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草珊瑚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在几千年前就在各种本草学著作中有记载。笔者对草珊瑚的名称、原植物、产地、性味功效进行了考证,为统一用药规范,以及开发和利用草珊瑚的药用资源提供依据。结果显示,草珊瑚与本草学著作中记载的九节茶为同一植物,是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Thunb.)Nakai的干燥全草。草珊瑚资源都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福建省是主要道地产区之一,主要有清热凉血,跌打损伤的传统药用疗效。
关键词:草珊瑚;名称;原植物;产地;性味功效;本草考证
中图分类号 R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2-0042-3
Abstract:Sarcandra glabra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which was recorded in various herbal works thousands of years ago.The author has researched the name,original plant,place of production,nature and flavour,and the traditional medicinal effect of Sarcandra glabra,provide a guide for uniform drug use 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Sarcandra glabr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rcandra glabrais is the same plant called Jiu jie cha recorded in the herbal works. And it's dry whole herb of the Sarcandra glabra (Thunb.) Nakai is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arcandra glabra resources are mainly produc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gion of theChang Jiang River,and Fujian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gion which produce this genuine regional drug.It was recorded possessing the effect of eliminating pathogenic heat from the blood,reducing injuries fromfalls and knock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Sarcandra glabra;name;Original plant;Place of production;Nature and flavour,and the traditional medicinal effect;Herbal research
草珊瑚在中藥中用药范围甚广,据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里面记载其味辛、苦,性平,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等功效[1]。由于其别名在历代地方本草学著作中的记载比较混乱,为了保证用药的准确性,挖掘民族药用资源,笔者对草珊瑚的名称、原植物、产地、性味功效进行了考证,旨在用药规范的统一,为开发和利用草珊瑚的药用资源提供依据。
1 名称考证
笔者翻阅古代本草学著作,发现该植物最早以“接骨草”之名始见于唐《本草拾遗》[2],笔者对草珊瑚的别名进行了查证,发现草珊瑚又名九节茶、九节风、观音茶、接骨木、肿节风等。明《汝南圃史》[3]中首次出现“九节茶”一名,陈超志等[4]考证过草珊瑚以九节茶之名当作药用记载首见于清《生草药性备要》[5],“九节风”记载在《分类草药性·上卷·风类》[6]中。翻阅《生草药性备要》,书中写到的“观音茶”形状可简要归纳为叶和梗似鸡爪兰,果实熟透后呈红色,味苦,煲水喝可退热,上面描述的观音茶形状和功效与药典中收录的草珊瑚基本一致,可证观音茶即为现代中药材草珊瑚。古代本草著作中尚未出现草珊瑚一名,“草珊瑚”一词出现于现代著作《云南植物志》中[7]。
由于草珊瑚在古代产地的变迁,有众多的别名或者地方名,导致地方本草著作记载的名称和现如今药用植物所用名称“草珊瑚”有出入。例如《福建药物志》[8]通过各地区的草珊瑚的不同地方名来记载草珊瑚的分布区域:七叶根(福州、闽侯、古田、莆田、平潭、南平),水椿皮(厦门),珍珠花(邵武),七爪阳姜(三明),屎缸杖(福鼎),掌落根(上杭),散血椒(光泽),并附陆英(接骨草)之图1。清《植物名实图考》[9]所写:“接骨木,绿茎圆节...以有接骨之效,故名”,所附之图2a与如今草珊瑚形状相一致。但是书中记载有另一接骨木描述为“接骨木,花叶...斫扦之便生云”,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接骨木的花和叶像蒴藋(注:一类忍冬科植物Caprifoliaceae,原形态灌木状草本),高一到两丈左右(注:古代一丈等于3.33m),木体是空心比较轻,把它砍下来扦插就可以存活,所描述形状与现在草珊瑚不一致,所附之图2b亦与草珊瑚形状大相径庭。在《证类本草》[10]中提到接骨木的形态类似“陆英”,并附之图3。李顺宝在清《药性通考》[11]中注释接骨木为一种多年生灌木状忍冬科草本植物。所以刚才提到的这几种接骨木与现如今药用植物草珊瑚有区别。陈超志等[4]考证过宋《开宝本草》,书中也提到接骨木,记载的性味功效与现在药用草珊瑚功效基本一致,但是从植物形态上来看不是同一物种。笔者参照《本草纲目图考》[12]发现有几个不同版本:金陵本未采用《证类》之图而重新绘制,其植株形态与《纲目》所引文献无任何联系;江西本据金陵本翻绘;钱本重绘,构图与江西本不同,但叶状类似;张本据钱本翻绘,并附之图4。上述大部分本草学著作记载的“接骨木”与现在药用草珊瑚并非一物,可见本草典籍对于接骨木的认识也有偏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开始草珊瑚以肿节风命名。 2 原植物考证
关于草珊瑚原植物,在《汝南圃史》[3]中对草珊瑚有过描述,大概意思为:叶子像山茶,夏天开白花;清《本草纲目拾遗》[13]中对接骨木形态有过详细的描述:苗如竹节,在草丛中生长,高二到三尺(注:明清时期一尺等于现在31.1cm),叶大,呈绿色,花为白色。对于九节茶的形态描述,在《生草药性备要》[5]和《植物名实图考》[9]均有记载,大意为:茎为绿色有圆节,叶长在节与节之间,大概两寸长,纹路稀少,叶齿是圆的,叶的末端呈尖状。上述本草对草珊瑚源植物的茎、叶、花色、花期以及果实的描述与下面现代书籍对草珊瑚的描述基本一致。如《中国植物志》[14]记载草珊瑚为常绿半灌木,果实为球形,成熟时呈红色。《中华本草》苗药卷[15]记载的原植物草珊瑚的形态与《中国植物志》里记载相似。
3 产地考证
历代本草著作对草珊瑚产地考证比较少,清《本草纲目拾遗》[13]记载:“苗如竹节,产自广西”,书中另一副本《肇庆志》记载有:“接骨草出封川阳江”,说明清代时期草珊瑚在分布广西和广东境内,在园林中生长较为常见。现代文献如《中华本草》苗药卷[15]记载草珊瑚资源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岭南本草》[16]中详细记载了海拔高低对野生草珊瑚产地环境和分布的影响,《福建药物志》[8]中记载接骨草主要分布于福建的漳州、莆田、平潭等地。有文献表明目前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是最适合草珊瑚的生长的地方,也是野生草珊瑚分布较为丰富的一个中心产区[4]。
4 性味功效考证
草珊瑚在民间常用于煎之退热。清《生草药性备要》[5]有记载草珊瑚煲水喝能退热。清《岭南采药录》[17]也相应的记载了九节茶能退烧退热。这两类本草都记载了草珊瑚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
除此之外,在历代本草中也有记载草珊瑚治疗跌打损伤的功效,如清《分类草药性》[5],还有清《本草纲目拾遗》[13]收录的两本地方书籍记载:“《群芳谱》:枝叶捣汁,可治跌打损伤。《肇庆志》:跌伤骨节,捣烂敷之,可以接骨”,其治疗跌打损伤功效和现在的药用草珊瑚一致。现代本草书籍对草珊瑚性味功效也有记载。如《陆川本草》[17]记载九节茶可接骨。《四川中药志》记载草珊瑚“用于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骨折”[18]。证实了草珊瑚有治疗跌打损伤的作用。《国家药典中药彩色图鉴》[19]对草珊瑚性味作了归纳:“性味苦、辛,平。归心、肝经”。
5 讨论
通过对中药草珊瑚名称、原植物、产地和性味功效进行考证,基本可以认定《汝南圃史》[3]中所记载的九节茶、现代各本草著作中所记载的草珊瑚植物确为现今所用中药草珊瑚,为金粟兰科植物。在《植物名实图考》[9]中记载有两种接骨木,有一种与现在草珊瑚一致,另外一种则不一样,清《药性通考》[11]记载的接骨木为忍冬科植物,与现在草珊瑚科属不同,所以为了避免与现在草珊瑚混淆,不宜继续释名“接骨木”。
草珊瑚原植物形态主要参考《植物名实图考》[9]和《中华本草》苗药卷[15]里的记载,该植物主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分布广泛,本草古籍上以岭南地区记载为最多,现如今成为福建省的道地药材。
草珊瑚从古至今都有清热凉血,跌打损伤的疗效,并无太大变化。近年来草珊瑚还在消炎抗菌、抗肿瘤等方面有所应用。统一用药名称,摈弃其它容易混淆的别名,有助于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草珊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23-224.
[2]唐·陈藏器.本草拾遗[M].安徽:皖南医学院科研处,1983.
[3]明·周文华.汝南圃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5.
[4]陈超志,李书渊.九节茶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2015,38(12):2628-2631.
[5]清·何谏.生草药性备要[M].广东:广东科技书版社,2009.
[6]清·佚名.分类草药性·上卷.民国二十八年新刻.
[7]吴征镒.云南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8]福建药物志[M].第二卷.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83-284.
[9]清·吳其浚.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10]宋·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71.
[11]清·太医院.药性通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16.
[12]本草纲目图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420.
[13]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3.
[14]程用谦.中国植物志[M].第20(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79.
[15]中华本草·苗药卷[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29-30.
[16]清·萧步丹.岭南采药录[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62.
[17]陆川本草[M].南宁:陆川县中医药研究所,1959.
[18]四川中药志[M].第二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42-143.
[19]国家药典中药彩色图鉴[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5:144.
(责编:杨 林)
关键词:草珊瑚;名称;原植物;产地;性味功效;本草考证
中图分类号 R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2-0042-3
Abstract:Sarcandra glabra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which was recorded in various herbal works thousands of years ago.The author has researched the name,original plant,place of production,nature and flavour,and the traditional medicinal effect of Sarcandra glabra,provide a guide for uniform drug use 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Sarcandra glabr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rcandra glabrais is the same plant called Jiu jie cha recorded in the herbal works. And it's dry whole herb of the Sarcandra glabra (Thunb.) Nakai is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arcandra glabra resources are mainly produc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gion of theChang Jiang River,and Fujian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gion which produce this genuine regional drug.It was recorded possessing the effect of eliminating pathogenic heat from the blood,reducing injuries fromfalls and knock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Sarcandra glabra;name;Original plant;Place of production;Nature and flavour,and the traditional medicinal effect;Herbal research
草珊瑚在中藥中用药范围甚广,据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里面记载其味辛、苦,性平,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等功效[1]。由于其别名在历代地方本草学著作中的记载比较混乱,为了保证用药的准确性,挖掘民族药用资源,笔者对草珊瑚的名称、原植物、产地、性味功效进行了考证,旨在用药规范的统一,为开发和利用草珊瑚的药用资源提供依据。
1 名称考证
笔者翻阅古代本草学著作,发现该植物最早以“接骨草”之名始见于唐《本草拾遗》[2],笔者对草珊瑚的别名进行了查证,发现草珊瑚又名九节茶、九节风、观音茶、接骨木、肿节风等。明《汝南圃史》[3]中首次出现“九节茶”一名,陈超志等[4]考证过草珊瑚以九节茶之名当作药用记载首见于清《生草药性备要》[5],“九节风”记载在《分类草药性·上卷·风类》[6]中。翻阅《生草药性备要》,书中写到的“观音茶”形状可简要归纳为叶和梗似鸡爪兰,果实熟透后呈红色,味苦,煲水喝可退热,上面描述的观音茶形状和功效与药典中收录的草珊瑚基本一致,可证观音茶即为现代中药材草珊瑚。古代本草著作中尚未出现草珊瑚一名,“草珊瑚”一词出现于现代著作《云南植物志》中[7]。
由于草珊瑚在古代产地的变迁,有众多的别名或者地方名,导致地方本草著作记载的名称和现如今药用植物所用名称“草珊瑚”有出入。例如《福建药物志》[8]通过各地区的草珊瑚的不同地方名来记载草珊瑚的分布区域:七叶根(福州、闽侯、古田、莆田、平潭、南平),水椿皮(厦门),珍珠花(邵武),七爪阳姜(三明),屎缸杖(福鼎),掌落根(上杭),散血椒(光泽),并附陆英(接骨草)之图1。清《植物名实图考》[9]所写:“接骨木,绿茎圆节...以有接骨之效,故名”,所附之图2a与如今草珊瑚形状相一致。但是书中记载有另一接骨木描述为“接骨木,花叶...斫扦之便生云”,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接骨木的花和叶像蒴藋(注:一类忍冬科植物Caprifoliaceae,原形态灌木状草本),高一到两丈左右(注:古代一丈等于3.33m),木体是空心比较轻,把它砍下来扦插就可以存活,所描述形状与现在草珊瑚不一致,所附之图2b亦与草珊瑚形状大相径庭。在《证类本草》[10]中提到接骨木的形态类似“陆英”,并附之图3。李顺宝在清《药性通考》[11]中注释接骨木为一种多年生灌木状忍冬科草本植物。所以刚才提到的这几种接骨木与现如今药用植物草珊瑚有区别。陈超志等[4]考证过宋《开宝本草》,书中也提到接骨木,记载的性味功效与现在药用草珊瑚功效基本一致,但是从植物形态上来看不是同一物种。笔者参照《本草纲目图考》[12]发现有几个不同版本:金陵本未采用《证类》之图而重新绘制,其植株形态与《纲目》所引文献无任何联系;江西本据金陵本翻绘;钱本重绘,构图与江西本不同,但叶状类似;张本据钱本翻绘,并附之图4。上述大部分本草学著作记载的“接骨木”与现在药用草珊瑚并非一物,可见本草典籍对于接骨木的认识也有偏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开始草珊瑚以肿节风命名。 2 原植物考证
关于草珊瑚原植物,在《汝南圃史》[3]中对草珊瑚有过描述,大概意思为:叶子像山茶,夏天开白花;清《本草纲目拾遗》[13]中对接骨木形态有过详细的描述:苗如竹节,在草丛中生长,高二到三尺(注:明清时期一尺等于现在31.1cm),叶大,呈绿色,花为白色。对于九节茶的形态描述,在《生草药性备要》[5]和《植物名实图考》[9]均有记载,大意为:茎为绿色有圆节,叶长在节与节之间,大概两寸长,纹路稀少,叶齿是圆的,叶的末端呈尖状。上述本草对草珊瑚源植物的茎、叶、花色、花期以及果实的描述与下面现代书籍对草珊瑚的描述基本一致。如《中国植物志》[14]记载草珊瑚为常绿半灌木,果实为球形,成熟时呈红色。《中华本草》苗药卷[15]记载的原植物草珊瑚的形态与《中国植物志》里记载相似。
3 产地考证
历代本草著作对草珊瑚产地考证比较少,清《本草纲目拾遗》[13]记载:“苗如竹节,产自广西”,书中另一副本《肇庆志》记载有:“接骨草出封川阳江”,说明清代时期草珊瑚在分布广西和广东境内,在园林中生长较为常见。现代文献如《中华本草》苗药卷[15]记载草珊瑚资源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岭南本草》[16]中详细记载了海拔高低对野生草珊瑚产地环境和分布的影响,《福建药物志》[8]中记载接骨草主要分布于福建的漳州、莆田、平潭等地。有文献表明目前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是最适合草珊瑚的生长的地方,也是野生草珊瑚分布较为丰富的一个中心产区[4]。
4 性味功效考证
草珊瑚在民间常用于煎之退热。清《生草药性备要》[5]有记载草珊瑚煲水喝能退热。清《岭南采药录》[17]也相应的记载了九节茶能退烧退热。这两类本草都记载了草珊瑚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
除此之外,在历代本草中也有记载草珊瑚治疗跌打损伤的功效,如清《分类草药性》[5],还有清《本草纲目拾遗》[13]收录的两本地方书籍记载:“《群芳谱》:枝叶捣汁,可治跌打损伤。《肇庆志》:跌伤骨节,捣烂敷之,可以接骨”,其治疗跌打损伤功效和现在的药用草珊瑚一致。现代本草书籍对草珊瑚性味功效也有记载。如《陆川本草》[17]记载九节茶可接骨。《四川中药志》记载草珊瑚“用于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骨折”[18]。证实了草珊瑚有治疗跌打损伤的作用。《国家药典中药彩色图鉴》[19]对草珊瑚性味作了归纳:“性味苦、辛,平。归心、肝经”。
5 讨论
通过对中药草珊瑚名称、原植物、产地和性味功效进行考证,基本可以认定《汝南圃史》[3]中所记载的九节茶、现代各本草著作中所记载的草珊瑚植物确为现今所用中药草珊瑚,为金粟兰科植物。在《植物名实图考》[9]中记载有两种接骨木,有一种与现在草珊瑚一致,另外一种则不一样,清《药性通考》[11]记载的接骨木为忍冬科植物,与现在草珊瑚科属不同,所以为了避免与现在草珊瑚混淆,不宜继续释名“接骨木”。
草珊瑚原植物形态主要参考《植物名实图考》[9]和《中华本草》苗药卷[15]里的记载,该植物主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分布广泛,本草古籍上以岭南地区记载为最多,现如今成为福建省的道地药材。
草珊瑚从古至今都有清热凉血,跌打损伤的疗效,并无太大变化。近年来草珊瑚还在消炎抗菌、抗肿瘤等方面有所应用。统一用药名称,摈弃其它容易混淆的别名,有助于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草珊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23-224.
[2]唐·陈藏器.本草拾遗[M].安徽:皖南医学院科研处,1983.
[3]明·周文华.汝南圃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5.
[4]陈超志,李书渊.九节茶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2015,38(12):2628-2631.
[5]清·何谏.生草药性备要[M].广东:广东科技书版社,2009.
[6]清·佚名.分类草药性·上卷.民国二十八年新刻.
[7]吴征镒.云南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8]福建药物志[M].第二卷.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83-284.
[9]清·吳其浚.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10]宋·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71.
[11]清·太医院.药性通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16.
[12]本草纲目图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420.
[13]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3.
[14]程用谦.中国植物志[M].第20(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79.
[15]中华本草·苗药卷[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29-30.
[16]清·萧步丹.岭南采药录[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62.
[17]陆川本草[M].南宁:陆川县中医药研究所,1959.
[18]四川中药志[M].第二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42-143.
[19]国家药典中药彩色图鉴[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5:144.
(责编:杨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