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研究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剧增及硬件条件的限制,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近十年的教学经历,就材料类本科生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工程素质 材料 本科生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75-02
一、前言
随着近几年高校材料类本科生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再加上实验硬件建设相对落后的客观现实,使现行的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体系达不到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水平也因此停滞不前。下面,笔者将根据近十年的实验教学经历,结合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简单谈一下本人对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一些想法与建议。
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主要切入点、原因及相关措施
(一)探究新型实验教学模式,避免“重教轻学”现象发生
“重教轻学”是目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即实验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某个实验“教没教”,而至于学生“学没学”,学的效果如何,却很少去关注。之所以出现上述这种不好的教学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在实验硬件条件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实验指导老师很难保证每个学生均有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此外,每堂实验课学时数是一定的,因此,当一名实验授课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众多的学生时,他考虑的首要问题肯定是如何把实验课讲完的问题,至于上课效果,只能尽可能地兼顾。另一方面,长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式,“只听不想”或“只听不问”,这种听课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授课老师“重教轻学”现象的出现。试想,在老师上课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举手提问的话,那授课老师怎么会不去解答呢?而在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会得到提高。因此,结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要想解决“重教轻学”的不良现象,一定要对现行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实验批次,这样,能有效保证实验教学人数的小班化,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几率,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实验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必然会相应增加,因此,相应的考核机制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更新与完善。其次,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实现真正意义的教与学,这样,既能保证学生上课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同时,还能使授课老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授课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环节中设置学生参与教学的环节,例如完全可以在上一批听完课的学生中,找出一位或二位学生给下一批的学生进行实验讲解,这样的授课模式既能充分调动每一批学生听课的积动主动性(因为每位同学都有可能被选中),同时,又可以在实验设备较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述教学模式笔者已经相继采用了三年,深得同学们的喜爱。
(二)提高综合创新性实验比例,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材料类各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体系中,基础性(认知、演示、验证)实验所占比例较大,综合创新性实验数量相对较小,这种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特点是通过某一实验任务的设定,使学生利用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自行设计实验路线并予以完成。当实验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则由学生自行通过查找资料,分析问题予以解决。由于此类实验设计技术高、难度大、数据处理较复杂,且有一定的创新含量,实验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够综合灵活应用,因此,有助于发挥学生个人特长,锻炼独立动手能力,开拓创新思维以及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然而,此类实验自身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教学时间跨度大以及不菲的开设成本等特点,导致很多老师不希望或不愿意开设、指导此类实验,这也是为什么目前高校材料类学科综合创新类实验数量偏少的根本原因。结合上述原因,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实验指导老师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或支持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开设、指导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教学奖励机制,适时增加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资金投入也是必须考虑的事情。
“有量无质”是目前综合创新性实验设置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有些高校一个综合创新性实验一经设置便长期使用,实验内容从不更新,这对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亦是非常不利的,毕竟培养学生是以社会需求为最终目的。因此,积极鼓励与支持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参与到综合创新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工作中,将其承担的科研课题与实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适时将学术前沿的创新内容或者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先进技术引入实验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改革实验考核方式,满足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成绩考核,是用于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实验教学中通常采用的考核方式为“考勤+实验报告”。这种陈旧而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已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因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上课人数的增加,上课老师没有足够精力照顾每位上课的学生,这在无形中就助长了学生上实验课注意力不集中、散漫等不良习惯,甚至某些学生只是开课前去一下,点名后趁老师不注意就自行离开,等需要上交实验报告时,借同学的实验报告复制一下就解决了。显然,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上述考核方式有等于无,因此,以满足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为出发点,建立新型多元化实验考核方式亦是当前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各高校已经就上述问题做了一定的探索性工作。笔者认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让其“动手”,而且还要让其“动脑”,那么采用一种怎样的考核方式才能实现上述教学目的呢?笔者认为,在实验室条件允许前提下,适时增加学生操作动手能力的考核内容,如通过对某一小型设备的拆解与组装,或给出一小型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等形式,完成对学生实践创新动手能力的考核,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教学尝试。即便因为学生众多,实验室硬件条件有限,上述考核方式满足不了全部学生考核需求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抽查的方式选择性进行,类似目前驾证考试中夜间路考那样,我相信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学习注意力,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利用专门的模拟实验操作系统来实现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建设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尝试一下。
除了上述几个问题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工作还应该注意其它几个问题,如实验教学内容前后重复,缺乏正规的实验教学教材以及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样也制约着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进行,因此,上述问题均需要引起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并组织人员想办法予以解决。
三、结论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行业对材料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这种人才需求,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与实施者,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这种现实,对现行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必要改革,通过改进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指导水平,加大实验教学的资金投入等方式,以达到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材料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英, 李佳, 徐兆军,等. 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J].化工高校教育, 2011, 118(2):25-27.
[2] 杨俊坚. 基础性实验方法改革与探索[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2(3):90-92.
[3] 黄品梅,黄道平,梁锦.开发综合设计性实验促进创新人才之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6):93-95.
[4] 尹立苹,刘雁红,韩聪.高校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5(7):73-75.
[5] 丛昕,刘金琪,魏昭辉.本科专业实验及实践教学考核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5(4):137-139.
[责任编辑:左 芸]
[关键词]工程素质 材料 本科生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75-02
一、前言
随着近几年高校材料类本科生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再加上实验硬件建设相对落后的客观现实,使现行的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体系达不到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水平也因此停滞不前。下面,笔者将根据近十年的实验教学经历,结合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简单谈一下本人对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一些想法与建议。
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主要切入点、原因及相关措施
(一)探究新型实验教学模式,避免“重教轻学”现象发生
“重教轻学”是目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即实验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某个实验“教没教”,而至于学生“学没学”,学的效果如何,却很少去关注。之所以出现上述这种不好的教学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在实验硬件条件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实验指导老师很难保证每个学生均有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此外,每堂实验课学时数是一定的,因此,当一名实验授课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众多的学生时,他考虑的首要问题肯定是如何把实验课讲完的问题,至于上课效果,只能尽可能地兼顾。另一方面,长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式,“只听不想”或“只听不问”,这种听课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授课老师“重教轻学”现象的出现。试想,在老师上课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举手提问的话,那授课老师怎么会不去解答呢?而在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会得到提高。因此,结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要想解决“重教轻学”的不良现象,一定要对现行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实验批次,这样,能有效保证实验教学人数的小班化,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几率,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实验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必然会相应增加,因此,相应的考核机制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更新与完善。其次,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实现真正意义的教与学,这样,既能保证学生上课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同时,还能使授课老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授课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环节中设置学生参与教学的环节,例如完全可以在上一批听完课的学生中,找出一位或二位学生给下一批的学生进行实验讲解,这样的授课模式既能充分调动每一批学生听课的积动主动性(因为每位同学都有可能被选中),同时,又可以在实验设备较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述教学模式笔者已经相继采用了三年,深得同学们的喜爱。
(二)提高综合创新性实验比例,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材料类各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体系中,基础性(认知、演示、验证)实验所占比例较大,综合创新性实验数量相对较小,这种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特点是通过某一实验任务的设定,使学生利用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自行设计实验路线并予以完成。当实验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则由学生自行通过查找资料,分析问题予以解决。由于此类实验设计技术高、难度大、数据处理较复杂,且有一定的创新含量,实验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够综合灵活应用,因此,有助于发挥学生个人特长,锻炼独立动手能力,开拓创新思维以及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然而,此类实验自身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教学时间跨度大以及不菲的开设成本等特点,导致很多老师不希望或不愿意开设、指导此类实验,这也是为什么目前高校材料类学科综合创新类实验数量偏少的根本原因。结合上述原因,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实验指导老师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或支持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开设、指导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教学奖励机制,适时增加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资金投入也是必须考虑的事情。
“有量无质”是目前综合创新性实验设置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有些高校一个综合创新性实验一经设置便长期使用,实验内容从不更新,这对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亦是非常不利的,毕竟培养学生是以社会需求为最终目的。因此,积极鼓励与支持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参与到综合创新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工作中,将其承担的科研课题与实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适时将学术前沿的创新内容或者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先进技术引入实验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改革实验考核方式,满足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成绩考核,是用于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实验教学中通常采用的考核方式为“考勤+实验报告”。这种陈旧而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已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因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上课人数的增加,上课老师没有足够精力照顾每位上课的学生,这在无形中就助长了学生上实验课注意力不集中、散漫等不良习惯,甚至某些学生只是开课前去一下,点名后趁老师不注意就自行离开,等需要上交实验报告时,借同学的实验报告复制一下就解决了。显然,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上述考核方式有等于无,因此,以满足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为出发点,建立新型多元化实验考核方式亦是当前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各高校已经就上述问题做了一定的探索性工作。笔者认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让其“动手”,而且还要让其“动脑”,那么采用一种怎样的考核方式才能实现上述教学目的呢?笔者认为,在实验室条件允许前提下,适时增加学生操作动手能力的考核内容,如通过对某一小型设备的拆解与组装,或给出一小型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等形式,完成对学生实践创新动手能力的考核,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教学尝试。即便因为学生众多,实验室硬件条件有限,上述考核方式满足不了全部学生考核需求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抽查的方式选择性进行,类似目前驾证考试中夜间路考那样,我相信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学习注意力,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利用专门的模拟实验操作系统来实现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建设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尝试一下。
除了上述几个问题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工作还应该注意其它几个问题,如实验教学内容前后重复,缺乏正规的实验教学教材以及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样也制约着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进行,因此,上述问题均需要引起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并组织人员想办法予以解决。
三、结论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行业对材料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这种人才需求,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与实施者,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这种现实,对现行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必要改革,通过改进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指导水平,加大实验教学的资金投入等方式,以达到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材料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英, 李佳, 徐兆军,等. 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J].化工高校教育, 2011, 118(2):25-27.
[2] 杨俊坚. 基础性实验方法改革与探索[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2(3):90-92.
[3] 黄品梅,黄道平,梁锦.开发综合设计性实验促进创新人才之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6):93-95.
[4] 尹立苹,刘雁红,韩聪.高校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5(7):73-75.
[5] 丛昕,刘金琪,魏昭辉.本科专业实验及实践教学考核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5(4):137-139.
[责任编辑:左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