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写作文时:一是常为没有写作材料发愁,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写出来的文章假话、空话、套话比较多,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如何让学生喜欢作文,热爱习作、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这从来就成为语文教师最为头痛的教学难题之一。也是不容回避的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写出诚实的话语,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使学生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为此我也简章地提出我的几点看法,以供大家商榷。
一、 积蓄素材,让学生言之有物
1、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仪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也能积累作文素材和范文。也是学生作文得到迅速提高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认识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为写作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引导学生多读各种各样有益的读物,如童话故事、名人故事、中外故事,科普读物、中外名著等等,开卷有益嘛,同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要“于切要处下心力”,多读数遍、潜心思考,深入理解,勤作读书笔记,天长日久,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逐步转化为自己笔下的写作材料。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适当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上网等等,帮助他们从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学生材料库存充裕了,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就能写出“文”。
2、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游弋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十分精辟地概括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作文之本。《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作为语文老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从生活中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搜集写作材料并作记录整理,只要长期积累,他们会言而有物,言无不尽了。
二、我与学生同写日记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起就要求学生会写好日记,但农村孩子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认识能力差,课外阅读量少,语言表达能力也差,像写日记这样简单的练习都觉得很难,更谈不上写作。写出的日记要么是:“今天我和某某去放牛,回来就吃饭,吃完饭就做作业”之内的流水账;或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让入不知所云;更有甚者,整篇找不出一句通顺的话来,让你修改时都无从下笔。像这样,缺乏观察、缺乏思考就缺少内容、缺少主见的日记,怎能提高写作?我也常读范文,细评语,但收效甚微。最后索性陪他们记日记,交流感想,几个月下来,效果还真出入意料,学生作文大有长进,老师同时也得到了锻炼。
1、激起学生写作兴趣,乐于日记。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学生感兴趣的就是他们最渴望或最熟悉的事物。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和兴趣就越高。教师通过日记把学生引入生活情景,学生能从教师的日记里看到自己的身影,会觉得很有趣,才明白原来身边的小事写出来其实也很有趣,自然也想记一记。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习写作技巧。
“记日记也是练笔,多写就熟能生巧,对作文大有好处。”这是著名作家冰心告诉同学们的,但怎样练,怎样才能生巧来,这需要老师的引领。当学牛还不善于观察时,许多有趣,值得一记的精彩就被一笑置之,忽略过去;当学生不懂得思考时,很多事得不到理性的升华,只是敷衍着记又谈何练笔,又怎能生巧呢?
今年学校周围的农户要挖地基建新房,有一天还请来了挖士机,挖土机对于我们这里的学生还是比较新奇的,上课铃响了,同学们仍在远远围观,不愿进教室。我索性让其观望,并提出要以此为内容记日记。本以为经提醒能观察出一二,没想到全是短短几句:“今天上午有辆挖土机开进我们校园外,走到地基处,上了台阶就开始轰隆隆地工作。”我又读了我的日记:靠今天上午学生正在集合,突然听到轰隆隆的机器声,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睁大好奇的眼睛关注着校门口外。声音由远及近,原来是一辆挖土机。老师只好解散学生,但学生们都被这不速之客所吸引,都不愿离去,这挖土机也真是,似乎想在同学们面前显摆一下一样,越是慢吞吞的向前移动着,还大肆的唱着……。同学们听得哈哈大笑,我问为什么好笑,他们有的说这、有的说那,还有的甚至下位表演起来了。我顺势一引:“老师在细心观察下还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拟人!…“对!在写作时我们通常要用到它,使文章充满情趣。其实老师还不善于表达,同学们只要用心一点,一定会写得比我好!”经过这样陪养学生观察并示范引导,不仅能让其学会观察,还可以具体讲解一些写作手法的用法,同时也刺激了学生写作欲望。如“西瓜的柄像小猪的尾巴”,“那些大大小小的八月瓜像是山爷爷给我们准备的午饭盒”等句子便会跃然纸上
三、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健全人格
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魂的活动,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师生之间倡导的是灵魂之间平等的交流。使用日记交流似乎具有得天独厚的功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一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学生良好的或不好的行为都常常出现在我的日记里,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无形中发挥了学生行为的示范作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增强了学生的是非观念。当然,在指出学生不良行为时一定注意方法:要委婉,要诚恳,要以情感人,这样既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记得那是开过班委会后的第二天早上,走进教室,居然地还没清理干净(我们要求学生放学时打扫教室,第二天上课前再清理一次)据了解,由于调动了一下位置,劳动委员便乱了方寸,经提醒,学生行动起来了。一看怎么多了俩人:学习委员和一位学困生。由于多了两人的力量,才能在上课前完成任务,当时没表扬他们但在当天的日记里就记了这事。第二天交流日记时我念到:“……这真不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一旦养成习惯后,它就变成平常的小事,但养成这种习惯本身也是件不平常的事!”经过“小题大做”以后,班上的风气火有好转,就连这位学困生也似乎找到自己的价值,学习上也格外用功。
四、带动学生交流日记,学会赏识练习修改
我们班的日记交流于课前十分钟进行,先由老师读自己的日记,再请学生本着自愿的原则读自己的。刚开始需要动员,后来交流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索性同桌或好朋友间交流,谈淡喜欢的句子,帮助别人修改一二点,也可以提建议,下评语。
当然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成效,老师要直到让学生养成习惯后方可放手。其实,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更是磨练自己,写教育日记其实就像写教育反思、教学案例一样,针对教学实情,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这本身也是适合个人的教研活动,这种一箭双雕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 积蓄素材,让学生言之有物
1、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仪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也能积累作文素材和范文。也是学生作文得到迅速提高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认识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为写作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引导学生多读各种各样有益的读物,如童话故事、名人故事、中外故事,科普读物、中外名著等等,开卷有益嘛,同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要“于切要处下心力”,多读数遍、潜心思考,深入理解,勤作读书笔记,天长日久,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逐步转化为自己笔下的写作材料。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适当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上网等等,帮助他们从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学生材料库存充裕了,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就能写出“文”。
2、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游弋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十分精辟地概括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作文之本。《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作为语文老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从生活中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搜集写作材料并作记录整理,只要长期积累,他们会言而有物,言无不尽了。
二、我与学生同写日记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起就要求学生会写好日记,但农村孩子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认识能力差,课外阅读量少,语言表达能力也差,像写日记这样简单的练习都觉得很难,更谈不上写作。写出的日记要么是:“今天我和某某去放牛,回来就吃饭,吃完饭就做作业”之内的流水账;或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让入不知所云;更有甚者,整篇找不出一句通顺的话来,让你修改时都无从下笔。像这样,缺乏观察、缺乏思考就缺少内容、缺少主见的日记,怎能提高写作?我也常读范文,细评语,但收效甚微。最后索性陪他们记日记,交流感想,几个月下来,效果还真出入意料,学生作文大有长进,老师同时也得到了锻炼。
1、激起学生写作兴趣,乐于日记。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学生感兴趣的就是他们最渴望或最熟悉的事物。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和兴趣就越高。教师通过日记把学生引入生活情景,学生能从教师的日记里看到自己的身影,会觉得很有趣,才明白原来身边的小事写出来其实也很有趣,自然也想记一记。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习写作技巧。
“记日记也是练笔,多写就熟能生巧,对作文大有好处。”这是著名作家冰心告诉同学们的,但怎样练,怎样才能生巧来,这需要老师的引领。当学牛还不善于观察时,许多有趣,值得一记的精彩就被一笑置之,忽略过去;当学生不懂得思考时,很多事得不到理性的升华,只是敷衍着记又谈何练笔,又怎能生巧呢?
今年学校周围的农户要挖地基建新房,有一天还请来了挖士机,挖土机对于我们这里的学生还是比较新奇的,上课铃响了,同学们仍在远远围观,不愿进教室。我索性让其观望,并提出要以此为内容记日记。本以为经提醒能观察出一二,没想到全是短短几句:“今天上午有辆挖土机开进我们校园外,走到地基处,上了台阶就开始轰隆隆地工作。”我又读了我的日记:靠今天上午学生正在集合,突然听到轰隆隆的机器声,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睁大好奇的眼睛关注着校门口外。声音由远及近,原来是一辆挖土机。老师只好解散学生,但学生们都被这不速之客所吸引,都不愿离去,这挖土机也真是,似乎想在同学们面前显摆一下一样,越是慢吞吞的向前移动着,还大肆的唱着……。同学们听得哈哈大笑,我问为什么好笑,他们有的说这、有的说那,还有的甚至下位表演起来了。我顺势一引:“老师在细心观察下还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拟人!…“对!在写作时我们通常要用到它,使文章充满情趣。其实老师还不善于表达,同学们只要用心一点,一定会写得比我好!”经过这样陪养学生观察并示范引导,不仅能让其学会观察,还可以具体讲解一些写作手法的用法,同时也刺激了学生写作欲望。如“西瓜的柄像小猪的尾巴”,“那些大大小小的八月瓜像是山爷爷给我们准备的午饭盒”等句子便会跃然纸上
三、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健全人格
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魂的活动,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师生之间倡导的是灵魂之间平等的交流。使用日记交流似乎具有得天独厚的功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一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学生良好的或不好的行为都常常出现在我的日记里,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无形中发挥了学生行为的示范作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增强了学生的是非观念。当然,在指出学生不良行为时一定注意方法:要委婉,要诚恳,要以情感人,这样既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记得那是开过班委会后的第二天早上,走进教室,居然地还没清理干净(我们要求学生放学时打扫教室,第二天上课前再清理一次)据了解,由于调动了一下位置,劳动委员便乱了方寸,经提醒,学生行动起来了。一看怎么多了俩人:学习委员和一位学困生。由于多了两人的力量,才能在上课前完成任务,当时没表扬他们但在当天的日记里就记了这事。第二天交流日记时我念到:“……这真不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一旦养成习惯后,它就变成平常的小事,但养成这种习惯本身也是件不平常的事!”经过“小题大做”以后,班上的风气火有好转,就连这位学困生也似乎找到自己的价值,学习上也格外用功。
四、带动学生交流日记,学会赏识练习修改
我们班的日记交流于课前十分钟进行,先由老师读自己的日记,再请学生本着自愿的原则读自己的。刚开始需要动员,后来交流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索性同桌或好朋友间交流,谈淡喜欢的句子,帮助别人修改一二点,也可以提建议,下评语。
当然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成效,老师要直到让学生养成习惯后方可放手。其实,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更是磨练自己,写教育日记其实就像写教育反思、教学案例一样,针对教学实情,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这本身也是适合个人的教研活动,这种一箭双雕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