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民小康是全面小康的短板。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正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指出,需要切实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农业现代化呼唤新理念,农村小康需要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脱贫开发工作,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是核心目标,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实现目标的着力点。
目标是农业现代化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从本质上讲,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在供给侧实现现代化。无论是过去提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这现代农业十字内涵,还是如今讲的“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现代农业发展十六字道路,其实都侧重于农业供给侧的提升,也都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显然,农业供给侧改革也应围绕这些方面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生产供给已不仅是为满足数量的需求,已开始转向品种和质量也要契合消费者需要,这与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农业供给侧改革应该改什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当前,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薄弱环节的建设,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农业供给侧改革中新老问题交织。新的问题是粮食生产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已连续三年超过1.2万亿斤与440公斤大关,粮食供应充足。忧的是由于我国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进口冲击严重,2015年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进口将高达创纪录的1.2亿吨,粮食特别是玉米库存高企,粮食流通不畅,财政压力加大。为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短期来看,迫切需要去玉米、水稻和小麦库存,以缓解库存和财政压力。长期来看,更需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我国化肥与农药利用粗放,2015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仅为35.2%,比欧美等国低15-30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为36.6%,比欧美等国低15-25个百分点。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导致了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应特别注重减少化肥与农药不合理使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补短板涉及的却是老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小农水”建设滞后,全国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东北黑土地等土壤质量退化,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不强,都是我国长久以来需要关注的农业基础性环节。部分优质农产品结构性短缺问题长期存在,与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都是未来须补的短板。
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与粮食安
全观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粮食与食物观既提出了创新理念,又秉持了坚守理念。需要坚守的理念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保耕地、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要求,不能因为一段时期粮食结构性过剩就放松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依然要常抓不懈,一以贯之。
创新理念是,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和食物供应存在结构性矛盾。农业不仅是种植业,种植业只是狭义的农业。今后应树立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大农业观念。食物供应以粮食为主但又不止是粮食那么简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需求已经逐渐从吃饱转向吃好,食物多样化、营养、质量安全成为新的需求。粮食更多地满足的是人的热量消耗即吃饱,合理膳食则需要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鱼等综合搭配。所以,在粮食安全之上,还需要树立大食物观念,综合保障粮油蔬果肉蛋奶鱼的平衡供应。
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动力
农业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会议提出需依靠的引领力量与动力。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同时要注重让农民分享成果。农业经营规模小而散是农业生产效率效益低的核心原因之一。因此,依托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以及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成为降成本、增效益,引领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不忘共享理念,要注重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
同时,会议也指出,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这是国内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与国内库存高居不下形势下,农业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政策问题。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的基本思路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市场来定价,实际就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因掺杂补贴而扭曲价格,导致资源配置失衡进而导致的农业结构性矛盾。目前,稻谷与小麦最低收购价制度、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大豆与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制度以及部分地区少数品种的价格保险制度等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并存。未来,如何因品而异、统筹完善与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决定着农业供求平衡、资源有效配置、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业效益与竞争力等诸多农业供给侧核心内容,任重道远。
农业结构性改革少不了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要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要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好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而惟有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才能促进农村扶贫开发,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目标是农业现代化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从本质上讲,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在供给侧实现现代化。无论是过去提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这现代农业十字内涵,还是如今讲的“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现代农业发展十六字道路,其实都侧重于农业供给侧的提升,也都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显然,农业供给侧改革也应围绕这些方面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生产供给已不仅是为满足数量的需求,已开始转向品种和质量也要契合消费者需要,这与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农业供给侧改革应该改什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当前,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薄弱环节的建设,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农业供给侧改革中新老问题交织。新的问题是粮食生产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已连续三年超过1.2万亿斤与440公斤大关,粮食供应充足。忧的是由于我国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进口冲击严重,2015年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进口将高达创纪录的1.2亿吨,粮食特别是玉米库存高企,粮食流通不畅,财政压力加大。为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短期来看,迫切需要去玉米、水稻和小麦库存,以缓解库存和财政压力。长期来看,更需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我国化肥与农药利用粗放,2015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仅为35.2%,比欧美等国低15-30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为36.6%,比欧美等国低15-25个百分点。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导致了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应特别注重减少化肥与农药不合理使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补短板涉及的却是老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小农水”建设滞后,全国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东北黑土地等土壤质量退化,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不强,都是我国长久以来需要关注的农业基础性环节。部分优质农产品结构性短缺问题长期存在,与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都是未来须补的短板。
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与粮食安
全观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粮食与食物观既提出了创新理念,又秉持了坚守理念。需要坚守的理念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保耕地、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要求,不能因为一段时期粮食结构性过剩就放松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依然要常抓不懈,一以贯之。
创新理念是,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和食物供应存在结构性矛盾。农业不仅是种植业,种植业只是狭义的农业。今后应树立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大农业观念。食物供应以粮食为主但又不止是粮食那么简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需求已经逐渐从吃饱转向吃好,食物多样化、营养、质量安全成为新的需求。粮食更多地满足的是人的热量消耗即吃饱,合理膳食则需要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鱼等综合搭配。所以,在粮食安全之上,还需要树立大食物观念,综合保障粮油蔬果肉蛋奶鱼的平衡供应。
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动力
农业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会议提出需依靠的引领力量与动力。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同时要注重让农民分享成果。农业经营规模小而散是农业生产效率效益低的核心原因之一。因此,依托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以及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成为降成本、增效益,引领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不忘共享理念,要注重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
同时,会议也指出,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这是国内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与国内库存高居不下形势下,农业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政策问题。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的基本思路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市场来定价,实际就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因掺杂补贴而扭曲价格,导致资源配置失衡进而导致的农业结构性矛盾。目前,稻谷与小麦最低收购价制度、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大豆与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制度以及部分地区少数品种的价格保险制度等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并存。未来,如何因品而异、统筹完善与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决定着农业供求平衡、资源有效配置、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业效益与竞争力等诸多农业供给侧核心内容,任重道远。
农业结构性改革少不了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要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要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好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而惟有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才能促进农村扶贫开发,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