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孩》中的言语行为转喻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ao707382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文从Thornburg和Panther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出发,以王尔德的童话《星孩》为语料,分析了言语行为交际双方可利用言语行为脚本的某一成分段来借代整个脚本,证明转喻思维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同时也论证了交际者如果不慎使用了离脚本核心段较远的成分,使得听话人转喻思维推理错误,就会造成交际失败。
  关键词:转喻;行为脚本;言语行为转喻;误解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言语行为转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转喻已从传统的修辞手段转变为一种认知和推理过程。它是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基本模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并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了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为方式。Panther & Thornburg于1997年提出了转喻研究的新角度,即把转喻和言语行为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言语行为转喻理论。这一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结合。他们认为言语行为是一个行为脚本(action scenario),而一个行为由三部分组成:(1)前段:指行为的准备阶段,它是行为的条件和动机;(2)核心及结果段:这是行为的区别性特征,它可以表明行为的特点及成功完成一项行为的即时结果;(3)后段:指行为所带来的预期或非预期的后果。行为脚本的段内存在着互为借代的关系,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可激活言语行为脚本中的一个成分。根据以上原则,以承诺类言语行为为例:“I promise you a wonderful birthday party.”整个脚本的前段是:S有能力实现自己所说的话,即S有能力为H准备一个不俗的生日聚会;脚本核心段:S言及一个自己将会做A,而且使H相信自己是真心实意的,即S将会为H真心实意地去准备这个生日聚会;脚本结果段:S使自己承担做A的义务,即S既然承诺了,就会承担这个义务给H一个精彩的生日聚会;脚本的后段:将来一定会发生符合H意愿的事,也就是说,最终一定会有一个让H心满意足的生日聚会。在交际中,说话人根据交际需要,利用部分代整体的转喻关系,可使用脚本内的某一成分段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实施此成分所负载的脚本程序。而听话人以转喻思维去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双方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
  二 《星孩》中的言语行为转喻分析
  《星孩》是王尔德童话集《石榴屋》中的一篇。内容主要讲述了一个从小傲慢无理、自视非凡的星孩,因不认亲生母亲而遭到惩罚,然后幡然醒悟,开始历尽磨难寻找母亲并最终团聚。文章语言纯美,情节曲折,耐人寻味。下面将就这篇童话中人物的言语行为转喻进行分析。
  1 言语行为脚本前段替代整个行为脚本
  言语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以言行事的行动,它与日常生活中的非言语行动有相似之处,日常行动往往是通过身体的动作进行,而言语行为则是通过言语来实现的行动。行动的完成需要有适当的条件和过程,这一点也适应于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遵循着转喻认知规律,人们可以用一个言语行为借代另一个言语行为。Thornburg & Panther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言语行为的脚本,为转喻的认知功能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例1: He said to the Linnet,“Thou canst fly over the tops of the tall trees,and canst see the whole world.Tell me,canst thou see my mother?”
  在例(1)中,星孩用动词“canst”来指明朱雀具备“fly over the tops of the tall trees,and canst see the whole world”的能力,期望朱雀能够告诉他妈妈的行踪,使朱雀承担寻找妈妈行踪的义务,最终能够飞到高树上寻找妈妈的踪迹。这句话用言语行为脚本表示为:(1)前段:朱雀具备飞到高树眺望整个世界的能力;(2)核心及结果段:星孩使朱雀承担飞到高树上眺望整个世界的义务;(3)后段:朱雀最终会飞到高树上眺望整个世界。接下来,星孩问道:“…canst thou see my mother?”这句话不是对朱雀能力的询问和质疑,而是用来实施请求言语行为,使得朱雀来实施告知星孩妈妈踪迹的行为。这句话的言语行为脚本具体化为:(1)前段:星孩有想要朱雀告诉他妈妈踪迹的心理态度,这是实施该语言行为的动机;同时,星孩认为朱雀具备完成该请求的能力;(2):星孩对朱雀施加此言语行为,朱雀被置于执行该行为的义务之下,因而不得不做此事。使朱雀承担告知妈妈踪迹的义务;(3):朱雀最终会实施告知星孩妈妈踪迹的这一行为。这句话不是对朱雀能力的询问和质疑,即听话人有行为的潜在性。在我们的经验中,听话人将实施某事,而这一行为是请求言语行为脚本的一部分。以上星孩的两句话都是运用了言语行为脚本的前段转喻了整个的言语行为。
  2 言语行为脚本核心段及结果段替代整个行为脚本
  在日常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人们经常用行为脚本中的某个部分去替代整个行为,这种认知规律已为大众所接受并习以为常。言语行为脚本中段内成分的借代能力不尽相同,具体而言,它们是随成分与中心的距离不同而各异。言语行为脚本的核心段及结果段相较于其他两个成分转喻能力更强。
  例2: But he said to them,“…Therefore,let me go,for I must wander again over the world,and may not tarry here,…”
  星孩走到皇宫门前时,因愧疚还没有找到妈妈,拒绝接受权杖和王冠。他对神父和众大臣说:“let me go”。按照常理,此时的星孩认为自己相貌丑陋,地位低下,为了使听话者能够应允自己离开的要求,应避免使用礼貌程度低的体现脚本核心的直接言语行为“let me go.”Panther&Thornburg(1998)认为,言语行为脚本的成分离核心部分越远,它转喻性地激活脚本的能力就越弱。也就是说,言语行为脚本的成分离核心部分越远,该成分与整个脚本的替代或转喻关系就越不可能。此处是为了体现其寻母心切,于是运用了行为脚本的核心段来替代整个脚本。这个脚本的前段是星孩希望大臣们能放他走,中段是星孩使得众大臣放他走;后段是众大臣最终让星孩离开。紧接着,星孩说出想离开的原因:“for I must wander again over the world(我必须再次到处去寻找我的妈妈)”。这里,星孩用情态动词“must”使自己置身于继续寻找妈妈的义务中,同样也使用了脚本的中段来借代整个脚本。说话人用直接言语让听话人承担行为义务,即用脚本的中段(义务)来借代整个脚本,能更直接地表达意愿和动机,达到交流目的。   3 言语行为脚本后段替代整个行为脚本
  言语行为后段是行为所带来的预期或非预期的后果。说话者在说出一个句子后,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例3:“To-day thou shall bring me the piece of white gold,and if thou bringest it not back,I will beat thee with a hundred stripes.Get thee away quickly,and at sunset I will be waiting for thee at the door of the garden.See that thou bringest the white gold,or it shall go ill with thee…”
  此段共出现了四个表示说话人意愿和将来行为的句子,以助动词“shall”和“will”为标志。魔术师命令星孩去城门外的树林里寻找一块白金——“thou shall bring me the piece of white gold”,这是星孩还未发生的行为,只是魔术师施加在星孩身上的意愿,利用行为脚本的后段代整个脚本。这个脚本的前段是:魔术师希望星孩能带回白金;中段:魔术师使得星孩承担带回白金的义务;后段是星孩最终能够带回那块白金。但脚本的后段并不一定是言语行为的逻辑结果。因为担心星孩做不到,魔术师威胁道:“I will beat thee with a hundred stripes”。(我就在你身上打出一百道印子)。这也是利用了行为脚本后段来激活整个脚本。在言语行为中,说话人可以用脚本中的一个成分段去激活和转喻性地指代另一个成分段或全部行为段,而不必全面地具体地把细节交代清楚。听话人作为一般有正常思维的人,也可以用转喻的思维通过某个脚本成分段去激活整个脚本,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使双方交际成功。后面的两句同样也是以行为脚本后段来借代整个脚本的。
  三 言语行为转喻和误解
  误解“是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意义和听话人获得的意义有区别或不完全等同的现象”。交际双方在理解话语过程中需用到人类的想象性思维,如范畴化、隐喻、转喻等来推理。转喻是人类思考和行动的基本模式和认知手段。而交际者的转喻思维直接影响交际者为获得意义而进行的推理。在言语行为过程中,由于说话人使用了言语的经济性,所表达的意义和隐含的意义就会有差距,就会产生语言的间接性。这种间接的隐含的话语需要听话人更大努力的去理解。听话人一旦误用了转喻思维,对说话人的言语推理失败,就会导致交际中的误解。
  例4: “I have found something in the forest,and I have brought it to thee to have care of it,”and he stirred not from the threshold.
  “What is it?”she cried.“Show it to me,for the house is bare,and we have need of many things.”And he drew the cloak back,and showed her the sleeping child.
  例(4)中,樵夫一进门说:“I have found something in the forest,and I have brought it to thee to have care of it”。这句话是阐述类言语行为,实际上是樵夫对妻子的请求,希望妻子能承担照顾“something(一些东西)”的义务,即利用脚本的前段来代整个脚本。这里之所以用“something(一些东西)”来指“星孩”,是因为樵夫家很穷,一家人都等着他来糊口,可他又带回“一张嘴”来,担心妻子的反对。用不定代词“something”体现了他的紧张和对妻子的试探。而妻子根据当时语境转喻的思维对丈夫所让照顾的“something(一些东西)”推理为“家用的或者急需用的一些物品”,所以表现很兴奋,赶紧问是什么,对丈夫所获之物很是期待。从她的话语可明显看出她误解了“something”的所指,导致了丈夫言语行为转喻的失败。直到樵夫给她看了是个小孩,她对丈夫表现出极大的失望和抱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言语行为过程中,如果说话人使用了离说话当时的情境和语境较远的脚本,就会导致听话人用当前的语境进行转喻思维,从而导致了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误解。因此,为了使交际成功,交际双方应使用离言语行为脚本较近的成分。
  四 小结
  通过对《星孩》中言语行为的分析我们发现,言语行为和日常生活中的非言语行为一样具有通过言语来做事的能力。言语行为脚本的成分段之间存在着互为借代的关系,脚本内任何一部分都可根据交际的需要用行为脚本的不同成分段表达说话人的意愿和动机,只要交际双方遵循转喻的认知规律,运用转喻思维进行推理,就能够理解脚本某一成分段借代整个言语行为脚本的话语。相对的,如果交际一方使用了离脚本较远的成分,就会使得另一方的转喻思维推理失败造成误解,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 Panther,K-U & L.Thornburg.On the Nature of Conceptual Metonymy[A].In:Panther,K-U & L.Thornburg(eds)Metonym y and Pragmatic Inferencing[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3:1-20.
  [2] Wilde,O.The Collected Works of Oscar Wilde[M].Hertfordshire: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7.
  [3] 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 崔丽娟、陈建生:《概念转喻的本质、认知原则和认知运作机制》,《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5] 李勇忠:《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第4期。
  [6] 李勇忠:《言语行为转喻与话语的深层连贯》,《外语教学》,2004年第3期。
  [7] 李勇忠、方新柱:《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语用功能》,《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8] 魏在江:《语篇转喻综观》,《外语学刊》,2007年第3期。
  作者简介:骆紫燕,女,1982—,河北衡水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工作单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推销员之死》是亚瑟·米勒的巅峰之作,是一部表现世俗人生的代表性剧作。主人公虽然一生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奋斗拼搏,但最终其美国梦还是破灭了。本文剖析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也肯定了他终生为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戏剧;美国梦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该剧作结构简单,仅由两幕和尾声三部组成
期刊
摘要: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描述了主人公狄狄与戈戈为自己的存在苦苦寻求意义的痛苦过程,揭露了存在的荒诞。而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从哲学角度用神话人物西西弗受诸神惩罚的过程说明存在的荒诞。本文试图将两部著作相结合,以加缪的观点解读《等待戈多》,阐释主人公狄狄与戈戈是西西弗式的荒诞英雄。  关键词:加缪;贝克特;西西弗;狄狄与戈戈;存在;荒诞英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西西弗
期刊
摘要:尤金·奥尼尔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纵观奥尼尔的悲剧作品,尽管采用了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但现实主义为其精髓和根本。本文重在阐述现实主义手法在奥尼尔早期、中期以及后期作品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现实主义;尤金·奥尼尔;悲剧艺术;表现形式;精髓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尤金·奥尼尔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的剧作家。在时间跨度长达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期刊
摘要:意象是诗歌的主体。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意象具有具象性、隐喻性、民族性的特点。本文结合现代美国田园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意象分析了诗歌意象的语言特征。  关键词:诗歌意象语言;性质;特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意象是指通过记忆和想象对某事物的心理表征,即用心理图片、形象、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感情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期刊
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简·爱》中的简·爱分别是中西文学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及女性主义三个方面来对比这两位生活于不同时空的女性形象,解密经典人物的魅力,探讨女性主义在中西文学中的差异,了解中西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林黛玉;简·爱;社会背景;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
期刊
摘要:在美国南方作家中,弗兰纳里·奥康纳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写作手法赢得了评论家和中外读者的一致喜爱。《好人难寻》作为奥康纳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被国内外学者从各种研究视角加以研究。鉴于该故事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源自老祖母的一次舌误,因此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过失心理学角度对其分析,以探寻出此过失背后的深沉意义。  关键词:弗兰纳里·奥康纳;过失心理学;舌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
期刊
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末期纨绔作风与唯美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他脱离道德准则的唯美主义作品,长期以来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界引起持久的争论。本文将其作品放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后认为,王尔德和他笔下的纨绔子们并非一味颓废腐化,而是具有悲剧性色彩的时代英雄。本文肯定了唯美主义纨绔子们起到的道德警示作用,同时分析了王尔德式英雄遭遇的尴尬困境。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纨绔子;唯美
期刊
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非洲裔美国黑人想重新找回自己的非洲根源,并且想要摒弃他们在美国的历史传承。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通过短篇小说《日用家当》中三个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两床被子和搅乳棒的象征意义,传达出了美国黑人在界定自己的文化上的身份的时候,既要重视自己的非洲根源,又要接受在美国的历史传承的思想。  关键词:非洲裔美国人;历史传承;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和艾丽丝·沃克都在小说中描写了黑人身上的“疤痕”,她们都善于运用隐喻来体现美国黑人在被种族歧视扭曲了的价值观的影响下,对自己生存价值及意义的探索。本文通过对两位美国黑人女作家小说中“疤痕”的隐喻意义的分析,透视了美国黑奴制度和父权社会对黑人生命的蔑视、美国白人中心主义对黑人身体和心灵的戕害,同时也反映了黑人身体上的“疤痕”正是美国社会的“巨大疤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左传》中“三不朽”之说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成为他们自觉追求人格完善的一种标准。对《左传》中具有这种思想行为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精确把握“三不朽”的时代内涵,深入了解古代圣贤的思想精髓,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左传》;“不朽”之臣;德、功、言;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左传》是春秋这一大变革时代生动的历史纪录,是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