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兰” 看中美两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差异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iz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女性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与进步,包括各种女权运动、杰出女性的独立发言等。本文从“木兰故事”出发,探析女性主义思想在中美两国的发展与嬗变,并对中式“木兰”形象与西式“木兰”形象做出对比分析,以此为根据略谈对女性主义的理解。
  【关键词】 中式木兰;西式木兰;女性主义;思想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0039-02
  一、引言
  近年来,美国迪士尼电影公司制作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风靡一时,其制作精良,投入巨大,展现在荧屏中的“木兰”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收获了各国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关注与追捧。从某种角度来说,“木兰”的现有形象已非中国原生,带有了现代思想和西方文化色彩。
  如今,女性主义已是遍布全球的热点议题,女权运动使得女性获得了应有的社会权益与社会地位,改变了以往女性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传统形象。本文以中西方不同的“木兰形象”为出发点,探讨分析中美两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与差异。
  二、从“木兰”说起中国女性主义发展史
  “木兰”这一故事起始是在北朝民歌《木兰诗》中,通篇虽写战事,但对战争部分着墨不多,重点描写木兰替父出征前的心理活动,以及凯旋后不慕名利、希望快马归家孝敬父母、重回女儿身的过程。全文突出了木兰对双亲的“孝”与对国家的“忠”,关于木兰的智谋与勇武则未被显露,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国女性主义思想意识的萌芽时期。
  唐宋时期,文学家们对木兰故事进行了改编,木蘭故事的孝行被文学家们发掘出来,赞扬木兰忠孝兼备的高尚情操。如唐代韦元甫所著《木兰歌》,宋代刘克庄所创作的《后村诗话》,这一时期的木兰故事把“忠孝两全”的思想推向高处,木兰成为女性学习的楷模与偶像。
  元明时期,有关木兰故事的改编文学作品数量激增,《木兰诗》在各种诗选、类书中的收录加速了“木兰”这一形象在民间的传播,扩大了“木兰”的影响力。在明代才子徐渭创作的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中,木兰的从军目的里开始出现建功立业的野心,但在木兰的自我意识中,重回家乡孝顺父母依旧是自己的最终归属。这一时期社会的女性主义思想比前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仍延续着前代绝对道德的要求。
  清代是木兰故事的集大成时期,在数量上几乎是前代的总和,不仅有诗词作品、章回小说、还出现了戏曲、鼓词等。木兰故事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女性的才华与能力受到了重视。如礼恭亲王永恩所著《双兔记》,木兰在闺阁中即展现出自己高超的武艺与智慧,文中多次指出优秀的女子应不逊于男子,女子也应当靠本领建功立业。这一时期木兰“女子也应强如男子”的形象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和崇拜。
  而到了近现代,木兰故事的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出现了关于木兰故事的舞台剧、歌曲、电影、电视剧等,在故事内容方面基本延续了明清时期的故事线,除了延续“忠孝两全”的主题,对女性多了许多尊重,女性地位提高,更增添了自由婚恋的情节。至当代,木兰的故事仍被广为传唱,又因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多,木兰的形象在中西方融合下更为创新,更增添了西方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三、从“木兰”说起美国女性主义发展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女权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低下的身份,并开始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20世纪60、70年代,女权运动愈演愈烈,女性主义思想也在逐步发展。1976年,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出版其著作《女勇士》,第二部分“白虎山学道”中描绘的木兰形象深入人心。汤亭亭笔下的花木兰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木兰”形象,作者将自己想象成花木兰,为了摆脱为人奴、为人妇的命运,进白虎山拜师学艺,并在学成之后重返家乡,代替父亲与太子大战,将当朝皇帝斩首,推举出农民代表作为新的统治者。此处的木兰形象略去“忠”的特质,突出其所具有的勇武与反抗精神。汤亭亭笔下的花木兰虽也延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内核,但在人物性格以及人物价值观上做了创新改变,变得更为主动,其从军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1998年,美国迪士尼电影公司将“木兰故事”改编成动画电影,电影中的木兰活泼善良,有着超强的毅力与过人的智谋,一经播出便在世界范围内大受欢迎,赢得了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对木兰的关注与喜爱。电影里的木兰出场即是一个爽朗,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具有好奇心,并且敢于挑战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各种社会制度。除了延续“忠”“孝”的主题外,影片更详细地描绘了木兰抗敌时的机智勇敢,同样注重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在爱情方面更注重两情相悦。
  直至今日,2020年真人电影版《花木兰》播出,故事与动画版电影情节基本相同,但更突出木兰的智慧与勇敢,中国女演员刘亦菲所饰演的木兰在剧中的武打动作被制作成精美的短视频在网络间广为传播,甚至在美国公交车站台的广告屏上,也可以看到循环播放着的木兰武打片段,在这一阶段,女性主义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侧重突出女性具有的和男性不相上下的优点,即“独立、帅气、勇敢、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等特质。这些特质从某种程度上说符合当今美国甚至全球女性对自我性别潜在力量的期待与认同,因此影片从上映开始截至目前,就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人们尤其是女性的一片好评。
  四、中式“木兰”与西式“木兰”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人们口耳传颂的“木兰”都是同一个人物形象,女性主义也是其中想表达的主题之一,但中式“木兰”想传达的女性主义与西式“木兰”想传达的女性主义却有所差异。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被迫出征”与“主动出逃”
  从中国传统的木兰替父从军这一情节来看,中国的“木兰”是被迫出征的,而西式的“木兰”更倾向于主动出逃。中式“木兰”为了不让年迈的父亲再去经受战争之苦,选择替父从军、保家卫国,这是“孝”;而在战场上木兰也丝毫没有惧怕战争,为了祖国而战,最终击败了匈奴,这是“忠”;直至后来凯旋,木兰回到故乡重回女儿身孝敬父母,又回到了“孝”。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两全”思想。   西式“木兰”则在这方面做了改编,木兰不再是被迫出走,而是因为经历了一场失败的择亲过程,木兰一方面不想让年迈有残疾的父亲遭受战争之苦;另一方面也不想再顺从父母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妇女,因此她偷取了父亲的战袍,只身赴军营。在美版《花木兰》电影与文学作品中,“孝”的思想已被弱化;“忠”的思想也并不突出,虽也有忠君卫国的思想观点,但更多地展现出木兰自身有勇有谋、果敢坚毅的性格特点。整部影片重心都放在木兰的军旅生涯中,以木兰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为核心进行情节安排。
  (二)“女儿情态”与“男女平等”
  在中国的“木兰”形象中,木兰从头至尾都对自己的女儿身份表示留恋、对自己的女性地位表示认同。以《木兰诗》为例,诗歌开头便是木兰边纺织变叹息的生活场景,足以看出木兰是一位心思细腻的女子;而到后面木兰凯旋,也是第一时间想回到家乡换上自己的女儿装束,凸显出木兰的女儿情态。
  而西式“木兰”却在行为上更突出对男权的向往,以美版影片《花木兰》为例,木兰更渴望通过实现自我价值来为家族带来荣耀。因此,影片為突出木兰不甘于自己的女性弱势地位而做的种种努力,设置了一系列挑战来刻画木兰坚毅如男儿的形象。例如,木兰在战争中运用合适的战术击败了匈奴,从而凯旋。此类情节体现了美国社会希望通过花木兰这一影片想要传达的“男女平等”思想。
  (三)“回归家庭”与“自主经营”
  体现在“回归家庭”与“自主经营”这一点上的,是中式“木兰”与西式“木兰”的婚恋观不同。在中国有关“木兰”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木兰的恋爱与婚姻多受父母或强权的支配,最终选择回归家庭,体现了古代女子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意识。直至现代经过改编的影视作品中的花木兰,虽更多展现出了自由婚恋,但也未能冲破家庭的牢笼,还未达到高层次的、自我独立的精神追求。
  而在西式“木兰”故事的发展中,对于男性角色的塑造却少得可怜。在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男性角色虽有出现,但最终结局也未体现出两人就此结婚,回归家庭,甚至在2020年播出的美国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中,唯一体现男女主角感情的戏份也被删除,木兰仍在追求自我价值的道路上奋斗。
  在当今的国内外社会,女性开始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得到了提升,女性主义思想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自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但希望不是以另一种道德束缚物的形式出现,即女性主义并非只表达女性对“男性特质”的追求;也不仅仅要求女性独立、男女平等;也应包括女性对自己独有的“温柔和顺、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等特质的欣赏与坚持。也即女性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Be Yourself and Love Yourself。
  五、总结
  女性主义思想意识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中西方也均有争取女性独立和解放的传统。从“木兰故事”所体现的中西方女性主义历史发展而言,中美两国在女性主义发展方面都对女性超乎男性的美好特质加以认可与夸赞。但相对而言,中式“木兰”更突出女性在实现自身价值途中的忠孝观与家庭观;而以美国所代表的西式“木兰”则更突出女性独立个体价值的实现过程。经过分析,中式“木兰”与西式“木兰”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被迫出征”与“主动出逃”;二是“女儿情态”与“男女平等”;三是“回归家庭”与“自主经营”。在女性主义在各国日益发展进步的今天,女性主义不应该只局限于男女平等或对男性特质的追求,也应包含女性对自身独有特质的欣赏与坚持。
  参考文献:
  [1]刘印房,宋辉.中西方女性价值观的对比与文化整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8).
  [2]张雪.木兰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3.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从强势文化区、弱势文化区及回归强势文化区三方面动态展示了岑参与强、弱势文化的关系。分析岑参文化区转变的原因,进一步解释岑参个人气质与边塞地域风情的融合以及弱势文化区给予岑参的强势馈赠。最后说明西北弱势文化区的现实。  【关键词】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弱势文化;强势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
期刊
【摘要】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主人公艾米丽为线,通过对她的刻画,再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本文以“创伤”为视角,分析了艾米丽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创伤,由此来揭露當时腐朽的制度以及对于女性的压迫。并且从爱情和个人意识出发,分析了女主人公进行的各种反抗,但是由于社会环境而最终导致的悲剧结局。  【关键词】 艾米丽;创伤;救赎;悲剧  【中图分类号】I7
期刊
【摘要】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小说再现了20世纪70、80年代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贺秀莲和孙少安一样,一生朴素务实,是路遥现实主义观念映射下的典型形象;田晓霞开朗阳光,和孙少平的爱情超越世俗、充满激情,弥漫着独特的浪漫色彩,田晓霞本人也极具浪漫气质。可以说两人的爱情、性格都大相径庭,但却都以悲剧结束了一生。田晓霞的死亡也是一种美,这种美在于路遥给予田晓霞人格、生命上的完美;而贺秀莲的死,
期刊
【摘要】 《蓝衣魔鬼》是当代非裔美国作家沃尔特·莫斯利的经典侦探小说。侦探小说经过了160多年的不断发展,从古典侦探小说的发端到硬汉侦探小说的蜕变,直至今日出现了许多后现代流派的侦探小说。本文将以莫斯利的《蓝衣魔鬼》为研究内容,从侦探小说叙事传统的背景、侦探形象塑造、破案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这部作品的硬汉侦探小说特点。  【关键词】 《蓝衣魔鬼》;叙事传统;硬汉侦探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7
期刊
【摘要】 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史中成就卓然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中刻画的女性形象以悲剧和荒凉著称,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和语调描述了诸多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挣扎,却最终在悲剧的命运中被碾碎的特殊女性形象。本文以生活环境的直接影响和爱情婚姻的深刻影响两个维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色彩的生成原因,并以《沉香屑——第一炉香》和《金锁记》为例,阐述了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色彩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 张爱玲;女性;悲剧
期刊
【摘要】 苏轼在宋代文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享有盛誉,其散文《前赤壁赋》也具有很高的文学地位,作品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淡然超脱的思想境界与含蓄典雅的“中和之美”有着很高的契合度。本文试图从文化溯源、文本表征和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 《前赤壁赋》中的“中和之美”。  【关键词】 苏轼;《前赤壁赋》;中和之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刘若愚(James J.Y.Liu)是一位著名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者、翻译理论家。在对中国传统诗学的认识和解读上,刘若愚以其学贯中西、博览古今的文化底蕴提出非常有开创性的见解和观点。他一生都在探索中西文学和诗学的相互阐发和交汇途径,并构建了中国诗学体系,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将从其背景介绍、比较实践和理论、诗学研究特点以及其在比较诗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刘若愚的中国比较诗学观,
期刊
【摘要】 “戈尔贡”在希腊语(Γοργ)中意为“可怕的、凶猛的”,这一神话形象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至荷马史诗,她与“恐怖和溃逃之神”曾一同出现在阿伽门农盾牌的配饰中;赫西俄德的笔下,戈尔贡变成了“三姐妹”,年龄最小的被唤作美杜莎,从她被斩断的脖颈中孕育出手持黄金之剑的巨人克律萨俄耳;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中,借由密涅瓦(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之手将美杜莎转变为蛇发女怪的形象……法国哲学家阿兰曾在
期刊
【摘要】 回文是古今中外的文学、音乐中共有的艺术形式。回文作为一种具体的构思形式在其文字表达中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内涵。书海之中,领略妙趣横生文字的同时,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自娱自乐”。本文着重剖析语言中的回文现象,感受其中的文字乐趣。  【关键词】 修辞;回文;回文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0026-02  
期刊
【摘要】 雁是庾信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之一。庾信笔下之雁形态多样,主要有衔芦雁、惊弓雁、孤雁、衡阳雁和南飞雁等类型。究其创作主旨,庾信借孤雁、衡阳雁和南飞雁抒发乡关之思,托衔芦雁和惊弓雁以表丧乱之哀。诗人的情感寄托其中,使得雁意象更易引起读者共情。  【关键词】 庾信;雁意象;情感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