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矿品王国的崛起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un87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观念引导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桂林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其特殊的“桂林工学院模式”,则在当今观赏矿物文化领域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这一切,首先得益于“与国际观赏石市场接轨”这一观念的指引。
  
  观念的提出与最早的争论
  
  “观赏石市场与国际接轨”这一倡导,首先由桂林工学院院长袁奎荣教授在1990年前后萌发思路,于1994年11月下旬在柳州“中国第二届赏石展”论坛上正式提出,并与当时的“主流观念”展开了激烈辩论。这一超前的理念,成了指导我国矿物标本打入国际市场并一路交流畅销的指南。今天看来。这是我国观赏石事业走向国际化的高瞻远瞩之举。
  
  学子的开拓与奉献——“走出去引进来”
  
  在“与国际观赏石市场接轨”的思想指导下,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后改名桂林工学院)外事办和部分教师密切配合,开展了频繁的学术交流。学院1979年入学的130多名地质专业学子中,约有10名学业有成的留校生及研究生和个别1980级留校的优才生、研究生,首先与来华旅游者、学术访问者及欧美收藏家、地质学家、标本商接触和交流,或引荐到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的“地质博物馆”参观,开展学术交流和标本交易。学院每年都有相关人员自费或公费到美国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亚利桑那等地的矿物/宝石标本展销会参观学习、交流考察,带去的标本可现金销售、可交换互动,往返的消费也不成问题。带动了桂林多个单位及不少赏石界的个人出境交流,形成了“与国际接轨”之风。
  
  《中国观赏石》与《中外奇石》工具书的助推
  
  《中国观赏石》工具书,由袁奎荣发起并指导集体编写,1993年出版,为我国第一本观赏石的畅销书,早期在瓦窑市场的每一家观赏石或销售矿晶标本的店铺里,都成为从业者的指南。《中外奇石》工具书,由桂林工学院罗献林、刘文龙著,1999年出版,为赏石界第二本畅销书。信息量大,内容详实,特别是有关矿物类观赏石的品类、出产地、交流渠道以及国际展销状况等情况的资料丰富,对我国矿晶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部分从业者推动
  
  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从业者的推动,沿着桂林矿晶市场发展的轨迹。可以发现,每一个阶段的从业者所付出的努力,都是自发形成的矿晶市场走向繁荣的必然因素。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桂林工学院”,2006年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部分毕业生、研究生、教师、职工,是最先“吃螃蟹”的一批人。而且他们搞出了大名堂、大发展,成为矿晶市场开拓的主体。1991年,在“瓦窑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市场兴建之初,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钟国冰、兰田文等首先开设了少数几家矿物标本商铺,货源来自湖南、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市场的商贸核心逐渐形成。相继又有各自的家属、亲戚、挚友以及省内外产地的采矿者、供应商都纷至沓来,就连瓦窑市场的部分水石类商铺也跟风创业,从几家增至十几家乃至几十家,形成了桂林特有的雄厚“矿晶商贸群体”,并逐渐汇集了高端矿晶标本参与国外交流。由于大方向正确且内容新颖,使得国内外客商交易踊跃,大宗进出而频频盈利,市场走向了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而这些貌似平凡的国内外“矿晶交易产业链条”的成功运转背后,始终存在着必不可少的深层次的文化知识、科技领域和外事交流多方面的有力支撑。
  
  桂林工学院标本开发公司的助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就在日常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外事活动中,履行大专院校应重视发展的对外交流,开阔视野,促进了教学开拓创新的职责。着手在学院地质博物馆开设院内标本开发有限公司,以及在院外成立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标本开发有限公司,后成为由学院直接领导的创收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桂林矿物标本商贸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市场的实践者与推动者
  
  作为国际旅游热点城市,最早拥有国际机场的桂林,交通便利、国内外客流量大,购买力强,再加上国外矿晶知识普及,认知程度高,带来的是更高的购买力与成交量。由于这些优良条件,湖南、江苏、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矿商渐渐汇聚而来,全国各地的优良的矿晶品种也随之流向桂林市场。据悉,桂林市场上的外地矿商约占90%,其中湖南人最多。占外地矿商的一半。外地矿商组成的庞大队伍,虽以单纯的经济利益为目的,却有力地推动了市场,他们是桂林市场发展中积极的实践者。
  
  第三部分市场变迁
  
  上世纪90年代的瓦窑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
  这一阶段,是瓦窑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中,观赏石市场大发展的10年。这一市场原来只是工艺品、字画古玩、小百货等的旅游商品市场。500多间大小商铺中,观赏石商铺逐渐由不足10家而逐年增长,到1994年约40家,1996年增至80家,1998年达到顶峰时的120家,此后又逐年下降。在整个发展阶段的10年中,经营矿物标本的商户比例却毫不例外地逐年明显递增,并出现一种桂林特有的“仓储经营模式”。为了节约商铺租金的开支,更适应大批量的存储与展示,也为了相互保密(包括:资源地、供货渠道、客户信息、时髦品种、优势品相、国内外进出口价、进出口渠道、成交额等诸多商业秘密)各自发挥优势,在瓦窑批发城里,表面看到的多是水石类的商铺,只有一部分作为展示、联络的“普通矿晶门面”。真正要看、要买的收藏级的矿晶,在批发城市场外的一个叫做“大村”的仓储式标本展示区。
  
  2001年-2007年的瓦窑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
  
  新世纪以来,由于常规石种的资源量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原来老批发城内的观赏石市场,特别是水石类、山石类商铺逐年在减少,铺面不断被服装等小商品替换,相反地只有“矿晶类”的市场仍然保持稳定发展。“矿晶”品类增加而价格上扬,产品中出现大量新产地的标本,如桂林本地产的磷氯铅矿、硅灰石;四川的海蓝宝石、橙黄色白钨矿、锡石;福建的锰铝榴石、墨晶、长石;湖南的黑钨矿、毒砂、萤石,新疆的电气石、水晶、海蓝宝石、天河石;云南的透明锡石、祖母绿、异极矿、方解石,内蒙的沙漠玫瑰……等等不胜枚举。进口的矿晶、菊石类化石、鱼类化石等也成了返销国内的抢手货。矿晶生意的火热也带动了市场周边的餐饮、住宿、货运、物流等行业,形成了服务一体化的方便畅通的良好经营氛围。
  
  瓦窑德天万货批发城
  
  2006年,瓦窑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扩大改造,市场内商铺分片逐渐撤出配合分区改造重建,更促使赏石市场急剧萎缩并再度转向“大村”库房仓储和居家仓储的后备市场。经过三年多的改造调整与重建,原来的瓦窑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重建为以服装、小百货、日用品为主的专业化大市场;而与收藏品市场有关的石文化市场、工艺品市场、艺术品市场全部迁至对面的南环路以南“德天万货批发城”,并划出了观赏石、观赏矿物的市场区域;分为一楼商铺和二楼商铺,部分矿物标本的商户入住了新市场;并出现了少数几家销售进口矿物标本及化石标本的专营店,但老客户依然习惯性光顾大村的仓储标本库房。这也是一直以来,桂林瓦窑市场表现得过于低调的原因,常言道:“壶满无声响,半壶水咣当”;真正的矿晶实力和交易“隐藏”在仓储库房里。
  2000年后,国家大力扶持地方博物馆的政策,大大促进了矿晶市场的发展。各地筹建博物馆的投资人纷纷来到桂林,因当地的矿晶品种丰富、齐全、经营规模大,常常以整馆卖出,成交额达千万。尤其近两年,随着上海、山东、河南等地的博物馆相继建立,购买力大大增强,仅山东平邑矿晶博物馆一馆就在桂林市场上注入三个亿,矿晶的价值飞速增长。从曾经主动走出国门,吸引国外资金,到如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观赏矿物”集散地,桂林矿晶市场的格局也在繁荣中发生着变化。如何良性发展下去,仍有许多诸如矿晶科学性的普及、政府对市场环境的长期规划与建设投入、媒体的宣传力度等现存问题亟待解决,但愿能在国家、政府、企业集团的支持下,逐步巩固和发展向年青一代进行崇尚自然、热爱科学的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使之获得经济效益与素质教育双丰收。
  作者简介:张家志,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地质系副教授,1980年起,在学院担任基础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教学、生产实习与科研,并兼任学院地质博物馆馆长达15年,参与编著我国赏石界第一本畅销书《中国观赏石》,后期被学院任命为院标本开发公司经理,直到1995年退休。全家投入到观赏石文化活动中,并在瓦窑市场开展免费咨询活动。1999年迁回家乡昆明,后仍经常往返桂林,瓦窑是重点考察目标。由此30年来,亲历桂林瓦窑市场,特别是矿物标本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熟知其演化的来龙,去脉。
其他文献
霞覆仙山 温阳    春曦,映秀,  千峰竞梳妆。  海天磅礴,朝阳起,  霞笼峻奇  薄雾蔼蔼绕山脊,  梦回烟波里。
期刊
赤褐色的山体平缓、经脉裸露、砂岩灼灼,山腰问的浅浅沟壑、密密褶皱如火舌撩天,炽热干爆,单一的红构成独有的风景,显示出自然的壮阔美,山经历重生后,涤去火气、荡去锐气,成就了温润与安和,演变了沧海与桑田。
期刊
一件好的作品除了需要良好的底料还有精湛的雕工。眼前的黄龙玉雌件,明润通透,兼有红褐俏色,将八仙全部雌于上,且神态各异,颇具特色,并没有因为人物的繁多而忽略了细节,一八仙一各持的板、扇、拐、笛、剑、葫芦、拂尘、花篮等八宝应俱全,雌工的精细,使主题更加深入,观者更加明晰八仙现,各显神通,传说人物分圳代表男女老少、富封贫溅,这佯一幅集多种寓意于一身的作品,实在是赏心悦目。
期刊
人形玛瑙,女孩儿造型,轮廓清新、意蕴恬淡、乍看,似乎两块近似玛瑙球的粘接,细赏,原是天工使然,黑白两色形成发鬓和身子,圆圆的脑袋,浓黑的秀发在脖颈处挽成一个上翘的发髻, 刘海儿整齐的排在额前,鼻翼清晰,小嘴徽抿,连衣领上的纹理也一目了。然,丰满的身子,婷婷而立  整体形姿端庄,似有所思的女子,正汇味着美好的青春时光;
期刊
看势如山,顶部轮廓和缓成高矮两峰,左起陡立,右呈王绵延之态雄浑稳幽,令观者有安定踏实而又旷达之感看彤似佛,撑肘侧卧,面部泡满富态颈问粒粒,如佛珠缠绕,似有手捻的柔润光泽玛瑙珠玑密集之处正好在卧佛怀中,暗含满腹经纶之寓,看,它是屏障、是依靠;看佛,它是心灵的寄托。
期刊
春节刚过,青海市场传来消息,石商史进自2010年7月到浙江杭州开石馆,不到半年的时间已卖了百万。近年来,各地实力石商尤其是产地石商转移战场,开始选择一、二线城市开馆的例子屡见不鲜,柳州石商到北京开馆、湖北石商到深圳开馆……但在青海这似乎还是首例。本刊编辑电话采访了人在杭州的史进先生,从而了解到其在杭州卖石的经验以及两地市场的特点与区别。  《中华奇石》:为什么在自己生意稳定的时候,想到去千里之外的
期刊
水润润的一块黄龙玉,乳白、鹅黄、明黄、橘红、暗褐几种色彩巧妙的搭配、调和,彩绘出一幅高山天池的秀美风光,近乎长方体的石形稳如山基,平躺着托起一汪清池,池水澈如明镜,波光粼粼,斜阳似乎给天池镶上了深浅不一的金边,水草迎风而舞,点缀镜面,右下角的懦红更是熠熠似引引流,澄澈、激活了池水,如此优美的景色尽显于方寸之石实是美哉:天池之境,引人垂涎,不用跋涉,无需远行,只,需静心抚石,感受造物神奇
期刊
董坐与螺溪石    董坐从小就对自己的名字很不满意。不好称呼又感到没有特别的意义,曾经想到要改名字,然而岁月却在“憨头刻石头”的日子里过去了,耿耿于怀于改名的心愿却并没有实现,不过工作却慢慢与名字连接在了一起,或许是姓名影响人的命运,出生下来亲人给孩子的名字,就好像是安排好他所走的路途。因此,我为董坐改写一则《董坐刻砚铭记》曰:“家父说艺我倾听,传承砚雕是我幸。搜寻沃野螺溪石,雕刀錾子留我名。定心
期刊
黄龙玉是玉中的高调者,趔异于玉王国中其它冰冷清绝、孤芳姿态的秀者、隐者,其彰显的是辉煌美学,熠熠之色,煌煌之气象,灿烂之气质,无不诠释张扬之志念、它是阳春的使者,普化于人的是融融;它是众群中.青春的化身,攒动给生以活力和动力,玉喷更兼富贵火气,难怪 逐者云聚雾随。本件刀斧未加,不逐功睢件,内里小象模样的形象扬鼻谒天,活泼可爱,更具不伤天然之韵趣。
期刊
近日百广京石友向本刊爆料·黄埔卷百北非的石头出现。在他的帮助下,记者联系到了运批货的货主李先生。  《中华奇石》:李先生,您好。听说您手里有批新进的国外石头,能介绍下情况吗?  李先生:是北非的木化石。我一个朋友在北非搞石油,无意中发现的,我就让他发了五六吨过来。  《中华奇石》:北非哪个国家的?北非木化石有什么特点?  李先生:我也说不上来是哪个国家,外国国名挺拗口的,记不太清了。北非木化石质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