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是作为公共基础课进行设置的,其初衷是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各领域产生兴趣。但在当前教学中,过多偏向于实际操作,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他们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反思,以期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寻找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普及型的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课,其作用不容忽视。但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其课程内容简单精巧,课时相对较少,教学大多采取学生模仿教师进行软件操作的形式,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显著。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呢?除了掌握相应软件的使用方法外,学生怎样才能建立起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框架?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以下是笔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分析和探索。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仍以传授计算机操作和基础知识为主,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环节为辅。虽然各大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授课大多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以典型综合任务为目标,将相关知识点穿插在具体案例中,但教学方法仍旧采用“教师在操作台前演示,学生模仿相关操作步骤来完成任务”的形式。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受地域环境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学生对计算机和相关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不尽相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加之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诉求差异,导致其对通过课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期待也截然不同。
高职院校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积极性差异明显,因此一些学校采用课后补习的方法,鼓励能够对课堂知识举一反三、前后联系和综合运用的学生,对接受能力较差或无自主意愿学习的学生进行辅导和促进,尽量统一课程进度。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学习方法仅仅是记忆相关的操作方法,复制教师的演示步骤。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掌握还停留在片面的技术层面,没有真正理解计算机技术的内涵,也没有建立起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并不能通过所学的软件掌握特定的系统操作,也很难灵活地将学到的操作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面对设计原理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的软件系统时,学生只能从头学起,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别说触类旁通了。
教学内容安排未考虑到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课堂上往往基础好的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后无事可做,基础差的学生面对问题抓耳挠腮。在当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搞一盘棋、一把抓的教学安排,必将影响到学生独立意识和解题能力的培养,无法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提高。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往往千篇一律,教材的选取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这门课程看似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实际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够深入和透彻,许多知识和技能的讲解流于形式,达不到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效果。另外,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只是把它作为补充课程,在思想认识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效果甚微,没有实现相应课程设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三、问题反思及对应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讲授知识更重要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各项技术和技能,课程内容要体现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传授给学生的某一版本软件的实际操作方法终究会过时,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会面临很多学用不一致的实际问题。在信息资源如此发达的今天,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任务分解来讲授知识,培养学生软件操作的基本方法和对软件功能的整体掌握。计算机软件操作是有规律的,加强学生对操作对象、操作过程的理解和对相应功能模块的掌握,将学生对操作步骤的模仿引导到对功能模块的理解层面,使学生掌握软件操作的一般方法。
2.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被动学习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开动脑筋查找遗漏知识并乐于实践操作。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活跃,通过头脑风暴和思维发散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
3.用综合任务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
实际教学中,学生最大的成就是独立完成涵盖多个知识点的复杂任务,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关联,设计难度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从知识框架中抽取相应的知识点并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体会到成就和快乐,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巩固。教师要设计一些不同知识点混合在一起的任务,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基础课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操作,对计算机相关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运用和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这样学生才会有意识地思考,配合任务的实践操作,逐步培养自己的软件操作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上,学生通过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操作实践来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分析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来思考问题,通过摸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每一次操作的结果都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增加学习的信心。
4.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信息技术知识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属于操作实践类课程,学生不应该只是模仿教师的具体操作,如果学习方法是照猫画虎、生硬地模仿或者死记硬背那些功能键,不仅无法扎实地掌握单个知识点,更无法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教师应该对类似的功能模块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归纳,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带着设计好的问题穿插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完成案例项目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引发学生对教师讲过的课堂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和比照,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检查知识漏洞和关联知识点,让学生认识到教师讲过的哪些知识是需要自己深入理解的,这样学生会更加注意听课细节,并学会总结、归纳,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具创新意识,也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进而有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形成学生间的良性竞争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请主动性强和有思想的学生上台进行课程项目任务的操作演示,并引导其陈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操作步骤,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任务完成效果展示,学生可以找出自身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对于完成效果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肯定其做题思路和操作的准确性,促进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按照正确的学习习惯继续努力。对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则会因为压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探索,更有助于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和互助学习,有助于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引导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计算机信息素养和能力,体会到课堂学习的快乐,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仔细观察体会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如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安排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魏素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09).
[2]江文.论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创新[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2,(04).
[3]刘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23).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普及型的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课,其作用不容忽视。但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其课程内容简单精巧,课时相对较少,教学大多采取学生模仿教师进行软件操作的形式,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显著。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呢?除了掌握相应软件的使用方法外,学生怎样才能建立起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框架?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以下是笔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分析和探索。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仍以传授计算机操作和基础知识为主,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环节为辅。虽然各大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授课大多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以典型综合任务为目标,将相关知识点穿插在具体案例中,但教学方法仍旧采用“教师在操作台前演示,学生模仿相关操作步骤来完成任务”的形式。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受地域环境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学生对计算机和相关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不尽相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加之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诉求差异,导致其对通过课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期待也截然不同。
高职院校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积极性差异明显,因此一些学校采用课后补习的方法,鼓励能够对课堂知识举一反三、前后联系和综合运用的学生,对接受能力较差或无自主意愿学习的学生进行辅导和促进,尽量统一课程进度。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学习方法仅仅是记忆相关的操作方法,复制教师的演示步骤。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掌握还停留在片面的技术层面,没有真正理解计算机技术的内涵,也没有建立起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并不能通过所学的软件掌握特定的系统操作,也很难灵活地将学到的操作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面对设计原理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的软件系统时,学生只能从头学起,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别说触类旁通了。
教学内容安排未考虑到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课堂上往往基础好的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后无事可做,基础差的学生面对问题抓耳挠腮。在当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搞一盘棋、一把抓的教学安排,必将影响到学生独立意识和解题能力的培养,无法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提高。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往往千篇一律,教材的选取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这门课程看似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实际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够深入和透彻,许多知识和技能的讲解流于形式,达不到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效果。另外,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只是把它作为补充课程,在思想认识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效果甚微,没有实现相应课程设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三、问题反思及对应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讲授知识更重要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各项技术和技能,课程内容要体现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传授给学生的某一版本软件的实际操作方法终究会过时,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会面临很多学用不一致的实际问题。在信息资源如此发达的今天,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任务分解来讲授知识,培养学生软件操作的基本方法和对软件功能的整体掌握。计算机软件操作是有规律的,加强学生对操作对象、操作过程的理解和对相应功能模块的掌握,将学生对操作步骤的模仿引导到对功能模块的理解层面,使学生掌握软件操作的一般方法。
2.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被动学习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开动脑筋查找遗漏知识并乐于实践操作。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活跃,通过头脑风暴和思维发散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
3.用综合任务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
实际教学中,学生最大的成就是独立完成涵盖多个知识点的复杂任务,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关联,设计难度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从知识框架中抽取相应的知识点并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体会到成就和快乐,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巩固。教师要设计一些不同知识点混合在一起的任务,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基础课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操作,对计算机相关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运用和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这样学生才会有意识地思考,配合任务的实践操作,逐步培养自己的软件操作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上,学生通过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操作实践来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分析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来思考问题,通过摸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每一次操作的结果都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增加学习的信心。
4.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信息技术知识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属于操作实践类课程,学生不应该只是模仿教师的具体操作,如果学习方法是照猫画虎、生硬地模仿或者死记硬背那些功能键,不仅无法扎实地掌握单个知识点,更无法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教师应该对类似的功能模块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归纳,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带着设计好的问题穿插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完成案例项目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引发学生对教师讲过的课堂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和比照,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检查知识漏洞和关联知识点,让学生认识到教师讲过的哪些知识是需要自己深入理解的,这样学生会更加注意听课细节,并学会总结、归纳,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具创新意识,也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进而有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形成学生间的良性竞争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请主动性强和有思想的学生上台进行课程项目任务的操作演示,并引导其陈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操作步骤,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任务完成效果展示,学生可以找出自身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对于完成效果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肯定其做题思路和操作的准确性,促进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按照正确的学习习惯继续努力。对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则会因为压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探索,更有助于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和互助学习,有助于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引导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计算机信息素养和能力,体会到课堂学习的快乐,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仔细观察体会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如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安排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魏素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09).
[2]江文.论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创新[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2,(04).
[3]刘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