下应建立包容差异的国际反恐合作机制
在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下,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东南亚、南亚国家与中国自古以来保持交流,沟通,在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方面有着天然的相似性,有利于多方在认识上形成一定的共识。在当前反恐怖任务艰巨、反恐怖斗争形势比较复杂的局面下,由于有了资源和信息全球性流动,才使得更多的安全风险在全球流动,反恐问题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性问题,各国应该在共同的安全目标下,包容差异,达成共识,将反恐国际合作推向深入和广泛。
共享安全的反恐国家合作需要建立沟通和合作机制
沟通和合作机制,应该包括各层次的警务人员的交流、合作和对话机制。特别是针对国际上一致认定的恐怖主义组织,要互通信息,严密把控,对重点人员进行全过程动态监控,相互配合协查,互通信息,研究当前恐怖主义在一定区域内的活动轨迹和规律,严厉打击恐怖份子的暴恐活动,阻断极端宗教份子的逃匿途径,清理其藏匿区域,是反恐工作关口前移,防甚于打。
依托湄公河区域联合执法巡航机制,建立反恐工作的日常巡查机制
湄公河区域联合执法巡航机制是指2011年为有效解决湄公河流域突出的治安问题,中老缅泰四国在加大对本国水域执法力度的同时,为继续巩固和加强与会各国执法安全部门的务实合作,切实打击跨国犯罪,维护湄公河国际航运安全,本着团结、友谊和合作的精神,根据形势需要创建的新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共享安全基础就是各国之间的“交邻有道、信以为本”的国际交往原则,中老缅泰四国形成的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32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进了四国之间的互信和交流。应依托湄公河区域联合执法巡航机制,增加对非法越境、走私、藏匿武器等情况的巡查力度,能对可疑份子动态追踪,及时比对等,发挥联合执法巡航机制的重要作用。
共享安全观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来的,为更深层次地解决人类社会及各个国家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一条理想路径。云南反恐形势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才能更好地遏制恐怖主义及恐怖主义活动。
(工作单位:云南警官学院)
共享安全观的主要观点
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安全共同体,共同抵御灾害和未知的危险。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人们逐步认识到这种安全共同体的正在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资源、人、信息在全球各个区域之间流动,增强了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上的风险,比如疫病的传播,难民问题,跨国犯罪以及恐怖主义活动等非传统安全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主权国家的异质性--不同的民族构成,文化历史以及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等,在同一个问题上往往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而难以达成共识。在预防和打击这些危害时存在着判断标准不一致、使用手段合理性标准不一致、法律适用不一致等等,这样就使各国各区域公共构建统一的安全体系变得困难重重。
共享安全观有其深刻的政治学渊源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又有了新的发展。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余潇枫对共享安全观做了阐释:以人的生命价值为基点,以人类共和为价值原则,以互信作为实现路径,以共赢共享为价值目标。正如学者徐秀军阐释的那样,“共享安全”呈现的是“共建主体多元性、共建内容开放性、共建目标的共赢性、共建领域的广泛性、共建形式多样性、共建行动建设性、共建战略非对抗性。总结起来,共享安全观在于针对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建立共同的行动机制,进行广泛地各领域之间的合作,最终实现各个国家公共安全的共赢目标。
云南边疆反恐形势和反恐国际合作的现状
云南边疆反恐形势分析
从国际上来看,美国在阿富汗境内发动的反恐战争摧毁了基地组织的一些有生力量,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嚣张气焰,但同时也存在着反恐活动越反越恐的现象,中东地区的反恐基本失控,加上土耳其在对华政策和对华关系上的态度也部分影响着对“东突”恐怖主义的遏制和打击,这是其一;其二是,从国际战略安全角度上来看,一方面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影响下,美国加强了对东亚各国的影响力,领土领海争端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民族分裂恐怖势力利用,在国际上造成不利的影响;三是与中国接壤的周边国家的政局形势走向不明,缅北内部矛盾不断,武装冲突频发使边境安全受到影响。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全省边境线4060多千米,无天然屏障。其中:中缅段1997公里,中老段710公里,中越段1353公里。云南边境地区实行的通关一体化,使从云南境内24小时就可以快速到达边境地区,继而向泰、缅转移,特别是湄公河流域的泰北地区,地方武裝力量盘踞,不排除恐怖势力落地生根的可能性;同时经由湄公河流域可以借道转至中东、北非等地。因此,在国内对恐怖主义打击的高压态势下云南作为边疆的关口要塞,是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前沿阵地。
反恐国际合作现状
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复杂多变,“三股势力”、贩毒、跨国有组织犯罪严重威胁地区安全稳定。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反恐领域合作的“上海合作组织”尤其重视并尽一切必要努力保障地区安全。为了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要落实《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及合作纲要,完善执法安全合作体系,建立应对安全威胁和挑战综合中心,合力打击“三股势力”。支持阿富汗民族和解进程,帮助阿富汗早日实现和平稳定,共同维护地区安全。成员国将为落实《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激进主义公约》而紧密合作,包括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中心。这一组织在国际反恐合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云南边境管控不断加强,基本形成了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巡航为主线的警务合作机制,维护了边境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随着网络恐怖主义的兴起,恐怖主义的影响范围扩大,恐怖主义活动份子流动性增加,特别是经由云南边境口岸逃匿的极端宗教分子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违法过境、闯关的案件增多,边境管控压力增大。因此,如何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就反恐问题达成基本共识,共建多样性,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效安全体系迫在眉睫。
共享安全观下建构反恐国际合作机制
共享安全观下应建立包容差异的国际反恐合作机制
在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下,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东南亚、南亚国家与中国自古以来保持交流,沟通,在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方面有着天然的相似性,有利于多方在认识上形成一定的共识。在当前反恐怖任务艰巨、反恐怖斗争形势比较复杂的局面下,由于有了资源和信息全球性流动,才使得更多的安全风险在全球流动,反恐问题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性问题,各国应该在共同的安全目标下,包容差异,达成共识,将反恐国际合作推向深入和广泛。
共享安全的反恐国家合作需要建立沟通和合作机制
沟通和合作机制,应该包括各层次的警务人员的交流、合作和对话机制。特别是针对国际上一致认定的恐怖主义组织,要互通信息,严密把控,对重点人员进行全过程动态监控,相互配合协查,互通信息,研究当前恐怖主义在一定区域内的活动轨迹和规律,严厉打击恐怖份子的暴恐活动,阻断极端宗教份子的逃匿途径,清理其藏匿区域,是反恐工作关口前移,防甚于打。
依托湄公河区域联合执法巡航机制,建立反恐工作的日常巡查机制
湄公河区域联合执法巡航机制是指2011年为有效解决湄公河流域突出的治安问题,中老缅泰四国在加大对本国水域执法力度的同时,为继续巩固和加强与会各国执法安全部门的务实合作,切实打击跨国犯罪,维护湄公河国际航运安全,本着团结、友谊和合作的精神,根据形势需要创建的新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共享安全基础就是各国之间的“交邻有道、信以为本”的国际交往原则,中老缅泰四国形成的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32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进了四国之间的互信和交流。应依托湄公河区域联合执法巡航机制,增加对非法越境、走私、藏匿武器等情况的巡查力度,能对可疑份子动态追踪,及时比对等,发挥联合执法巡航机制的重要作用。
共享安全观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来的,为更深层次地解决人类社会及各个国家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一条理想路径。云南反恐形势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才能更好地遏制恐怖主义及恐怖主义活动。
(工作单位:云南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