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观悉尼鱼市场
我当海员时第一次到澳大利亚乘的是矿砂船,到一个没有中文名称的矿砂码头装矿砂,算是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鱼多不愁钓。
刚上船时,老船员就向我传经送宝,说世界上有三大渔场——西非、南美和澳大利亚。在这些地方,没钓过鱼的人都能钓上鱼来,会钓鱼的如果放开钓,可以钓到筋疲力尽。听说船要到澳大利亚,我们几个钓鱼迷便特意在上海下地选购了大号鱼钩和鱼线。钓具准备好了,水手刀也磨得锋利,就等着船到澳大利亚了。
当天下午5时,船靠码头,几个初出茅庐的水手沉不住气,连晚饭都没吃就跑到后甲板去占好钓位。这也难怪,我们这条5万吨级的矿砂船一旦装起货来,五个大舱齐开工,一夜之间就完事,能不能钓到鱼,全看这一晚上。这就是散装船的特点,仅一夜时间靠泊装货,多数船员还得值班,忙得团团转,根本顾不上钓鱼,只有少数几个不当班的船员和“船到码头车到站”工种的船员才有机会“抢钓”,不“抢钓”不行,因为货装满了就要起航,一刻都耽误不得。
起初,出水的都是一些10~20厘米的小鲅鱼,这种鱼很受陆上消费者欢迎,但走遍四海的船员最讨厌它——它太腥,不好吃。太阳刚刚落山时,有鱼咬了我的钩,感觉有些重量,将30多米长的鱼线捯上来之后发现,是一条四五斤重的红鳞加吉鱼。这条不甘心束手就擒的家伙刚出水面就不停地挣扎,搞得重量成倍增长,一下子把鱼钩挣断了。这就叫猫咬耗子尾巴上——白欢喜一场。
船上钓大鱼,断钩是常事,因为当时的一些国产鱼钩质量确实不好,再加上5万吨级的空船的甲板距离海面有数十米的落差,只要出水的鱼一挣扎,重量就成倍增加,断钩断线就时常发生。
几个有备而来的人马上换上大钩,随后五六斤重的大鱼就一条接一条地被拎上甲板来。那些没准备大钩的人不是断钩就是断线,急得直跺脚。后来,老水手长拿来缝麻袋的大针,在电炉子上一烧,弯成钩状,可惜倒刺无论如何都做不出来。大家将这些钩子绑上粗些的尼龙线,挂上鱼肉就扔到海里。还别说,鱼不知好歹,见钩就咬。由于没倒刺,他们担心鱼被提出水面时挣扎逃脱,只好用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网子把鱼捞上来。这样虽说慢了点,但总比跑鱼强。再看甲板上的那些鱼,个个瞪着圆圆的大眼睛,拼命蹦哒,好像很不服气。
先是五六斤重的鱼,一会儿就有10多斤、20几斤的鱼上钩。没有鱼钩的人只能给别人打下手,钓鱼的人则接连不断地往上拽鱼,时间一长,手上不是拉破了,就是打满了血泡。到最后,只有我们几个铁杆爱好者坚持不下火线,还有几个人专门为我们切鱼食。鱼多了,水手长和管事便组织大家用大筐往冰库里抬,个头大的鱼就用工作服一裹,抱起来往里运。
这一晚上,钓鱼的、抬鱼的、做鱼的、吃鱼的,上到船长、政委,下到水手、机工、服务员,外加值班的船员,没有一个人睡觉。天亮了,船也装满了,鱼获足有上千斤,够我们吃几个月的。上午开航,我抄完气象信息,倒头就睡,午时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叫我吃鱼,我嘴上应了一声,翻身又睡着了。直到船长送来船位电报,我才职业性地一下子爬了起来,结果小小的电键使用起来竟有千斤重的感觉,再看自己的双臂,全都肿了。此后每个周六晚上,大厨都加做一顿鱼,每人一瓶啤酒。大家喝着啤酒,品尝着澳大利亚的鱼,谈论着那一夜钓鱼的场面,余兴不减。后来开晚会、评先进,甲板部十多个人连续三个月评我为一等奖,每个月我比其他人多拿2元人民币——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又去了澳大利亚。船从国内开出后,长沙籍的老船长晚上没事时就在织网。我去送气象报告时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对我说:“你不准备准备?”我不知其所指,就问:“准备什么?”他说:“傻冒,悉尼的螃蟹多得是,没有网你就看别人钓吧!”远洋船员不会钓鱼的不多,但钓蟹并不普遍,因为有的水域根本钓不到蟹。悉尼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背靠蓝山,面向塔斯曼海,是一座风光绮丽、气候温和的美丽港口城市。本航次去悉尼的目的是装运小麦。在船长的启发下,我也开始准备起来,先是找水手长要一些废弃的尼龙缆线,再用竹子做成一个织网的梭子。对于船员来说,织网并不难,它和船上打绳结一样,同属水手工艺,如果你不是水手,随便找个手水问问,一学便会。网要准备两种,一种是送到水下的,叫钓网;另一种是在水面捞蟹用的,叫捞网。钓网织成后,用一段钢筋弯成一个圆圈,将钓网固定在圆圈上,再用一根尼龙绳子作钓线,网里放些骨头、烂鱼,烂菜也行,沉到海底,隔一会儿拉上来看看就行。捞网是用一个长木杆或竹竿把网固定在一端。
船进悉尼港,湛蓝湛蓝的海水清澈透明,能见度可达2米,海面上的小鱼一览无余。船一进港,码头立即热闹起来,穿梭来往的汽车装运着金黄色的小麦,巨大的抓斗不停地在船岸之间来回奔忙。
夜幕降临,上船作业的工人吃晚饭时有短暂的换班时间。绰号“想得快”的服务员这工夫一手拿着一把一大号手电,一手拿着捞网和塑料桶,来到码头上的船舷旁,往船与码头的夹缝处一照,水泥壁上的海蟹们就一览无遗了。第一只蟹上来后,其他船员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纷纷拿出工具捞起蟹来。 原来,码头的池壁都是水泥做的,天长月久,在海浪的作用下,池壁就变成了坑坑洼洼的沟隙,这些沟隙纵横交错,长满了海蛎子,成为海里的爬行动物理想的活动场所。而且在装运小麦的过程中,免不了会有漏出的麦粒掉进海里,这些麦粒就成了海蟹最佳的食物。时间久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海蟹养成了食麦粒的习惯,长得又肥又大,每当船一靠岸,它们就闻声而至,寻食麦粒,越聚越多。
一个小时过后,下一班的作业工人来上班,船员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大家你看看他的,他看看你的,最少的也捞到10多只,最多的捞了满满一塑料桶。
我捞到大约30多只,个头中等。上船后,我到处找船长,因为我要感谢他,要不是他叫我准备网,我就只能眼巴巴看著别人捞了。我在船尾找到了他,他在那里钓蟹,同钓的还有大厨和几个不当班的驾驶员。他们钓上来的蟹虽然没有我捞得多,但那才是正宗的海蟹,有点像南方人说的“大闸蟹”,北方人管它叫“海脊子螃蟹”。而我捞上来的是蟹壳不光滑的“鬼头蟹”,个头也小,味道口感都不如“大闸蟹”。船长冲我笑笑,未等他开口说话,我说:“船长,我真是服了你了。”
这一晚,除了当班的以外,还有一个人没去钓蟹,那就是管事。他为大伙煮好一大锅蟹,煮熟后,香味在全船弥漫开来,一些没做出贡献的船员经不住馋虫的诱惑,跑出房间加入白吃的行列。那一只只个大肉肥的蟹肉蘸上蒜泥姜末等调料,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只可惜,船到码头不让饮酒,所以谈不上酒足饭饱。
第二天上午,我与不当班的机工小冯在码头溜达,无意中发现离船不远处有一根尼龙绳吊到海里,小冯上前一拉,还挺重。拉出水面一看,那是只长套网,里面大大小小各种海蟹,少说也有二三十斤。我们想,反正昨晚已经品尝过海蟹的味道了,网子的主人又不在,不如将这网沉入海底。这时,一个工人模样的中年人走来,嘴里说着“No,no”。我们停了下来,可他又打着手势,示意我把网拿回船上。他说这里的蟹很多,一会儿还会进来的。原来,他说“no”的意思是不让我们把蟹子放回海里,而是要把蟹子送给我们。
可是,这么多的蟹怎么拿呢?又不能把人家的网也拿走。小冯灵机一动,脱下工作服上衣,将钮扣、袖口都系上,把蟹子兜住,都拎到了船上。小冯一边走一边高兴地说:“这叫有福之人不用忙。”说这话是因为他是刚离开校园上船的新船员,既无钓鱼经验,又没钓蟹历史。
悉尼粮食码头钓蟹的经历至今回味无穷。在那里,如果你晚上想吃蟹,只需等上一会儿,新鲜诱人的海蟹就会被你钓上来。
前些年,我跟国内旅游团到澳大利亚悉尼。对我来说,这也算故地重游了。到悉尼,不论游客愿不愿意,当地导游都会将游客领到悉尼鱼市场(SYDNEY FISH MARKET)。在那里,你不仅能看到五花八门的海洋鱼类,还能点你最想吃的海鲜,看着烹调师在你面前将海鲜做熟,然后坐在那里慢慢品尝。
悉尼鱼市场位于达令港的布莱克沃特海湾,是悉尼乃至澳大利亚最大的集批发、零售、餐饮于一体的海鲜市场,也是市民们采购和享用海鲜的好去处。每当凌晨开市时,在船夫独特的叫卖声中,琳琅满目的海鲜便摆上货架,各种鱼类、龙虾、牡蛎、贝类、鲍鱼一应俱全,新鲜生猛,价格便宜,不仅是当地市民购买海鲜的首选市场,这些年还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前来品尝当地正宗的海鲜美食。
市场内设有各具特色的海鲜餐厅,店内各式海产品尽现眼前,深海大龙虾、整条的三文鱼、巨大的皇帝蟹、闪闪发光的对虾、鲜活的生蚝、大耳朵的鲍鱼等等,五花八门,加上顾客、游客往来如织,更显得热闹非凡;烧烤、油炸、清蒸、蒜茸辣炒等多种烹调手法惹人垂涎。游客除了到海鲜餐厅品尝丰盛的美食,还可以在鲜鱼部选购海鲜,把即买的鲜活海鲜交到熟食部的大厨手上,大厨便会按照你的口味喜好烹调出一顿美味难当的海鲜餐。游客还可以在旁边的商店里买瓶葡萄酒,到海港边的露天餐座一边欣赏海景,一边品尝美食。
与其他旅游地不同的是,游客来到这里尝不尝海鲜自便,绝无强制消费,可以随意走动和拍照。由于市场就在海边,四面通风,因此这里没有人们印象中的海鲜市场中挥之不去的浓重鱼腥味,而是漂散着炸薯条和烤海鲜的香味。另外,悉尼鱼市场没有卖鱼的小摊,都是一家一家的店铺。当地人价钱公道,不缺斤少两,电子秤对着你,重量和价钱一目了然。烹饪海鲜的厨师着装都干净卫生,每个人都有一手烹饪绝活,所以有人说,同样一种海鲜,不同人烹饪,味道就不一样。
在悉尼鱼市场,你买到的鱼可以百分百保证是当天捕捉的鲜鱼,“当日鲜”是市场准许商家入驻的最基本的要求。
澳大利亚独占整个大洋洲大陆,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六,四周环海,海上捕鱼区比国土面积还大16%,位居世界第三,海洋渔业资源非常丰富,人均占有率居世界前列。在3000多种鱼类和3000多种甲壳软体水产品中,澳大利亚实施商业捕捞的不足600种。
澳大利亚长期致力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环境的多样化,在立法和执法上对海洋捕捞业实施了严格的配额限制和监督机制,比如捕捞鲍鱼,凡超过规定数量捕捞、不按尺寸大小捕捞、无照捕捞的违法者,一律根据情节轻重,处以重金罚款、没收所得、扣押渔船、吊销执照,甚至坐牢10~20年的法律制裁。在如此严格的捕捞法律的保护下,澳大利亚年产野生鲍鱼约4600吨。这些鲜活肥美的野生鲍鱼都是由专业潜水人员潜入澳大利亚南部海域20米以下寒冷黑暗的洋流中,在鲍鱼依附的水底礁石缝隙间,艰难地逐个捕捉而来的。我在当海员时曾有过挖鲍鱼的经历,深知鲍鱼来自不易。鲍鱼肉足的附着力相当惊人,一个壳长15厘米的鲍鱼,其肉足的吸着力高达200千克,狂风巨浪袭击都无法将它掀起。人在捕捉鲍鱼时,只能乘其不备,用铲迅疾将其铲下或掀翻,否则即使砸碎它的壳也休想把它取下来。
悉尼鱼市场的鲍鱼价格因品种、品质、品相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如10.90澳元/千克(1澳元约等于4.8元人民币)、12.90澳元/千克、13.90澳元/千克、14.90澳元/千克、17.90澳元/千克、45澳元/千克,价格不等;鲍鱼罐头卖30澳元/筒,干鲍鱼售价在600~800澳元/千克不等。
澳大利亞初钓鱼
我当海员时第一次到澳大利亚乘的是矿砂船,到一个没有中文名称的矿砂码头装矿砂,算是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鱼多不愁钓。
刚上船时,老船员就向我传经送宝,说世界上有三大渔场——西非、南美和澳大利亚。在这些地方,没钓过鱼的人都能钓上鱼来,会钓鱼的如果放开钓,可以钓到筋疲力尽。听说船要到澳大利亚,我们几个钓鱼迷便特意在上海下地选购了大号鱼钩和鱼线。钓具准备好了,水手刀也磨得锋利,就等着船到澳大利亚了。
当天下午5时,船靠码头,几个初出茅庐的水手沉不住气,连晚饭都没吃就跑到后甲板去占好钓位。这也难怪,我们这条5万吨级的矿砂船一旦装起货来,五个大舱齐开工,一夜之间就完事,能不能钓到鱼,全看这一晚上。这就是散装船的特点,仅一夜时间靠泊装货,多数船员还得值班,忙得团团转,根本顾不上钓鱼,只有少数几个不当班的船员和“船到码头车到站”工种的船员才有机会“抢钓”,不“抢钓”不行,因为货装满了就要起航,一刻都耽误不得。
起初,出水的都是一些10~20厘米的小鲅鱼,这种鱼很受陆上消费者欢迎,但走遍四海的船员最讨厌它——它太腥,不好吃。太阳刚刚落山时,有鱼咬了我的钩,感觉有些重量,将30多米长的鱼线捯上来之后发现,是一条四五斤重的红鳞加吉鱼。这条不甘心束手就擒的家伙刚出水面就不停地挣扎,搞得重量成倍增长,一下子把鱼钩挣断了。这就叫猫咬耗子尾巴上——白欢喜一场。
船上钓大鱼,断钩是常事,因为当时的一些国产鱼钩质量确实不好,再加上5万吨级的空船的甲板距离海面有数十米的落差,只要出水的鱼一挣扎,重量就成倍增加,断钩断线就时常发生。
几个有备而来的人马上换上大钩,随后五六斤重的大鱼就一条接一条地被拎上甲板来。那些没准备大钩的人不是断钩就是断线,急得直跺脚。后来,老水手长拿来缝麻袋的大针,在电炉子上一烧,弯成钩状,可惜倒刺无论如何都做不出来。大家将这些钩子绑上粗些的尼龙线,挂上鱼肉就扔到海里。还别说,鱼不知好歹,见钩就咬。由于没倒刺,他们担心鱼被提出水面时挣扎逃脱,只好用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网子把鱼捞上来。这样虽说慢了点,但总比跑鱼强。再看甲板上的那些鱼,个个瞪着圆圆的大眼睛,拼命蹦哒,好像很不服气。
先是五六斤重的鱼,一会儿就有10多斤、20几斤的鱼上钩。没有鱼钩的人只能给别人打下手,钓鱼的人则接连不断地往上拽鱼,时间一长,手上不是拉破了,就是打满了血泡。到最后,只有我们几个铁杆爱好者坚持不下火线,还有几个人专门为我们切鱼食。鱼多了,水手长和管事便组织大家用大筐往冰库里抬,个头大的鱼就用工作服一裹,抱起来往里运。
这一晚上,钓鱼的、抬鱼的、做鱼的、吃鱼的,上到船长、政委,下到水手、机工、服务员,外加值班的船员,没有一个人睡觉。天亮了,船也装满了,鱼获足有上千斤,够我们吃几个月的。上午开航,我抄完气象信息,倒头就睡,午时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叫我吃鱼,我嘴上应了一声,翻身又睡着了。直到船长送来船位电报,我才职业性地一下子爬了起来,结果小小的电键使用起来竟有千斤重的感觉,再看自己的双臂,全都肿了。此后每个周六晚上,大厨都加做一顿鱼,每人一瓶啤酒。大家喝着啤酒,品尝着澳大利亚的鱼,谈论着那一夜钓鱼的场面,余兴不减。后来开晚会、评先进,甲板部十多个人连续三个月评我为一等奖,每个月我比其他人多拿2元人民币——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事。
悉尼港初钓蟹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又去了澳大利亚。船从国内开出后,长沙籍的老船长晚上没事时就在织网。我去送气象报告时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对我说:“你不准备准备?”我不知其所指,就问:“准备什么?”他说:“傻冒,悉尼的螃蟹多得是,没有网你就看别人钓吧!”远洋船员不会钓鱼的不多,但钓蟹并不普遍,因为有的水域根本钓不到蟹。悉尼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背靠蓝山,面向塔斯曼海,是一座风光绮丽、气候温和的美丽港口城市。本航次去悉尼的目的是装运小麦。在船长的启发下,我也开始准备起来,先是找水手长要一些废弃的尼龙缆线,再用竹子做成一个织网的梭子。对于船员来说,织网并不难,它和船上打绳结一样,同属水手工艺,如果你不是水手,随便找个手水问问,一学便会。网要准备两种,一种是送到水下的,叫钓网;另一种是在水面捞蟹用的,叫捞网。钓网织成后,用一段钢筋弯成一个圆圈,将钓网固定在圆圈上,再用一根尼龙绳子作钓线,网里放些骨头、烂鱼,烂菜也行,沉到海底,隔一会儿拉上来看看就行。捞网是用一个长木杆或竹竿把网固定在一端。
船进悉尼港,湛蓝湛蓝的海水清澈透明,能见度可达2米,海面上的小鱼一览无余。船一进港,码头立即热闹起来,穿梭来往的汽车装运着金黄色的小麦,巨大的抓斗不停地在船岸之间来回奔忙。
夜幕降临,上船作业的工人吃晚饭时有短暂的换班时间。绰号“想得快”的服务员这工夫一手拿着一把一大号手电,一手拿着捞网和塑料桶,来到码头上的船舷旁,往船与码头的夹缝处一照,水泥壁上的海蟹们就一览无遗了。第一只蟹上来后,其他船员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纷纷拿出工具捞起蟹来。 原来,码头的池壁都是水泥做的,天长月久,在海浪的作用下,池壁就变成了坑坑洼洼的沟隙,这些沟隙纵横交错,长满了海蛎子,成为海里的爬行动物理想的活动场所。而且在装运小麦的过程中,免不了会有漏出的麦粒掉进海里,这些麦粒就成了海蟹最佳的食物。时间久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海蟹养成了食麦粒的习惯,长得又肥又大,每当船一靠岸,它们就闻声而至,寻食麦粒,越聚越多。
一个小时过后,下一班的作业工人来上班,船员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大家你看看他的,他看看你的,最少的也捞到10多只,最多的捞了满满一塑料桶。
我捞到大约30多只,个头中等。上船后,我到处找船长,因为我要感谢他,要不是他叫我准备网,我就只能眼巴巴看著别人捞了。我在船尾找到了他,他在那里钓蟹,同钓的还有大厨和几个不当班的驾驶员。他们钓上来的蟹虽然没有我捞得多,但那才是正宗的海蟹,有点像南方人说的“大闸蟹”,北方人管它叫“海脊子螃蟹”。而我捞上来的是蟹壳不光滑的“鬼头蟹”,个头也小,味道口感都不如“大闸蟹”。船长冲我笑笑,未等他开口说话,我说:“船长,我真是服了你了。”
这一晚,除了当班的以外,还有一个人没去钓蟹,那就是管事。他为大伙煮好一大锅蟹,煮熟后,香味在全船弥漫开来,一些没做出贡献的船员经不住馋虫的诱惑,跑出房间加入白吃的行列。那一只只个大肉肥的蟹肉蘸上蒜泥姜末等调料,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只可惜,船到码头不让饮酒,所以谈不上酒足饭饱。
第二天上午,我与不当班的机工小冯在码头溜达,无意中发现离船不远处有一根尼龙绳吊到海里,小冯上前一拉,还挺重。拉出水面一看,那是只长套网,里面大大小小各种海蟹,少说也有二三十斤。我们想,反正昨晚已经品尝过海蟹的味道了,网子的主人又不在,不如将这网沉入海底。这时,一个工人模样的中年人走来,嘴里说着“No,no”。我们停了下来,可他又打着手势,示意我把网拿回船上。他说这里的蟹很多,一会儿还会进来的。原来,他说“no”的意思是不让我们把蟹子放回海里,而是要把蟹子送给我们。
可是,这么多的蟹怎么拿呢?又不能把人家的网也拿走。小冯灵机一动,脱下工作服上衣,将钮扣、袖口都系上,把蟹子兜住,都拎到了船上。小冯一边走一边高兴地说:“这叫有福之人不用忙。”说这话是因为他是刚离开校园上船的新船员,既无钓鱼经验,又没钓蟹历史。
悉尼粮食码头钓蟹的经历至今回味无穷。在那里,如果你晚上想吃蟹,只需等上一会儿,新鲜诱人的海蟹就会被你钓上来。
悉尼鱼市场
前些年,我跟国内旅游团到澳大利亚悉尼。对我来说,这也算故地重游了。到悉尼,不论游客愿不愿意,当地导游都会将游客领到悉尼鱼市场(SYDNEY FISH MARKET)。在那里,你不仅能看到五花八门的海洋鱼类,还能点你最想吃的海鲜,看着烹调师在你面前将海鲜做熟,然后坐在那里慢慢品尝。
悉尼鱼市场位于达令港的布莱克沃特海湾,是悉尼乃至澳大利亚最大的集批发、零售、餐饮于一体的海鲜市场,也是市民们采购和享用海鲜的好去处。每当凌晨开市时,在船夫独特的叫卖声中,琳琅满目的海鲜便摆上货架,各种鱼类、龙虾、牡蛎、贝类、鲍鱼一应俱全,新鲜生猛,价格便宜,不仅是当地市民购买海鲜的首选市场,这些年还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前来品尝当地正宗的海鲜美食。
市场内设有各具特色的海鲜餐厅,店内各式海产品尽现眼前,深海大龙虾、整条的三文鱼、巨大的皇帝蟹、闪闪发光的对虾、鲜活的生蚝、大耳朵的鲍鱼等等,五花八门,加上顾客、游客往来如织,更显得热闹非凡;烧烤、油炸、清蒸、蒜茸辣炒等多种烹调手法惹人垂涎。游客除了到海鲜餐厅品尝丰盛的美食,还可以在鲜鱼部选购海鲜,把即买的鲜活海鲜交到熟食部的大厨手上,大厨便会按照你的口味喜好烹调出一顿美味难当的海鲜餐。游客还可以在旁边的商店里买瓶葡萄酒,到海港边的露天餐座一边欣赏海景,一边品尝美食。
与其他旅游地不同的是,游客来到这里尝不尝海鲜自便,绝无强制消费,可以随意走动和拍照。由于市场就在海边,四面通风,因此这里没有人们印象中的海鲜市场中挥之不去的浓重鱼腥味,而是漂散着炸薯条和烤海鲜的香味。另外,悉尼鱼市场没有卖鱼的小摊,都是一家一家的店铺。当地人价钱公道,不缺斤少两,电子秤对着你,重量和价钱一目了然。烹饪海鲜的厨师着装都干净卫生,每个人都有一手烹饪绝活,所以有人说,同样一种海鲜,不同人烹饪,味道就不一样。
在悉尼鱼市场,你买到的鱼可以百分百保证是当天捕捉的鲜鱼,“当日鲜”是市场准许商家入驻的最基本的要求。
澳大利亚对海洋鱼类的捕捞和保护
澳大利亚独占整个大洋洲大陆,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六,四周环海,海上捕鱼区比国土面积还大16%,位居世界第三,海洋渔业资源非常丰富,人均占有率居世界前列。在3000多种鱼类和3000多种甲壳软体水产品中,澳大利亚实施商业捕捞的不足600种。
澳大利亚长期致力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环境的多样化,在立法和执法上对海洋捕捞业实施了严格的配额限制和监督机制,比如捕捞鲍鱼,凡超过规定数量捕捞、不按尺寸大小捕捞、无照捕捞的违法者,一律根据情节轻重,处以重金罚款、没收所得、扣押渔船、吊销执照,甚至坐牢10~20年的法律制裁。在如此严格的捕捞法律的保护下,澳大利亚年产野生鲍鱼约4600吨。这些鲜活肥美的野生鲍鱼都是由专业潜水人员潜入澳大利亚南部海域20米以下寒冷黑暗的洋流中,在鲍鱼依附的水底礁石缝隙间,艰难地逐个捕捉而来的。我在当海员时曾有过挖鲍鱼的经历,深知鲍鱼来自不易。鲍鱼肉足的附着力相当惊人,一个壳长15厘米的鲍鱼,其肉足的吸着力高达200千克,狂风巨浪袭击都无法将它掀起。人在捕捉鲍鱼时,只能乘其不备,用铲迅疾将其铲下或掀翻,否则即使砸碎它的壳也休想把它取下来。
悉尼鱼市场的鲍鱼价格因品种、品质、品相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如10.90澳元/千克(1澳元约等于4.8元人民币)、12.90澳元/千克、13.90澳元/千克、14.90澳元/千克、17.90澳元/千克、45澳元/千克,价格不等;鲍鱼罐头卖30澳元/筒,干鲍鱼售价在600~800澳元/千克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