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但这个重要的日子常常被大家遗忘。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是由西班牙首先提出的,并且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传说。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有个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一次,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在深山里,很多人想去搭救都靠近不得,正在万分危急之时,有个名叫乔治的年轻人毅然前往,凭着过人的斗志和高超的武艺,他把公主从恶龙爪下成功救出。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公主回到皇宫后,赠给乔治的礼物竟然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了胆识和力量的象征,也引发了人们对美丽世界的无限遐想。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把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和我国古代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的辞世日。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驱除黑暗的“阿拉丁神灯”,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世界各国对阅读都非常重视,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蔚然成风。据统计,在美国,近年来国民人均阅读图书达50本,在以色列,这个数字高达64本,在英、德、法等国,年人均读书量都是两位数。可是,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古国,现在每人每年平均阅读的图书量还没达到“一个巴掌”,仅4.5本(据《北京青年报》2006年5月11日刊载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而2010年4月23日中国出版网刊载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多,6.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比较多,58.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面对我国和发达国家国民阅读的巨大反差,面对“半数国人不读书”的严峻形势,面对“文化与智慧的载体”——书籍被冷落的难堪局面,我国不少专家学者深感忧虑,他们甚至强烈呼吁:“拯救阅读!”
在本该书香弥漫的校园里,阅读出现的危机也不容忽视。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小学生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初中生的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且阅读3部文学名著;高中生一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且阅读5部以上的文学名著。但在现实中,最该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语文学科,这些美好的设想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由于应试的沉重压力,课本和练习册以外的书籍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联手“狙击”是常有的事。在一些人眼里,看“课外书”甚至成了“犯忌”的事情,不时受到一些老师和家长诸如“看课外书会影响考试成绩”“你要排除干扰,一心一意把作业做好,把考试考好”的“劝勉”。更为严峻的是,考试的指挥棒驱使学生只重视课本和作业,课外阅读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状态,片面的功利化教育追求,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读书是一个人持续发展,不断成长的阶梯,浓郁读书风气的形成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壮大,不断前进,直至骄傲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我们只有率先在学校营造爱知识、爱阅读、爱智慧的良好氛围,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打下牢固的基础。所幸,当下已有不少学校把学生的读书当做大事来抓,当做刻不容缓的事情来做。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就把新华书店开进校园,要求新书品种与市内书店同步更新,使书香清流源源不断。他们还拿出宽敞的教室,设立了数倍于图书展售面积的阅览区,让学生即使不买书,也可以静静地阅读。在每一间教室后面,都专门配置一间班级书房,摆上各种工具书和学生自己从书店挑选出来的近500种图书,定期更换。在由李镇西主持的成都武侯实验中学,读书成了这位名校长对老师们进行思想引领的常规做法,他认为只有老师成为真正的阅读者,书香才会逐渐漫开,飘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天堂是什么样子?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教育工作者切莫把学校变成应试教育的竞技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成长,让浓浓的书香在校园弥漫。
(责编 欧孔群)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驱除黑暗的“阿拉丁神灯”,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世界各国对阅读都非常重视,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蔚然成风。据统计,在美国,近年来国民人均阅读图书达50本,在以色列,这个数字高达64本,在英、德、法等国,年人均读书量都是两位数。可是,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古国,现在每人每年平均阅读的图书量还没达到“一个巴掌”,仅4.5本(据《北京青年报》2006年5月11日刊载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而2010年4月23日中国出版网刊载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多,6.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比较多,58.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面对我国和发达国家国民阅读的巨大反差,面对“半数国人不读书”的严峻形势,面对“文化与智慧的载体”——书籍被冷落的难堪局面,我国不少专家学者深感忧虑,他们甚至强烈呼吁:“拯救阅读!”
在本该书香弥漫的校园里,阅读出现的危机也不容忽视。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小学生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初中生的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且阅读3部文学名著;高中生一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且阅读5部以上的文学名著。但在现实中,最该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语文学科,这些美好的设想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由于应试的沉重压力,课本和练习册以外的书籍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联手“狙击”是常有的事。在一些人眼里,看“课外书”甚至成了“犯忌”的事情,不时受到一些老师和家长诸如“看课外书会影响考试成绩”“你要排除干扰,一心一意把作业做好,把考试考好”的“劝勉”。更为严峻的是,考试的指挥棒驱使学生只重视课本和作业,课外阅读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状态,片面的功利化教育追求,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读书是一个人持续发展,不断成长的阶梯,浓郁读书风气的形成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壮大,不断前进,直至骄傲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我们只有率先在学校营造爱知识、爱阅读、爱智慧的良好氛围,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打下牢固的基础。所幸,当下已有不少学校把学生的读书当做大事来抓,当做刻不容缓的事情来做。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就把新华书店开进校园,要求新书品种与市内书店同步更新,使书香清流源源不断。他们还拿出宽敞的教室,设立了数倍于图书展售面积的阅览区,让学生即使不买书,也可以静静地阅读。在每一间教室后面,都专门配置一间班级书房,摆上各种工具书和学生自己从书店挑选出来的近500种图书,定期更换。在由李镇西主持的成都武侯实验中学,读书成了这位名校长对老师们进行思想引领的常规做法,他认为只有老师成为真正的阅读者,书香才会逐渐漫开,飘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天堂是什么样子?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教育工作者切莫把学校变成应试教育的竞技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成长,让浓浓的书香在校园弥漫。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