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地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工作者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绘绘对当前语文教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乃至汇合成一个响亮的呼声:“语文教学非改不可!”当前语文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认为有如下三个方面“不够”。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不同主张之间互相交换意见不够
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此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但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可作为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还待进一步去研究。因此,应当提倡互相交换意见,包括对现行各套语文教材和各种教材方法的比较和评论,以逐渐求的共识。
二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的实,而且教的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重运用电学教学手段,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学改革的困难。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命题是个大问题,测试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题是否合理。现在各地中考和会考,都是临时请几个教师集中在一起命题,几个人一商量,匆忙中命题就出来了,只要试卷上不出差错,分数拉得开,命题工作就算顺利完成。至于考后的试卷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一阵也就过去了。这说明命题工作缺少科学研究,也不广泛征求意见,最明显的是尚未建立起科题库作为一定的依据,因此迄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针对上述三方面“不够”,以下谈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主张。
第一,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总起来说,进行续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明确基本性质和其他性质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和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第二,迫切需要研讨语文教学面临现代化的两个思想认识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面临现代化,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完成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的过程中,即要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又要注意体现一定的世界气息和时代精神,也就是教时代所当学,能为时代所用。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无论写的、讲的或者学的,都要求有一定的新意或者有助于提高素质的才能成为有益的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有关语文信息的积累掌握和系统化的过程。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现在有些语文教材已经编入电脑阅读、电脑作文,教学中也有试行网上听课的。因此,我们还必须把语文教学信息化问题列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研讨的主要课程。
第三,建立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比较切合实际的语文教学体系
2000年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材,打破了文体界限,开始强调生活的感悟,但在实际运用中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就很值得怀疑。因为形式上还是即兴式的篇章模拟,随意性、重复性、模糊性的弊端仍然很严重,甚至不得不靠舆论的炒作来提醒教师“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能“悟道”的人本身就不多,更何况,即使“悟道”了,还不一定就能“传道”于学生。并不是中学语文教师就那么差劲、那么没有悟性,而是因为他们手里拿的是一张不具确定性的图纸,偏偏面对的又是更不具确定性的、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的思想,怎么能塑造出让工程师们满意的作品呢?虽然满社会的人都说教师是“工程师”,但人人都知道,教师只不过是一般工人(无论讲实际作用还是看社会地位),他们不能、也没有权力改变真正的工程师给他们“设计好”的图纸,否则就要冒“下课”的风险。
高中三个年级,逐步提高语言领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实验、论证、修改,才能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切合语文教学实际。
第四,语文课教学方法力求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五,研究语文测试理论,改进命题工作,制定语文评分标准,并建立科学的题库
当前语文水平测试工作需要加强理论研究,明确指导思想。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出发,多测试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语文知识在语言文字表达中的运用,多重视学生在测试中所表现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命题工作应作较多的改革。例如,不出偏、难、怪题,包括似是而非,与学生为难的选择题;适当增设一些允许有不同看法的开放式试题,鼓励学生发表创见;简化试卷结构,压缩试题数量,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作文题不设置审题障碍,让学生一目了然,有话可说。此外,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审题制度。最后,建议由省、市有关单位筹建语文科学题库,用较长时间、积累经过测试和论证的各类合格试题,陆续输入电脑,为命题时选择题型和研究题材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不同主张之间互相交换意见不够
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此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但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可作为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还待进一步去研究。因此,应当提倡互相交换意见,包括对现行各套语文教材和各种教材方法的比较和评论,以逐渐求的共识。
二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的实,而且教的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重运用电学教学手段,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学改革的困难。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命题是个大问题,测试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题是否合理。现在各地中考和会考,都是临时请几个教师集中在一起命题,几个人一商量,匆忙中命题就出来了,只要试卷上不出差错,分数拉得开,命题工作就算顺利完成。至于考后的试卷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一阵也就过去了。这说明命题工作缺少科学研究,也不广泛征求意见,最明显的是尚未建立起科题库作为一定的依据,因此迄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针对上述三方面“不够”,以下谈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主张。
第一,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总起来说,进行续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明确基本性质和其他性质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和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第二,迫切需要研讨语文教学面临现代化的两个思想认识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面临现代化,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完成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的过程中,即要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又要注意体现一定的世界气息和时代精神,也就是教时代所当学,能为时代所用。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无论写的、讲的或者学的,都要求有一定的新意或者有助于提高素质的才能成为有益的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有关语文信息的积累掌握和系统化的过程。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现在有些语文教材已经编入电脑阅读、电脑作文,教学中也有试行网上听课的。因此,我们还必须把语文教学信息化问题列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研讨的主要课程。
第三,建立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比较切合实际的语文教学体系
2000年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材,打破了文体界限,开始强调生活的感悟,但在实际运用中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就很值得怀疑。因为形式上还是即兴式的篇章模拟,随意性、重复性、模糊性的弊端仍然很严重,甚至不得不靠舆论的炒作来提醒教师“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能“悟道”的人本身就不多,更何况,即使“悟道”了,还不一定就能“传道”于学生。并不是中学语文教师就那么差劲、那么没有悟性,而是因为他们手里拿的是一张不具确定性的图纸,偏偏面对的又是更不具确定性的、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的思想,怎么能塑造出让工程师们满意的作品呢?虽然满社会的人都说教师是“工程师”,但人人都知道,教师只不过是一般工人(无论讲实际作用还是看社会地位),他们不能、也没有权力改变真正的工程师给他们“设计好”的图纸,否则就要冒“下课”的风险。
高中三个年级,逐步提高语言领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实验、论证、修改,才能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切合语文教学实际。
第四,语文课教学方法力求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五,研究语文测试理论,改进命题工作,制定语文评分标准,并建立科学的题库
当前语文水平测试工作需要加强理论研究,明确指导思想。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出发,多测试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语文知识在语言文字表达中的运用,多重视学生在测试中所表现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命题工作应作较多的改革。例如,不出偏、难、怪题,包括似是而非,与学生为难的选择题;适当增设一些允许有不同看法的开放式试题,鼓励学生发表创见;简化试卷结构,压缩试题数量,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作文题不设置审题障碍,让学生一目了然,有话可说。此外,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审题制度。最后,建议由省、市有关单位筹建语文科学题库,用较长时间、积累经过测试和论证的各类合格试题,陆续输入电脑,为命题时选择题型和研究题材提供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