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既能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又能初步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把眼光放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还应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旨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4-156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基础知识类科目,数学学习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针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要求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善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小学生心智还未发育成熟,在数学学习中,对知识理解能力有效,因此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进一步明确数学思维培养在教学中的地位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教师应在教学中围绕数学知识强化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与优化,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嵌入教学目标的每一个环节。
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与倍数”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方式落实数学思维的培养。在讲解完因数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寻找某几个100以内的任意自然数的全部因数,提高学生的数感和数据分析能力。还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如在讲台前摆放24盆花做成矩形布景,让学生分析共有几种设计摆法。学生经思考后会发现不同的摆法其实是乘法算式,可以写成1×24=24、2×12=24、3×8=24和4×6=24共四种设计方案,从中也能看到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强了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的提升。
教师通过将数学思维培养引入数学教学中,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实际案例,具有鲜明的层次,有效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数学空间思维能力
当前,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图像或视频等方式呈现给小学生,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内驱力,从而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解小学数学四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小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简短动画,多媒体播放获得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即“沿着平行四边形高的方向,在平行四边形的右边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其向左平移,利用平移、拼接的方法获得了长方形,由于两者的面积相等,因此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利用“割补法”很容易使小学生清楚地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底的乘积。基于以上方法,加深了小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认识,引导小学生举一反三,充分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应用意识。此外,在讲解“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时,可以通过类似的推导,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模型的思想,不断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空间思维能力。
三、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与低年级的数学知识相比,小学高年级的部分数学知识较为抽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如能利用形象化的图表有效表达这类抽象知识,对学生理解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实现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解小学五年级“分数乘法”时,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简化问题。讲解“一个果园的面积是5/6平方千米,其中苹果树占其中的4/5,桃树占其中的1/5,那么苹果树和桃树各占多少平方千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一张纸平均折成6份,减掉1份,然后引导学生把剩余的纸平均折成5份,拿出其中的4份,由此可以得到5/6×4/5=5×4/6×5,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5/6×1/5=5×1/6×5。
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乘法运算,即“分子乘以分子的积作為积的分子,分母乘以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折纸实践活动,实现了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学生能够以直观的方式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思维能力。
四、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把小学数学知识和小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自主探究,自觉地发现并掌握数学知识,进而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对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知识进行讲解过程中,以地图的案例进行讲解:在某幅地图上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为5.6厘米,已知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为1050千米,北京到广州的实际距离为2300千米,问在这幅地图上北京到广州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先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计算,学生以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计算可知,地图上的距离是5.6×2300/1050=12.3厘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影子测距”的知识,使学生领略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
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是在教师运用适当的方法才能被激发出来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借助于教师的引导与激励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分析、实验、养育和锻造,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直觉思维,特别是后30%学生的参与率更高,为学生打开了一道心窗,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想法,促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让课堂真正热闹起来。
参考文献:
[1]王进.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养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59.
[2]陈发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168.
[3]范丽丽.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中国教师,2018(S2):81.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4-156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基础知识类科目,数学学习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针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要求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善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小学生心智还未发育成熟,在数学学习中,对知识理解能力有效,因此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进一步明确数学思维培养在教学中的地位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教师应在教学中围绕数学知识强化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与优化,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嵌入教学目标的每一个环节。
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与倍数”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方式落实数学思维的培养。在讲解完因数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寻找某几个100以内的任意自然数的全部因数,提高学生的数感和数据分析能力。还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如在讲台前摆放24盆花做成矩形布景,让学生分析共有几种设计摆法。学生经思考后会发现不同的摆法其实是乘法算式,可以写成1×24=24、2×12=24、3×8=24和4×6=24共四种设计方案,从中也能看到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强了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的提升。
教师通过将数学思维培养引入数学教学中,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实际案例,具有鲜明的层次,有效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数学空间思维能力
当前,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图像或视频等方式呈现给小学生,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内驱力,从而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解小学数学四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小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简短动画,多媒体播放获得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即“沿着平行四边形高的方向,在平行四边形的右边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其向左平移,利用平移、拼接的方法获得了长方形,由于两者的面积相等,因此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利用“割补法”很容易使小学生清楚地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底的乘积。基于以上方法,加深了小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认识,引导小学生举一反三,充分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应用意识。此外,在讲解“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时,可以通过类似的推导,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模型的思想,不断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空间思维能力。
三、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与低年级的数学知识相比,小学高年级的部分数学知识较为抽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如能利用形象化的图表有效表达这类抽象知识,对学生理解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实现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解小学五年级“分数乘法”时,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简化问题。讲解“一个果园的面积是5/6平方千米,其中苹果树占其中的4/5,桃树占其中的1/5,那么苹果树和桃树各占多少平方千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一张纸平均折成6份,减掉1份,然后引导学生把剩余的纸平均折成5份,拿出其中的4份,由此可以得到5/6×4/5=5×4/6×5,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5/6×1/5=5×1/6×5。
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乘法运算,即“分子乘以分子的积作為积的分子,分母乘以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折纸实践活动,实现了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学生能够以直观的方式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思维能力。
四、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把小学数学知识和小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自主探究,自觉地发现并掌握数学知识,进而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对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知识进行讲解过程中,以地图的案例进行讲解:在某幅地图上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为5.6厘米,已知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为1050千米,北京到广州的实际距离为2300千米,问在这幅地图上北京到广州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先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计算,学生以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计算可知,地图上的距离是5.6×2300/1050=12.3厘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影子测距”的知识,使学生领略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
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是在教师运用适当的方法才能被激发出来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借助于教师的引导与激励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分析、实验、养育和锻造,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直觉思维,特别是后30%学生的参与率更高,为学生打开了一道心窗,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想法,促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让课堂真正热闹起来。
参考文献:
[1]王进.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养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59.
[2]陈发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168.
[3]范丽丽.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中国教师,2018(S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