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生活 让读书成为修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me1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不读书的教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现在看来一点不为过。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教师,理应是一个读书爱好者,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老师绝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是讲教材那是死教书,只能用教案教书那叫教死书。
  首先,读书可以丰富见识,广博学识,增长知识。
  一个教师,课堂深深打动学生的秘诀何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知识的博大精深,灵慧丰厚,才使他的课能随意宛转,如行云流水,深入浅出,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地,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然接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他们的课每每上出了一种韵味、一种气氛,听他们讲课,能使人仿佛闻到一股幽香,犹如兰馨,沁人心脾,趣味无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渊博的学识,是做一名好教师的有力保证。不读书怎会有融会贯通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语文教师要有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大将气魄,洒得开,收得住,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一堂课就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散文。我们达不到那样的高度,因此上起课来不可能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怎么办?“书中自有好办法”,读书吧!
  其次,读书能够提升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能力。
  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有比普通教育工作者更为超前的教育观念,他们总能超前地认识到一个时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观念。魏书生老师的“商量,商量,再商量”,丁榕老师的“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等等,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种先进的教育理论促使他们最终走向了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比具体的教育行为更为迫切和重要,实施新课程,最根本的还在于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我们常感叹自己做法老套,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缺乏先进理论的支撑,没有行动的动力;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辨不清行动的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具备前卫的教学理念?“书中自有新理念”。“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要你不停的攀登,就一定能登上教育的最前沿,一览教育的无限风光。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教师要有所提高,也只有站在更高的思维层次、思想境界上看问题,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否则,只能永远停留在经验的、感性的层次上。
  第三,读书可以影响人的气质、修养,摆脱“匠气”。
  读书可以提高人的素养,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的读书问题,这也是他们国民文明程度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2011年有资料表明世界人均读书54本,以色列人为 64 本;俄国人为 55 本;美国每年每人读书70 本的。
  而我国即使把学生的教科书算进去,人均也只有7本。一个人不读书,会受到命运的惩罚;一个民族不读书,会受到历史的惩罚。作为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教师,更应成为读书的带头人,用书“养吾浩然之气”,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师人格的魅力是无形的,不可设想,一个没有人格作背景的人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家,成为名师。
  让读书成为可能,让读书成为习惯。当一名读书教师,感悟人生,捕获理想,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理想。阅读它,走进它,让我们放飞理想,走向辉煌!用阅读滋养心灵,用读书丰厚底蕴,使我们内心开放、鲜活、细腻和温和,从云中漫步到日常教育中的润物无声,从理论延伸到实践,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读书给我们的不只是启迪,更是一种享受。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没有书,不能称其为校园”。让师生多读书、读好书,书香定会绽放在校园,散落在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校园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我们可以想象,师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通过多种途径,补充精神元素,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师生时时,处处充满着阅读的喜悦,一个个故事让我们醍醐灌顶,一则则哲理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学生都把捧读书籍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见证师生读书的热情,我想我们的校园定会书香满园,处处散发书籍的芳香。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是童年向青年转变的关键时期,初中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语文素养。初中生求知欲和表现欲旺盛,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非常丰富,这些都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初中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乃至终身发展产生着影响。笔者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及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良好
期刊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题目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考试时面对文言文,解题时面对文言文难以理解的词句又没有工具书能够帮助。这就需要学生在解答时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下面以《桃花源记》为例进行分析。  一、浏览题目  做文言文阅读题时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常会带有文中的某些重要信息或帮助我们阅读并理解文章,而部分试题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应先阅读题目,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我们确实感觉到了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些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体现新课程本质的变化,而有些却是出乎意料、背离或者说误解新课程理念而产生的变化。所以现代教育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尤其重要。  一、做导演,正确处理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教师的价值引导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精心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情
期刊
“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水平的高低相当大程度上折射出语文水平的高低,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精辟地指出:“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至关
期刊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作为教师,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
期刊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社会、家长、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使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呢?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收获了如下几点:  一、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语言有艺术性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寓教于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
期刊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肩负着传授学生知识,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的重任。面时新的形势班主任工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在新时期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将德育工作深入落实呢?  一、内容要体现出时代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充斥着各种信息,交流日益扩大,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化,中学生所处的环境更为纷繁复杂。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与原教材相比在阅读要求、阅读内容、阅读篇目上,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就使阅读教学成为新的课题,要求教师们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不能按部就班,因循守旧,要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尽快适应新教材的阅读教学。以下就新教材在阅读方面的教学与大家切磋。  一、开启阅读目标,明晰阅读方法  (一)明确阅读目标  一部书或一篇文章,可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理解主旨,可以揣
期刊
作文评语是教师指导学生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字表达的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还包含着对学生后继作文的引导,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但如何写好它,让它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很值得我们探讨。好的作文评语,往往会令学生激动万分,成为老师和学生心与心对话的平台。反之,则会使学生不知所云,甚至望而生厌,失去写作的信心和兴趣。因此,作文评语的探讨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语文教育
期刊
《围城》全书共23万多字,共使用比喻700多个,这些比喻都十分和谐地统一在全书的艺术形象之中。纵观这些比喻,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读罢《围城》,不禁为作者的幽默风趣而喝彩。书中运用的比喻常令人忍俊不禁,充分展现出作者别具一格的风韵,且看:  方鸿渐和鲍小姐在一间门面还像样的西菜馆就餐时,作者精心描绘了里面的食物,“鱼像海军陆战队,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