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文艺理论:国际视域与中国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九届年会综述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e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8月8—10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联合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教研室承办的“21世纪的文艺理论:国际视域与中国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在济南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280余位学者,就目前文学理论的研究现状、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研究与生成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其他文献
在“五四”时代,由于北大各个学科之间存在差异,蔡元培的北大改革有着不同的路径、目标,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具体来说,蔡元培一方面确立起“纯粹研究学问”的宗旨,贬抑了作为“应用之学”的法科,从而以大学场域内的“学”、“术”之别将五四知识分子与官僚政治的身份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又通过“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将文科开辟成讨论社会问题的言论空间,使知识分子获得了不同于“政论”的言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大文科和法科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参与了“新文化运动”,这种不同决定了“新文化运动”的独特性质,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文从辨析一九三〇、四〇年代周作人对儒家思想的相关言说入手,探讨其儒家论述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周氏以“爱智者”的姿态言说儒家“情理”、“中庸”和“事功”,不仅与其思想构成有关,而且与其自我更新及自我辩解有关;此外,周氏的儒家论述融合了古希腊、现代科学以及道家、释家等古今中外多种思想资源,与“五四”以来各种批判儒家的激进思想和文化保守思潮多所不同;周氏带有“寻求差别”意义的儒家论述,为其在文化场域中争取到更多象征性资本的同时,也呈现了动乱时代知识者思想言说的复杂性。
在丸山舁的鲁迅研究视野中,鲁迅从“进化论”发展到“阶级论”不是从非革命到革命的变化,变化的其实是他关于中国革命的承担者与实现过程的认识,鲁迅的进化论不但不是与革命对立的,而且也不是与阶级意识对立的。丸山异的这一论点启发我们重新理解鲁迅自述的“进化论”思路及其“轰毁”到底是何含义。本文以鲁迅作品文本为主要依据,梳理了鲁迅“进化论”思路的轨迹,认为:鲁迅在人类社会范畴中讲的“进化”始终是指“伦理进化”,进化途中的“人”,正是“从旧垒中来”的“革命人”。
1978年2月到4月的《诗刊》分三期发表了郭小川的遗作《学习笔记》,2000年出版的《郭小川全集》又根据手稿将该笔记收入。对照两个文本,会发现《诗刊》对郭小川的原初立场、观点和个性表达做了极大的修改。《诗刊》通过删削修改郭小川的笔记而制造了一个特殊的文学批评文本,也由此刻意地修订出了郭小川的新形象。同时,该笔记与1975年郭小川致胡乔木的“文艺意见书”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该“文艺意见书”又直接影响了诗人的人生起落乃至生死荣辱,而这些信息都隐伏潜匿于《学习笔记》的背后,共同铸刻了“时代的烙印”。
对《阿Q正传》的主题释读,需破除启蒙和革命两种后设话语的迷执。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革命臆想症,根源即在其身处羞辱文化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他作为受辱者的应对世界的方式,革命臆想症则是基于“坏的羞辱感”而产生的仇恨意志和报复力量。阿Q的羞辱感产生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并与晚清以降中国殖民主义危机息息相关。鲁迅在阿Q形象的塑造中,融入了个人生命经验世界的耻辱记忆,两种羞辱感互为感通,故而达到一种“国民性”批判的切己感和深刻性。作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阿Q正传》和阿Q形象需要与当下中国社会文化重建展开对话,方可不
本文通过分析周瘦鹃汉译《简爱》的言情化改写及其大规模策划出版古今中外的“言情”作品行为,不仅呈现出《简爱》在译入语境中的变异形态,译者所属的文化派别及其文学观念如何操纵着他对译本及其作者形象的建构和改编,更揭示出从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关于恋爱婚姻所形成的“言情”和“爱情”,旧与新的两套话语,并由此梳理和辨析了言情小说发展的线索及其与五四爱情作品的根本性区别。
李慈铭认为“惟文之有偶与有韵,同皆文章本质”,崇尚骈文,不废散文,主张严骈散之别,其骈文思想与其崇尚汉学、不废宋学的经学观念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根据用偶、用韵、用典及辞藻风格的不同特点,李慈铭以中唐为界,将清代以前骈文的发展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对中唐以前的骈文基本上予以肯定,对盛唐以后的骈文整体上持贬抑甚至否定的态度。
《龙门子凝道记》书名道教色彩浓厚,四库馆臣认为是“道家者言”,而明人多以为旨归儒学。细考方志、史实及书后小记等相关文献,可知此书实为外道内儒之作,是宋濂以隐待仕、相机而动的思想体现。不独宋濂,元末婺州作家群普遍具有外道内儒的文风特点。究其根本,婺学以儒为主兼容百家的学风、婺州地域文化传统中浓郁的道教氛围、元末儒释道合流为一的趋势及新道教阳道阴儒的思想,是主要成因。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室与现代文学研究室承办的“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0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香山举行。来自全国近代文学研究界与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文艺理论、外国文学各领域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产业集群影响专业化分工因素的调查及动因分析,选择结合评价法并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和属性水平的效用进行评价,确定了各因素的重要程度,提出了促进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