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结合课文内容叙述事物描绘出的具体形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有机地结合插图讲授课文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高师生 小学语文课本插图 应用意义 应用途径
小学语文课本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插图,促进学生通过与插图之间的对话,在知识学习和思维拓展中得到提高,是每个高师生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应用的意义
(一)插图的涵义。
《辞海》对插图的解释是:“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课文中叙述的事物描绘出的具体形象。语言文字的叙述是课文的中心部分,课文中的插图是为课文中心服务的。字少图多、新颖生动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显著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有机地结合插图讲授课文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插图应用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应用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师范生教学实践质量的高低。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应用有不可置疑的重要意义。
(说明:本文所有案例均选自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老师在讲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景物,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力。如学习《庐山云雾》(三上)一文时,当学生看到课文中“……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玉带”,“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成一泻千里的九天云河”的插图时,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了起来,再认真地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腾云驾雾”“流连忘返”就水到渠成了。特别是低年级小朋友,一般都对文字不感兴趣,但往往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好插图,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新知。
2.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借助插图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等综合能力。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有些课文中的句子意思比较深奥,尽管老师翻来覆去地讲,学生还是理解得比较费力。这时,如果教师适时借助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与图画观察、想象相结合,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学习效果就会相当明显。
如《司马光》(一上)一文中,插图中画的是司马光两手举石,使劲砸缸的情景。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司马光拿起一块石头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自由讨论,看哪些词用得准确。低年级学生的表达往往有一些特点,表达简单、错乱无序,怎样在训练学生准确用词的同时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呢?这又可以利用插图,且教给学生观图的方法和顺序。只要持之以恒地借助文中的插图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连续性,就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谓素养?素,有‘向来’之意。故‘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与训练。语文素养的含义,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与训练的意思”。通过观察“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图”我们可以发现,使用插图教学对培养语文素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通过插图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东郭先生和狼》(三下)一课中,引导学生观察三幅插图,并让学生说东郭先生的衣着、外貌、神态,并有效地看“狼”的不同表现,最终体会课本剧的主旨。这样可以从整体上达到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感悟、语文技能四者的结合。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应用的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备受人们的关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语文课程的渗透是全方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应用就是最便捷最有效的课程资源利用。
(一)课堂教学环节中插图的巧妙运用。
1.在导入时用作切入点。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上得如何,与导入密切相关,而运用插图导入课文,往往能收到独到的效果。它既能触景生情,迸发感情,又能因势利导,引人入胜。以《鸟的天堂》(四下)这一课为例,学生对“鸟的天堂”不易理解,可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两幅插图,理解“这里的天堂是指什么”,通过观察了解这里的天堂是指一颗大榕树,再观察第二幅图想一想“为什么是鸟的天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突破重难点时借用。教学讲读课文时,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利用插图,让插图“活”起来,发挥其辐射功能。新教材中的插图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比较自然地借助插图,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能较好地抓住文章的主要东西,帮助揭示课文的重难点及中心思想。如以《天鹅、大虾和梭鱼》(一上)这一课为例,学生对“他们三个为什么拉不动大车”有些不解,这时引导学生看插图,并读文中“天鹅伸着脖子要向云里钻,大虾弓着腰使劲往后靠,梭鱼一心想朝水里跳”这三句话,学生一看就会明白是它们三个拉的方向不一致、没有齐心协力合作的结果,教学的重难点就会随之解决。
3.总结课文时运用。插图不仅仅可以指导学生更具体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思想。如在《倾斜的伞》(三上)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总结:两幅图中的外公和“我”都有什么变化?外公打着倾斜的伞说明了什么?“我”打着倾斜的伞又说明了什么?由此来让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真挚感情,懂得怎样理解“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
(二)课堂教学拓展中,促进学生与插图间的对话。
1.命名——赋予插图鲜活的生命。名字,往往寄托人们美好的情感,传达事物的意蕴。好的名字不仅能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而且能引起人们的遐想。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给文中的插图起个好听而又意蕴深长的名字,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一幅幅插图在学生放飞的想象中变得鲜活起来。如《阳光》(二上),画中有一个快乐的小女孩在院子里玩耍,这幅画很简单,但却有深刻的含义,因为奶奶不能看见阳光,她在收集阳光给奶奶。同学们就可以发挥想象给插图配名,如“温暖的亲情”。
2.配诗——挖掘插图内在的神韵。所谓“神韵”就是一幅画的精神所在。一个画家要想把画画好,就必须发现这种精神,并且使它活泼、自然。同样,对于欣赏者来说,欣赏一幅画也要善于发现这幅画内在的精神,即神韵。给插图配上韵味无穷、饱含哲理的诗句是挖掘图画内在的神韵的一个好方法。学生会调动一切感官,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大脑中储存的一些信息资源,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活动,灵感、顿悟会接踵而至。如果说配诗是架起图画和文本之间的桥梁的话,那么学生已有的知识信息储备则是这座桥梁的建筑材料。如《不用嗓子的歌手》(二上)有四幅插图,分别说了小黄莺为组合唱团找到几位小动物并组成了合唱团。同学们就可以利用课文给图配诗:“黄莺嗓音真动听,蜜蜂振翅嗡嗡嗡,青蛙声囊呱呱呱,蝉膜震动吱吱吱,大家齐唱真动听。”
3.修改和再创造——完善插图美好的创意。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水乳交融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插图也有不足的地方,甚至发现插图也会有错误,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补充画面内容的不足。有的课文插图不够生动、形象,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课文插图又不能很好的将课文内容囊括起来,如《小池》(二下)的课文插图。它只是很单一地画了树、水、荷、蜻蜓,缺乏生动性。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画补起来,加以泉水外涌,树在水中的倩影,等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深入领悟“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美景。
4.补空白发现——插图的深层含义。所谓“空白”,主要是指文本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空白之处往往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教学当中,抓住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从无字处读出字来,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将学生引至“大象稀形”、“大音稀声”的艺术审美境地。教学《乌鸦喝水》(一上),可抓住“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一句中的“到处”,引导学生边展开具体的想象边用彩笔描绘:“乌鸦会到哪些地方找水喝?嘴里还会说些什么?”……既可丰富课文内容,又可开发儿童的想象思维。
三、结语
总之,插图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和意义,才能在新课改背景下巧妙的实际运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插图这一教学资源,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效,是每一位在校高师生都应该认真思考的命题。
参考文献:
[1]宋凤宁.宋歌.插图与阅读理解[J].四川心理科学,1999.
[2]李丽华.语文教科书擂图研究田[J].宁夏教育,2002.
[3]戴宝云.小学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4]刘煌斌.杜玉山新教材插图巧用例谈教[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6]张晨晨.小学语文课本插图变化特点及原因[J].文教随笔,2007.
[7]倪文锦.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高师生 小学语文课本插图 应用意义 应用途径
小学语文课本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插图,促进学生通过与插图之间的对话,在知识学习和思维拓展中得到提高,是每个高师生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应用的意义
(一)插图的涵义。
《辞海》对插图的解释是:“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课文中叙述的事物描绘出的具体形象。语言文字的叙述是课文的中心部分,课文中的插图是为课文中心服务的。字少图多、新颖生动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显著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有机地结合插图讲授课文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插图应用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应用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师范生教学实践质量的高低。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应用有不可置疑的重要意义。
(说明:本文所有案例均选自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老师在讲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景物,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力。如学习《庐山云雾》(三上)一文时,当学生看到课文中“……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玉带”,“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成一泻千里的九天云河”的插图时,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了起来,再认真地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腾云驾雾”“流连忘返”就水到渠成了。特别是低年级小朋友,一般都对文字不感兴趣,但往往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好插图,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新知。
2.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借助插图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等综合能力。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有些课文中的句子意思比较深奥,尽管老师翻来覆去地讲,学生还是理解得比较费力。这时,如果教师适时借助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与图画观察、想象相结合,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学习效果就会相当明显。
如《司马光》(一上)一文中,插图中画的是司马光两手举石,使劲砸缸的情景。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司马光拿起一块石头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自由讨论,看哪些词用得准确。低年级学生的表达往往有一些特点,表达简单、错乱无序,怎样在训练学生准确用词的同时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呢?这又可以利用插图,且教给学生观图的方法和顺序。只要持之以恒地借助文中的插图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连续性,就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谓素养?素,有‘向来’之意。故‘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与训练。语文素养的含义,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与训练的意思”。通过观察“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图”我们可以发现,使用插图教学对培养语文素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通过插图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东郭先生和狼》(三下)一课中,引导学生观察三幅插图,并让学生说东郭先生的衣着、外貌、神态,并有效地看“狼”的不同表现,最终体会课本剧的主旨。这样可以从整体上达到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感悟、语文技能四者的结合。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应用的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备受人们的关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语文课程的渗透是全方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应用就是最便捷最有效的课程资源利用。
(一)课堂教学环节中插图的巧妙运用。
1.在导入时用作切入点。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上得如何,与导入密切相关,而运用插图导入课文,往往能收到独到的效果。它既能触景生情,迸发感情,又能因势利导,引人入胜。以《鸟的天堂》(四下)这一课为例,学生对“鸟的天堂”不易理解,可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两幅插图,理解“这里的天堂是指什么”,通过观察了解这里的天堂是指一颗大榕树,再观察第二幅图想一想“为什么是鸟的天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突破重难点时借用。教学讲读课文时,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利用插图,让插图“活”起来,发挥其辐射功能。新教材中的插图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比较自然地借助插图,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能较好地抓住文章的主要东西,帮助揭示课文的重难点及中心思想。如以《天鹅、大虾和梭鱼》(一上)这一课为例,学生对“他们三个为什么拉不动大车”有些不解,这时引导学生看插图,并读文中“天鹅伸着脖子要向云里钻,大虾弓着腰使劲往后靠,梭鱼一心想朝水里跳”这三句话,学生一看就会明白是它们三个拉的方向不一致、没有齐心协力合作的结果,教学的重难点就会随之解决。
3.总结课文时运用。插图不仅仅可以指导学生更具体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思想。如在《倾斜的伞》(三上)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总结:两幅图中的外公和“我”都有什么变化?外公打着倾斜的伞说明了什么?“我”打着倾斜的伞又说明了什么?由此来让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真挚感情,懂得怎样理解“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
(二)课堂教学拓展中,促进学生与插图间的对话。
1.命名——赋予插图鲜活的生命。名字,往往寄托人们美好的情感,传达事物的意蕴。好的名字不仅能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而且能引起人们的遐想。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给文中的插图起个好听而又意蕴深长的名字,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一幅幅插图在学生放飞的想象中变得鲜活起来。如《阳光》(二上),画中有一个快乐的小女孩在院子里玩耍,这幅画很简单,但却有深刻的含义,因为奶奶不能看见阳光,她在收集阳光给奶奶。同学们就可以发挥想象给插图配名,如“温暖的亲情”。
2.配诗——挖掘插图内在的神韵。所谓“神韵”就是一幅画的精神所在。一个画家要想把画画好,就必须发现这种精神,并且使它活泼、自然。同样,对于欣赏者来说,欣赏一幅画也要善于发现这幅画内在的精神,即神韵。给插图配上韵味无穷、饱含哲理的诗句是挖掘图画内在的神韵的一个好方法。学生会调动一切感官,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大脑中储存的一些信息资源,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活动,灵感、顿悟会接踵而至。如果说配诗是架起图画和文本之间的桥梁的话,那么学生已有的知识信息储备则是这座桥梁的建筑材料。如《不用嗓子的歌手》(二上)有四幅插图,分别说了小黄莺为组合唱团找到几位小动物并组成了合唱团。同学们就可以利用课文给图配诗:“黄莺嗓音真动听,蜜蜂振翅嗡嗡嗡,青蛙声囊呱呱呱,蝉膜震动吱吱吱,大家齐唱真动听。”
3.修改和再创造——完善插图美好的创意。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水乳交融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插图也有不足的地方,甚至发现插图也会有错误,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补充画面内容的不足。有的课文插图不够生动、形象,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课文插图又不能很好的将课文内容囊括起来,如《小池》(二下)的课文插图。它只是很单一地画了树、水、荷、蜻蜓,缺乏生动性。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画补起来,加以泉水外涌,树在水中的倩影,等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深入领悟“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美景。
4.补空白发现——插图的深层含义。所谓“空白”,主要是指文本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空白之处往往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教学当中,抓住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从无字处读出字来,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将学生引至“大象稀形”、“大音稀声”的艺术审美境地。教学《乌鸦喝水》(一上),可抓住“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一句中的“到处”,引导学生边展开具体的想象边用彩笔描绘:“乌鸦会到哪些地方找水喝?嘴里还会说些什么?”……既可丰富课文内容,又可开发儿童的想象思维。
三、结语
总之,插图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和意义,才能在新课改背景下巧妙的实际运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插图这一教学资源,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效,是每一位在校高师生都应该认真思考的命题。
参考文献:
[1]宋凤宁.宋歌.插图与阅读理解[J].四川心理科学,1999.
[2]李丽华.语文教科书擂图研究田[J].宁夏教育,2002.
[3]戴宝云.小学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4]刘煌斌.杜玉山新教材插图巧用例谈教[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6]张晨晨.小学语文课本插图变化特点及原因[J].文教随笔,2007.
[7]倪文锦.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