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当前的中学物理中,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技能训练,单纯应付考试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实验教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深深的感悟到: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利用实验将课程有效推进,产生“1+1>2”的理想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实验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多做演示实验,多安排学生实验,并适当布置一些课外实验、小制作,有效推动物理教学。
一、物理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源于他的手指头。”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学生一旦感知到他从未见到或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时,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和寻求原因的冲动,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所以,在讲课时以实验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浓烈热情,学到的知识更易掌握。
高中阶段大多数实验都易于观察,学生很容易从现象中理解其中的道理,激发出学习物理的动机,有效地推动物理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我借助“碰鼻试验”引入本课,取一只摆锤(或其它重物),用线把它悬挂在天花板上,将摆锤拉起使其偏离平衡位置,且使摆锤与鼻子刚刚接触,然后释放摆锤。虽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有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但当摆锤摆回的时候,学生仍会感到非常紧张,会不自觉的躲避。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学生就会对本节课所讲内容印象,同时产生浓烈的兴趣,投入到后面的教学中。
二、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有效地推进和巩固教学成果
由于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的局限,有些内容很难理解,对于书本上讲的东西,他们会认为很枯燥,也正因为这样导致一些学生放弃物理。既然物理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知识是从实验中得到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有效地推进和巩固教学成果。
例如,《牛顿第三定律》课后“说一说”中的应用,如图1所示,其内容是一个瘦弱的男子与一个大力士“掰腕子”,两手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大吗?若两者一样大,大力士怎么会赢呢?
初看题目学生很兴奋,我在教学中找了两位看似力量很悬殊的同学进行掰腕子,无可厚非瘦弱的一方输了比赛。但当提出两者间作用力大小关系时,课堂出现短暂沉默,就在这个时候我向学生介绍传感器,让他们利用它再比一次力气。图2就是两位学生借助传感器比力气得到的实验结果。
当学生看到结果时,他们无比的兴奋,经过上面的实验大家已经知道了,大力士和小孩子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完全相等。我借助书后题目自行开发实验,而本实验引起学生极大兴趣。通过实验学生快速地加深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较已往只凭老师口授多了几分感性直观的理解,将看不见的实验转化成看得见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除此以外,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小实验,可以把实验过程、现象、结论编成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讨论、计算中,巩固教学成果,真正做到实验服务于课堂教学,起到实验在教材编排中的作用。
三、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取知识,更能通过实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实质也就是科学素质、创新精神的形成过程,同时它也是学生将来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具备的能力。
例如,《电磁感应》这一章中,课本安排了较多的演示实验。在第一节《电磁感应现象》中,我将“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和产生条件。将磁鐵插入螺线管或从螺线管里拔出来,可以看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那么这个变化需要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而这正好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专心、细心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观察能力。那么三个实验现象观察出来,如何将三个实验现象拨开云雾见青天,顺利地归纳出结论,又需要学生大胆的创新和推测。此时,在教师正确、科学地引导下,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最终使学生真正理解“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的结论,此时,达到这节课教学的重要目的。
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就是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事实上我们把小实验、小制作变成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过程中去领悟去体验,收效很大,例如:用废墨水瓶和吸管制成“微小形变演示器”,探究固体形变;将废易拉罐装满水,在易拉罐的侧面下方打一个洞,释放易拉罐模拟“完全失重现象”等,利用身边材料呈现物理现象,更容易引起学生知觉的集中,引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在参与中获得情感体验,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物理,通过实验探究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让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在促进学生进行多样化学习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开启物理课程的一把金钥匙,它不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方思维和能力。究物学理,究物明理,又更加有利于推动和巩固教学成果,将课程大纲落实到实处。
一、物理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源于他的手指头。”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学生一旦感知到他从未见到或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时,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和寻求原因的冲动,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所以,在讲课时以实验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浓烈热情,学到的知识更易掌握。
高中阶段大多数实验都易于观察,学生很容易从现象中理解其中的道理,激发出学习物理的动机,有效地推动物理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我借助“碰鼻试验”引入本课,取一只摆锤(或其它重物),用线把它悬挂在天花板上,将摆锤拉起使其偏离平衡位置,且使摆锤与鼻子刚刚接触,然后释放摆锤。虽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有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但当摆锤摆回的时候,学生仍会感到非常紧张,会不自觉的躲避。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学生就会对本节课所讲内容印象,同时产生浓烈的兴趣,投入到后面的教学中。
二、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有效地推进和巩固教学成果
由于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的局限,有些内容很难理解,对于书本上讲的东西,他们会认为很枯燥,也正因为这样导致一些学生放弃物理。既然物理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知识是从实验中得到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有效地推进和巩固教学成果。
例如,《牛顿第三定律》课后“说一说”中的应用,如图1所示,其内容是一个瘦弱的男子与一个大力士“掰腕子”,两手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大吗?若两者一样大,大力士怎么会赢呢?
初看题目学生很兴奋,我在教学中找了两位看似力量很悬殊的同学进行掰腕子,无可厚非瘦弱的一方输了比赛。但当提出两者间作用力大小关系时,课堂出现短暂沉默,就在这个时候我向学生介绍传感器,让他们利用它再比一次力气。图2就是两位学生借助传感器比力气得到的实验结果。
当学生看到结果时,他们无比的兴奋,经过上面的实验大家已经知道了,大力士和小孩子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完全相等。我借助书后题目自行开发实验,而本实验引起学生极大兴趣。通过实验学生快速地加深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较已往只凭老师口授多了几分感性直观的理解,将看不见的实验转化成看得见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除此以外,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小实验,可以把实验过程、现象、结论编成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讨论、计算中,巩固教学成果,真正做到实验服务于课堂教学,起到实验在教材编排中的作用。
三、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取知识,更能通过实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实质也就是科学素质、创新精神的形成过程,同时它也是学生将来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具备的能力。
例如,《电磁感应》这一章中,课本安排了较多的演示实验。在第一节《电磁感应现象》中,我将“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和产生条件。将磁鐵插入螺线管或从螺线管里拔出来,可以看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那么这个变化需要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而这正好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专心、细心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观察能力。那么三个实验现象观察出来,如何将三个实验现象拨开云雾见青天,顺利地归纳出结论,又需要学生大胆的创新和推测。此时,在教师正确、科学地引导下,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最终使学生真正理解“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的结论,此时,达到这节课教学的重要目的。
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就是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事实上我们把小实验、小制作变成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过程中去领悟去体验,收效很大,例如:用废墨水瓶和吸管制成“微小形变演示器”,探究固体形变;将废易拉罐装满水,在易拉罐的侧面下方打一个洞,释放易拉罐模拟“完全失重现象”等,利用身边材料呈现物理现象,更容易引起学生知觉的集中,引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在参与中获得情感体验,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物理,通过实验探究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让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在促进学生进行多样化学习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开启物理课程的一把金钥匙,它不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方思维和能力。究物学理,究物明理,又更加有利于推动和巩固教学成果,将课程大纲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