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h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本文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实践和成效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提升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酒店业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酒店管理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6年度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6JK1869)。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开办于2002年。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酒店管理专业以“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采取“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构建“四位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四个三”顶岗实习运行机制,推行现代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本文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研究与探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加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升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我国酒店业人才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酒店业持续快速发展。
  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搭建企业平台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09年学院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通过外引内联等多种方式与全国142个县政府和1332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酒店管理专业与西安温德姆至尊豪享来酒店、宁波洲际酒店等35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就订单培养、专业实习、学生就业、课程建设、员工培训、技能大赛、项目研究等内容开展合作,形成西安、北京、上海、广州和鄂尔多斯五大实习基地,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搭建企业平台。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适应酒店行业发展新形势,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零对接”。
  1.以职业发展为依据,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企业走访、行业座谈、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毕业生回访等,学院对国内120多家高星级酒店的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广泛调查,明确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群。针对酒店行业需求,遵循酒店职业发展规律,将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分为初始就业岗位群和发展就业岗位群。初始就业岗位群主要是高端酒店的服务员,包括前厅接待员、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销售服务员等岗位。发展就业岗位群主要是高端酒店各部门的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和部门经理。最后,对酒店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掌握酒店岗位职业能力。通过酒店岗位职业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能在高星级商务酒店、高级度假酒店、国际会议中心、酒店管理公司、豪华国际邮轮、连锁餐饮公司等单位从事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2.注重“双创”能力培养,构建“四位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成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打破原来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的传统课程体系,创建由通识课、专业课、个性发展课和创新创业课组成的“四位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1)。其中,通识课包括公共基础课、文化艺术课和行为养成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综合能力培养;個性发展课包括舞蹈类、声乐类、书画艺术类、体育类专业专项技能和证书类;创新创业课包括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创新创业、论文及专利、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这些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优化了人才培养过程,推动了教育模式改革,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
  3.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创新形成“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这种模式遵循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和酒店行业职业发展规律,以理论知识为铺垫,将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逐步掌握酒店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角色由学习者向服务者、管理者、经营者逐渐转变。第一学年设置专业认知实习,为期1周,使学生了解酒店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第二学年设置企业实践,为期12周,使学生掌握酒店基本服务技能;第三学年设置毕业顶岗实习,为期18周,进行综合能力培养。这样,每学年都进行1次“学校—企业”的循环,形成了“工学交替、分段循环、层级递进”的办学特色。
  4.规范顶岗实习管理,建立“四个三”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经过10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四个三”顶岗实习运行机制(见图3),规范了顶岗实习管理,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1)三重机构,强化管理
  为了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学校、企业和学生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学校成立由二级学院院长负责,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和教研室相关人员参与的管理机构;企业成立由总经理负责,人力资源部和实习学生所在部门相关人员参与的管理机构;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情况,设立实习小组、团支部和党小组,协助做好实习管理工作。
  (2)三方协议,维护权益
  为了维护顶岗实习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教育部关于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有关管理规定,学校、企业和学生签订三方实习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3)三项制度,明确职责
  为了规范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学校及时出台了《顶岗实习教师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和《顶岗实习企业职责》三项实习管理制度,将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和实习企业的职责制度化。
  (4)三方考核,综合评价
  建立由学校、企业和学生进行的三方考核体系。根据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具体表现,指导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学生实习组长共同参与,对顶岗实习做出综合评价,给出实习成绩和学分。实习结束后,及时评选“优秀实习生”,并颁发奖学金和荣誉证书。
  5.推行现代教学方式,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如:参与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法、任务导向法等,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已建成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等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将企业的服务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及时传送到课堂,使兼职教师在工作现场进行专业教学,实现资源共享。结合中餐宴会主题设计和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的开展,在课程教学中嵌入专业技能竞赛的标准,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通过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培养模式被社会普遍认可,实现了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变,使学习生涯与职业发展对接,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共赢发展。
  1.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酒店管理专业将学生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了。在顶岗实习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实习生,得到企业的表扬与肯定,部分学生还获得了合作企业的奖学金。近三年,在专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学院先后有5人获得省级一等奖、3人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学生因“诚信奉献、技能过硬”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就业岗位和薪资待遇明显提升,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北京建国饭店、苏州凯悦酒店等大型企业连续3年到学院招聘学生。据统计,近三年酒店管理专业就业率高达100%。通过毕业生回访得知,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酒店的骨干,出现了一大批主管、经理、总监,甚至是副总经理、总经理。
  2.教学团队实力显著增强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打造了一支由27名教师和33名企业人员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有效发挥兼职教师优势,实现教师授课场地企业化,使教育教学与工作情境相融合。近年来,学院有3名教师入选国家旅游局乡村旅游培训专家库,2名教师被陕西省旅游局聘为“酒店星评员”,10名教师被合作企业聘为顾问,1名教师被评为省级职教名师。学院先后承担国家旅游局、陕西省教育厅、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各级科研项目22个,发表科研论文25篇,出版“十二五”规划和高职规划教材12本。
  3.培养模式得到社会认可
  2009年,该人才培养模式荣获“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2年,又获得教育部旅游教指委“教学成果三等奖”。2016年,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和学院“追赶超越建设专业”立项建设,温德姆酒店管理学院(教育部高等職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立项建设。
  学院是陕西省旅游定点培训院校、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和中国旅游协会理事单位,每年承办大量的培训、会议和技能大赛,通过这些机会推广专业建设成果,使广大酒店从业者受益。
  近年来,北京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30多所兄弟院校相继到学院学习专业办学经验,充分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问建军:《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13期,第26-28页。
  [2]问建军:《实施“新洛桑”模式探索顶岗实习运行机制》,《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1-2期,第144、152页。
  [3]刘翠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现代教育管理》2016年第6期,第228页。
  [4]饶雪梅:《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服务管理渐进、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经济师》2010年第7期,第128-129页。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
其他文献
【摘 要】实践教学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依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和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建筑见习学院校企合作平台,本文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进行改革探索,参照建筑行业职业标准、国家教育教学标准、陕西建筑企业标准构建与职业能力及岗位证书相适应的“四段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经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陕建班”实践,效果良好。 
期刊
【摘 要】以心理动力学为理论视角,以澄清核心概念、明确问题症结、创新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把艺术干预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通过参与创作或欣赏漫画展、微电影展等活动,借助艺术的力量,潜入内心深处、自我完善,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发展,获取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艺术干预 心理健康 漫画 微电影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
期刊
【摘 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影响着小学师资的培养和小学教育质量。本文利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影响其职业认同感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基本情况、职业认可、职业能力和职业期望等。针对这些因素,从个人、高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了一些策略,以期对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感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育 职业认同感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
期刊
【摘 要】文章在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地方立法存在的五方面缺陷提出校企合作地方性立法“有效性”的八个特点,进而以陕西省为例提出地方层面校企合作法规的框架体系、内容安排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地方法规 立法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2016年度科学研究项目“陕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JK1056;
期刊
本刊讯(任小朋 杨希)近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联合成立了陕西高校“长安联盟”。据悉,“长安联盟”的成立,对探索开放式、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合作模式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我省高校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陕西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具体举措。  据了解,“长安联盟”的成立,不仅促使五所高校的各类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及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十二年教学实践,对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作出了积极探索,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支持平台、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多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一个核心、两大平台、三级培养、四项能力、五类考核”为核心的“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学前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在幼儿园工作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以下简称高学历)教师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从教师个人、幼儿园和学校教育部门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高学历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学历幼儿教师 工作现状 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政策的实施,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增大,随之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本文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运用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分析了日本现代作家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去中国的小船》中的对话,旨在说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会话隐含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对喜爱村上春树小说的读者深入理解这篇小说有所裨益。  【关键词】合作原则村上春树会话隐含语用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秦东古代诗歌在日本译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5SKZD04);渭南师范学院2016年
期刊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重视现代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以此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视角和新思路。本文以财经类高职院校为例,以实践方法论、系统论为基本研究方法,创新构建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课职业人文实践的内容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职业人文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  人文是教育的本质内涵,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探索实践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练一体”的办学模式,
期刊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亦是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作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强大力量,大学生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为其成功就业创业提供可靠保证,这是其职业生涯成功规划的关键。高校在向大学生教授传统课程之时,亦需培养其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随着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文章拟从个人形象设计的重要作用入手,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形象设计的具体内容,探讨高校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