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近年来各个艺术设计院校不断探索研究的重点课题。设计素描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和相关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设计能力和设计思维。作者通过质感效果写真、结构形态理解与线的运用、创意形态造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研究。
关键词: 平面设计专业 设计素描教学 教学改革
素描课程教学近年来被各个艺术设计院校不断探索研究,设计素描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和相关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设计能力和设计思维。任何一个设计,如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艺设计或动漫设计等都是从这一基础课程出发,可以说一个设计师要将头脑中的素材与形象整理表达出来首先就是依靠素描草图,因此设计素描是从事艺术设计活动的起点。
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于1919年成立后就开始了艺术教育的变革,创建了艺术设计比较完整的基础课程体系,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的主导思想。包豪斯基础课程第一任主持人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Itten)被认为是第一位为系统地创造现代基础课程作出突出贡献的人。[1]他几乎终其一生来实践他自己创建的新的素描教学观念。其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强调对形态、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与体验,包括平面与立体形式的探讨与了解。二是通过绘画分析,找出新视觉的形式构成规律,使学生逐步对自然事物有一种特殊的视觉发现的敏感性。伊顿将抽象的和具象的训练都纳入到素描的范畴,仅就这一点,他已将设计素描的原初含义纳入了具体化和自觉化。
西方国家独立的设计专业自上世纪30年代建立,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体系。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设计院校的素描教学方式长期延续的是苏派体系,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随着现代设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现代设计的需要,设计院校的基础课程也在不断发展。
平面设计专业在艺术设计院校中是一个相对传统的专业,写实技巧一向是比较注重的能力,在平面设计中也是被广泛应用的手段,在各种广告、海报等设计中随处可见,对于具体形象的要求,写实总是成为主流的表现方式。因此这个专业的素描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基本沿用传统的静物全因素素描为主的方法,以老师摆放的瓶罐、水果、花卉等常见静物为描绘对象,学生以表现光影、体积等要求来完成作业。这样的模式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麻木描写对象,就像流水线上按部就班机械工作的工人,从而失去对课程的兴趣与主动性,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意识。对于以培养设计师为目的的艺术设计院校来讲,这必然是个极大的问题。针对这样的课程弊端,在分析借鉴国外设计院校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我院基础教研室正在实施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其中“造型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成为南京工程学院2010—2011年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本文是针对平面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下面以我在教学中探索实践总结的教学课题来探讨一些关于平面专业设计素描的改革。
课题一:质感效果写真
作为平面设计专业的基础素描,其光影训练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我认为仅仅从光影、体积等基本要求上去描绘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应着重强调物体各种质感效果的表现。光影空间里各种物质质感肌理的描绘是设计领域中不容忽视的视觉传达语言,也是在广告、海报设计等专业创作中广泛应用的要素。
要对形体的材料进行写真表达,首先要从形体的各个角度,对其构造、纹理详加研究,以找到最能表达其肌理效果的部位,然后将物象的形体注入更深层次的视觉要素进行表现。[2]这种表现常常通过明暗在物象上分布的现象与规律来完成对形体外部材料质感的写实效果,明暗是物体表面材质写真的关键。我们采用精细特写的方法来表现材料质地的写真,在笔触的运用上要注意,描绘时,不要漫无目的、没有变化地进行。不管画什么材质的物象都用一种笔法,形成一种单调的表现语言,这是不可取的。笔触的运用应根据材料本身的不同肌理及质地所引发的某种感受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运笔,使用强弱、轻重、缓急等技巧。形体上产生的明暗关系,反映在画面上运笔时应随着肌理的表面构造顺序、走向、起伏关系,保持一致,真正做到笔随形走,尽量做到不露笔锋的痕迹,达到笔触与材料质地的高度统一性,最终完成对材质的写真性。
课题设置为两周时间,在选取描绘对象时,我基本上让学生自带,也就是要求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想要描绘的事物,将它带到课堂,在此基础上我再进行组合摆放,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增加了新鲜感。这也是为了与传统意义上的明暗素描课程相区别,强调所描绘对象的质感要素,使学生在寻找对象时以质感为主要出发点来参与其中。由此培养起来的对于质感、肌理、明暗等视觉因素的自觉关注,将大大提高学生感受自然的能力,使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感受美的形式,再用自己的技巧把它表现出来。
以下图1—3为例:
图 1图 2
图 3
静物素描是以日常的塑料制品、易拉罐、藤篮、石头、纸张、树叶、布、树根、麻绳等不同质感的事物为对象。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也能感受到的事物,但是它们的材质是完全不同的,在光影的照射下产生丰富的不同的视觉效果。这几位学生以不同的笔触将每一个物体的质感都描绘表现了出来。图1深色纸张的质感与塑料袋的半透明效果用了不同的笔触方式,黑白灰关系明确,画面视觉效果强烈。图2则是以自然物为对象,树叶、藤篮、石块等,背景处理也很主动,用浅色的树叶衬托来体现自然清新的画面效果。图3也很好地区分了物体间不同的纹理质感,表现充分、主动。
在此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习得光影、体积、透视等艺术概念知识,以及艺术技巧,但重点是激发学生关注在平面艺术设计中必不可缺的诸如质感、肌理、材料等设计元素,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对于认识对象表现对象的艺术空间。
课题二:结构形态理解与线的运用
这一课题是要求学生从对物象表面的描绘转变为对其整体内外部结构的理解。物象结构是物象形式的内在规定,是设计构想的基本依据。平面设计专业也不例外,比如包装设计,就需要设计者对包装形态的内外结构都有一个立体的整体想象,结构素描就是训练以结构分析的眼光观察自然、认识形态,从而为形态的主动创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对结构的观看与分析能力,是透过表象看本质的主动观看。比如:画一个立方形的石膏体,结构素描要求观看者透过这个立方体的表象用多视点的方式去观看,看穿形体结构,甚至解构它。通过对象能够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一些视觉形象。所以在画静物时,往往物体与物体间遮挡的部分也需要通过理性分析推理来将看不到的结构表达清楚,更多的是关注画面的结构和形体内涵,充分反映物象的本质属性与特征。
可以看出结构形态造型是排除光影的因素,用单色线条来表现物象的,因此,线就是造型的语言和表现的基本要素。线条的表现技巧对发挥线的艺术表现力起着直接的作用。[3]当我们用铅笔或炭笔在纸上开始勾勒线条时,这看似简单的线条,随着落笔的力度、用笔的方向、笔锋的角度、行笔快慢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以线造型能够直取物象的结构本质,从而可以肯定、明确、清晰地表现出物象的结构、比例关系。线条同样能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虚实和立体感,并且很好地表现不同质感及量感,如柔软、坚硬、轻飘、厚重、粗糙、细腻等感觉。因此,线是结构观察与分析的重要艺术手段和语言。
关键词: 平面设计专业 设计素描教学 教学改革
素描课程教学近年来被各个艺术设计院校不断探索研究,设计素描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和相关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设计能力和设计思维。任何一个设计,如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艺设计或动漫设计等都是从这一基础课程出发,可以说一个设计师要将头脑中的素材与形象整理表达出来首先就是依靠素描草图,因此设计素描是从事艺术设计活动的起点。
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于1919年成立后就开始了艺术教育的变革,创建了艺术设计比较完整的基础课程体系,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的主导思想。包豪斯基础课程第一任主持人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Itten)被认为是第一位为系统地创造现代基础课程作出突出贡献的人。[1]他几乎终其一生来实践他自己创建的新的素描教学观念。其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强调对形态、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与体验,包括平面与立体形式的探讨与了解。二是通过绘画分析,找出新视觉的形式构成规律,使学生逐步对自然事物有一种特殊的视觉发现的敏感性。伊顿将抽象的和具象的训练都纳入到素描的范畴,仅就这一点,他已将设计素描的原初含义纳入了具体化和自觉化。
西方国家独立的设计专业自上世纪30年代建立,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体系。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设计院校的素描教学方式长期延续的是苏派体系,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随着现代设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现代设计的需要,设计院校的基础课程也在不断发展。
平面设计专业在艺术设计院校中是一个相对传统的专业,写实技巧一向是比较注重的能力,在平面设计中也是被广泛应用的手段,在各种广告、海报等设计中随处可见,对于具体形象的要求,写实总是成为主流的表现方式。因此这个专业的素描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基本沿用传统的静物全因素素描为主的方法,以老师摆放的瓶罐、水果、花卉等常见静物为描绘对象,学生以表现光影、体积等要求来完成作业。这样的模式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麻木描写对象,就像流水线上按部就班机械工作的工人,从而失去对课程的兴趣与主动性,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意识。对于以培养设计师为目的的艺术设计院校来讲,这必然是个极大的问题。针对这样的课程弊端,在分析借鉴国外设计院校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我院基础教研室正在实施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其中“造型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成为南京工程学院2010—2011年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本文是针对平面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下面以我在教学中探索实践总结的教学课题来探讨一些关于平面专业设计素描的改革。
课题一:质感效果写真
作为平面设计专业的基础素描,其光影训练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我认为仅仅从光影、体积等基本要求上去描绘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应着重强调物体各种质感效果的表现。光影空间里各种物质质感肌理的描绘是设计领域中不容忽视的视觉传达语言,也是在广告、海报设计等专业创作中广泛应用的要素。
要对形体的材料进行写真表达,首先要从形体的各个角度,对其构造、纹理详加研究,以找到最能表达其肌理效果的部位,然后将物象的形体注入更深层次的视觉要素进行表现。[2]这种表现常常通过明暗在物象上分布的现象与规律来完成对形体外部材料质感的写实效果,明暗是物体表面材质写真的关键。我们采用精细特写的方法来表现材料质地的写真,在笔触的运用上要注意,描绘时,不要漫无目的、没有变化地进行。不管画什么材质的物象都用一种笔法,形成一种单调的表现语言,这是不可取的。笔触的运用应根据材料本身的不同肌理及质地所引发的某种感受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运笔,使用强弱、轻重、缓急等技巧。形体上产生的明暗关系,反映在画面上运笔时应随着肌理的表面构造顺序、走向、起伏关系,保持一致,真正做到笔随形走,尽量做到不露笔锋的痕迹,达到笔触与材料质地的高度统一性,最终完成对材质的写真性。
课题设置为两周时间,在选取描绘对象时,我基本上让学生自带,也就是要求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想要描绘的事物,将它带到课堂,在此基础上我再进行组合摆放,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增加了新鲜感。这也是为了与传统意义上的明暗素描课程相区别,强调所描绘对象的质感要素,使学生在寻找对象时以质感为主要出发点来参与其中。由此培养起来的对于质感、肌理、明暗等视觉因素的自觉关注,将大大提高学生感受自然的能力,使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感受美的形式,再用自己的技巧把它表现出来。
以下图1—3为例:
图 1图 2
图 3
静物素描是以日常的塑料制品、易拉罐、藤篮、石头、纸张、树叶、布、树根、麻绳等不同质感的事物为对象。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也能感受到的事物,但是它们的材质是完全不同的,在光影的照射下产生丰富的不同的视觉效果。这几位学生以不同的笔触将每一个物体的质感都描绘表现了出来。图1深色纸张的质感与塑料袋的半透明效果用了不同的笔触方式,黑白灰关系明确,画面视觉效果强烈。图2则是以自然物为对象,树叶、藤篮、石块等,背景处理也很主动,用浅色的树叶衬托来体现自然清新的画面效果。图3也很好地区分了物体间不同的纹理质感,表现充分、主动。
在此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习得光影、体积、透视等艺术概念知识,以及艺术技巧,但重点是激发学生关注在平面艺术设计中必不可缺的诸如质感、肌理、材料等设计元素,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对于认识对象表现对象的艺术空间。
课题二:结构形态理解与线的运用
这一课题是要求学生从对物象表面的描绘转变为对其整体内外部结构的理解。物象结构是物象形式的内在规定,是设计构想的基本依据。平面设计专业也不例外,比如包装设计,就需要设计者对包装形态的内外结构都有一个立体的整体想象,结构素描就是训练以结构分析的眼光观察自然、认识形态,从而为形态的主动创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对结构的观看与分析能力,是透过表象看本质的主动观看。比如:画一个立方形的石膏体,结构素描要求观看者透过这个立方体的表象用多视点的方式去观看,看穿形体结构,甚至解构它。通过对象能够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一些视觉形象。所以在画静物时,往往物体与物体间遮挡的部分也需要通过理性分析推理来将看不到的结构表达清楚,更多的是关注画面的结构和形体内涵,充分反映物象的本质属性与特征。
可以看出结构形态造型是排除光影的因素,用单色线条来表现物象的,因此,线就是造型的语言和表现的基本要素。线条的表现技巧对发挥线的艺术表现力起着直接的作用。[3]当我们用铅笔或炭笔在纸上开始勾勒线条时,这看似简单的线条,随着落笔的力度、用笔的方向、笔锋的角度、行笔快慢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以线造型能够直取物象的结构本质,从而可以肯定、明确、清晰地表现出物象的结构、比例关系。线条同样能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虚实和立体感,并且很好地表现不同质感及量感,如柔软、坚硬、轻飘、厚重、粗糙、细腻等感觉。因此,线是结构观察与分析的重要艺术手段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