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导学案的使用中,常能感觉到教学程序化、机械化,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导学案书写量大,更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中情景式提问减少了,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的乐趣,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只有认识到导学案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注意编写的技巧,并且恰如其分地运用,才能使语文课语文味十足。
[关键词]导学案 语文味 困惑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19
语文教学既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也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但是,在导学案盛行的当下,导学案模式理论阐释是多么完美,却不能表示它在教学实践中完全实用,它的实践过程摒弃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一、初中语文导学案的困惑
1.写量大,学生负担重
导学案主要操作是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完成教师设定的目标。这种导学案是教师设置的题目,不能区分学生层次,难易程度设置难以确定,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一位教师编写《故乡》的导学案,学生在课前要阅读几千字的课文和背景资料,才能完成设置的8道题目,有的学生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大组探讨,再展示,在45分钟时间内很难完成。除了课前要做预习作业,课后还有作业。这只是语文导学案,还有英语、数学、物理的,学生何以完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呢?
2.引入少,学生探究兴趣削弱
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教师直接提问导致语文课上成了习题课,每一节课都按照固有的程序走下去,严重削弱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减弱,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语文课的语文味也来自朗读、品读。对唐诗宋词抑扬顿挫的品读,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朗读的重要性。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堂上缺失了琅琅的读书声。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3.机械化,学生情感体验缺失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情感体验一种是来自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另一种是来自生生之间的情感激荡、心灵碰撞。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途径很多,如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品读等。然而导学案的学习内容一般设置为问答式。学生关注的是问题答案的正确性,即使能说出情感体验,也不能代表学生有了真正的情感体验,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明显被削弱了。曾经听教育名家余映潮的《散步》,他通过情景引入,带领学生多次品读课文,指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品读鉴赏,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获得了真正的体验。后来,又听了一位名师以导学案模式实施的教学,整节课味同嚼蜡,完全没有了感染力。因此,教学具有强烈情感的文本不能完全依靠导学案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认识导学案
也许有人在无意之中夸大了导学案教学模式,看成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无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比如朗诵品读、探究积累等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法被摒弃了。有的人唯学案是教,没有导学案就无所适从了。因此,能正确认识导学案是极为重要的。
语文导学案是对语文教材的加工和创新,有教师的主观感悟和情感体验。导学案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是唯一的方法。导学案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但是,每一节课都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挫伤师生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灵动鲜活的语文课就会走向末路。
2.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内容的设置一定要精选,严格控制问题数量和学生书写量,避免简单重复给学生加重课业负担。学生课前预习,对于生字生词、背景材料、作家作品等在课堂上完成的部分,不应该完全安排在课前解决。课后作业要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为主,题目应该灵活简洁,数量要控制。因此,课前、课后的作业设置应该以指导为主,对于手写的练习应该少而精。
3.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设置一定要符合学情,更要符合教师自身的教学思路,这样的导学案有了教师自己的感悟和创造,文本就有了鲜活的力量,而且教学实施阶段教师也会得心应手。导学案符合学生情况,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动力十足。
导学案提问是一种相机而问。比如,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必要关注问题的答案正确与否,也不必匆忙评判,而要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支持学生的主观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情感体验比较丰富的文本,教师应当声情并茂地朗读,或以优美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师生一道进入教材情感世界,通过品读赏析体味情感,从而获得最完美的情感体验。导学案的设置应该以品读句子为主,其他的习题可以放在课后去处理。这样,语文课的语文味十足。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注重实效,不能摒弃传统教学的精髓。导学案教学模式更不能“一阵风”“一边倒”,所谓“颠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极端之说,必然被语文教学发展的车轮所碾压。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关键词]导学案 语文味 困惑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19
语文教学既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也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但是,在导学案盛行的当下,导学案模式理论阐释是多么完美,却不能表示它在教学实践中完全实用,它的实践过程摒弃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一、初中语文导学案的困惑
1.写量大,学生负担重
导学案主要操作是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完成教师设定的目标。这种导学案是教师设置的题目,不能区分学生层次,难易程度设置难以确定,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一位教师编写《故乡》的导学案,学生在课前要阅读几千字的课文和背景资料,才能完成设置的8道题目,有的学生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大组探讨,再展示,在45分钟时间内很难完成。除了课前要做预习作业,课后还有作业。这只是语文导学案,还有英语、数学、物理的,学生何以完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呢?
2.引入少,学生探究兴趣削弱
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教师直接提问导致语文课上成了习题课,每一节课都按照固有的程序走下去,严重削弱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减弱,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语文课的语文味也来自朗读、品读。对唐诗宋词抑扬顿挫的品读,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朗读的重要性。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堂上缺失了琅琅的读书声。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3.机械化,学生情感体验缺失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情感体验一种是来自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另一种是来自生生之间的情感激荡、心灵碰撞。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途径很多,如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品读等。然而导学案的学习内容一般设置为问答式。学生关注的是问题答案的正确性,即使能说出情感体验,也不能代表学生有了真正的情感体验,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明显被削弱了。曾经听教育名家余映潮的《散步》,他通过情景引入,带领学生多次品读课文,指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品读鉴赏,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获得了真正的体验。后来,又听了一位名师以导学案模式实施的教学,整节课味同嚼蜡,完全没有了感染力。因此,教学具有强烈情感的文本不能完全依靠导学案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认识导学案
也许有人在无意之中夸大了导学案教学模式,看成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无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比如朗诵品读、探究积累等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法被摒弃了。有的人唯学案是教,没有导学案就无所适从了。因此,能正确认识导学案是极为重要的。
语文导学案是对语文教材的加工和创新,有教师的主观感悟和情感体验。导学案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是唯一的方法。导学案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但是,每一节课都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挫伤师生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灵动鲜活的语文课就会走向末路。
2.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内容的设置一定要精选,严格控制问题数量和学生书写量,避免简单重复给学生加重课业负担。学生课前预习,对于生字生词、背景材料、作家作品等在课堂上完成的部分,不应该完全安排在课前解决。课后作业要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为主,题目应该灵活简洁,数量要控制。因此,课前、课后的作业设置应该以指导为主,对于手写的练习应该少而精。
3.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设置一定要符合学情,更要符合教师自身的教学思路,这样的导学案有了教师自己的感悟和创造,文本就有了鲜活的力量,而且教学实施阶段教师也会得心应手。导学案符合学生情况,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动力十足。
导学案提问是一种相机而问。比如,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必要关注问题的答案正确与否,也不必匆忙评判,而要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支持学生的主观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情感体验比较丰富的文本,教师应当声情并茂地朗读,或以优美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师生一道进入教材情感世界,通过品读赏析体味情感,从而获得最完美的情感体验。导学案的设置应该以品读句子为主,其他的习题可以放在课后去处理。这样,语文课的语文味十足。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注重实效,不能摒弃传统教学的精髓。导学案教学模式更不能“一阵风”“一边倒”,所谓“颠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极端之说,必然被语文教学发展的车轮所碾压。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