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ss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天,一位家长告诉我:“孩子放学边放书包边对我说,学校要代收书费,300元。我没吭声。她以为我没听见,就又说了一遍。我还是没吭声。她说第三遍的时候,我把钱“啪”地一声放在了她正摊开作业本的桌子上。她看了看我,没说一句话。就在这时,我家的老二颠儿颠儿地跑到他姐姐的书桌旁,想和她玩。她立马大声吼道:‘滚开!别来打扰我!’不到三岁的老二“哇”地一声就哭了。我骂大的,老公嚷小的,四个人哭的哭,嚷的嚷,乱作一团。”
  “孩子说要交钱,您怎么不理孩子呢?她惹着您了吗?”
  “没有。那几天我和孩子她爸吵架,两个人已经好几天互相不搭理了,跟孩子没关系。就因为我当时心情不好,所以沒理孩子。结果,大孩子受了委屈,借机拿小孩子撒气,最后就乱成一锅粥。这几天,孩子月考,成绩退步特别大。您说,我是不是更年期到来了?”
  我对这位家长说:“我先给您讲个安徒生童话里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叫《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对穷苦的老夫妇生活在乡下。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老头子牵着那匹漂亮的骏马——他家唯一的财产,去集市上打算换些对他们更有用的东西。他把骏马换成牛,把牛换成鹅,把鹅换成鸡,最后把鸡换成了一袋子烂苹果。
  我小时候读到这个故事,觉得老头子简直愚笨之极,又幼稚可爱地像个孩子。只要不是傻到极点,谁都知道,一袋子烂苹果怎么能和一匹骏马相提并论呢?退一万步讲,即使换羊,换鹅,换鸡,怎么着也应该换一大群羊,一大群鹅,一大群鸡啊。
  好故事百读不厌,总能让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出不同的意蕴来。现在我人到中年,那天在中国教育报主编杨咏梅老师的讲座中听到这个故事(她说,夫妻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有利于孩子成绩的提高。),就又读了几遍。我悟出了和小时候读它时完全不同的哲理。原来老头子并非愚笨,也不是幼稚,而是淡泊物质。所以他的头脑里根本不考虑物品交换是否等价。在他心里,“我的老女人早就希望有一只鹅!”“老太婆最喜欢苹果了”就是行动的十足理由。所谓爱即理由、爱即方向。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老太太同样是个不看重物质,不计得失,只看重家庭和谐的人。正因如此,她总能为丈夫的行为找出高兴的理由:“啊,我们有牛奶喝了”;“啊,我们可以有鹅肉吃喽!”;“啊,鸡会生蛋,蛋可以孵小鸡,那么我们将要有一大群小鸡喽!”从内心来讲,她也根本不在乎一匹骏马换一只鸡鹅是否划算。所以,在大多数人看来应该大加责备或者该挨打的行为,在老太太看来,是“现在我非得给你一个吻不可,谢谢你,老头子,我的好丈夫!”“我就知道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
  按理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所以,乍一听“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这句话,好像逻辑上存在问题。但细品这个故事方知,在某种情境下,“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它不仅是成立的,而且是智慧的。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驭人之术。核心所在是物质给尊重与爱让路。
  因为夫妻二人有共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所以二人能温暖相伴,平静安详地度着简素的岁月。
  生活中,常见许多女性在配偶面前娇嗔无理,不管不顾身边孩子的感受。我一直觉得,家人之间也应遵守文明有礼的公德。如果一位母亲蛮不讲理,女儿一旦盲目模仿,长大后势必会侍宠凌夫,不能温柔贤淑。我还见过许多女性,每天总有不少埋怨丈夫的理由:菜买贵了,鱼买大了,衣服买得不时尚了……如果刚才故事中讲到的老头子将骏马换回一袋子烂苹果的事情搁在她的家里,非逼老头子跳楼不可。一来二去,总是被责怪的丈夫就成了甩手掌柜,只负责带着一张嘴回家。于是,女人开始身兼数职:母亲、妻子、管家、保姆……终日“相夫教子”,迷失了自我,折磨了自我。久而久之,女人累了,抱怨连天,唠叨不断……结果,男人和孩子就都烦了,谁也不领情。女人还愤愤不平:“都是白眼儿狼,没一个懂得心疼人的。”
  如此一来,家庭中最重要的两种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就都没有处理好。也就是说,家庭和谐的主旋律就没唱好。这样,杂音就开始充斥家中每个看见和看不见的角落。纵然天天餐桌上有鱼有肉,存折上数字一串又一串往上蹿,脸上也绽放不出灿烂笑容。
  原因何在?
  人都说,家和万事兴。家庭中最重要的是爱与尊重。故事中贫穷的老太太对老头子的尊重与爱无处不在。老头出门前,她给装备齐整,还不忘亲吻老头子一下。还对他说“老头子,你做的事总不会错的啊!”意思是你尽管放手去干,我万分地信任你。老头子回来后,老太太的表现刚才已说过了,她处处表达着自己的满意。这样的尊重与信任之下,老头子做事自然胸有成竹、不瞻前顾后。同时,又怎能不报以满满的爱心和责任心呢?
  所以,家庭中,物质可简素,精神要富足。您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用家庭冷暴力来对待丈夫和孩子,结果人人都憋着一股子怨气,怨气交互作用,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怎能给孩子提供平静祥和的良好氛围呢?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孩子又怎么可能心静如水地认真钻研、努力学习呢?如何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方法问题,更是意识问题,与更年期没有任何关系啊。
  家长频频点头。
  我又接着说:“如果一个人与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厨房不见客厅见,却能好多天谁也不搭理谁,说明他很执拗;有了不愉快,不主动与家人沟通,也不找亲朋好友进行调解,说明他比较封闭,不开放;遇到问题任其发展,丝毫不考虑夫妻矛盾会影响孩子心情、继而影响孩子成绩,说明他不理智、消极、任气使性、不计后果;不能将无关紧要的事情,大化小,小化了,却整天整天地较劲,说明这个人一点儿也不懂迂回和变通。有了消极情绪,理应设法排解和调控,如果任凭不良情绪泛滥,甚至不惜伤害无辜的孩子,这其实是不能从战略高度着眼于家庭的发展,是缺乏大局意识的表现。您看您的女儿,是不是有些像您的翻版?内心受了委屈,不反驳、不表达、不沟通,只是迁怒于与她不相干但比她弱小的弟弟。这样的心理状态一旦持续,发展成为稳定的性格特质,在将来的家庭生活中,她按这样的模式处事,会不会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都不和谐呢?如果那样的话,您放心吗?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学学这位聪明老太太与人沟通的艺术呢?她知道老头子所做的一切都考虑着她的感受,所以,她一言一行都以家庭和睦为重,物质都得为此让路。她不仅时时细心照顾他人,还真诚地夸赞他人。既不唠叨,也不抱怨,无论言语、表情和动作,都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满意,给别人无限地尊重与爱护。所以,家虽清贫,人却幸福。就像人民日报评论员随笔《多说一句,驱散“无言的冷漠”》(作者李洪兴)一文中所说的一样:“小细节,小动作,无心了是过失,随心了是粗鲁,留心了是教养,用心了就是文明。”人与人之间,教养和文明是和谐的基石啊。虽然故事中没说家人间有矛盾该怎么办,但我想,拒绝冷漠,在尊重的前提下主动沟通,传递文明,肯定是有效途径。您看,这是不是《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给我们的启示呢?”
  家长点头,若有所思,说:“哎,听您这么一讲,咱们还真得感谢异国他乡的安徒生先生呢。”
  我和她都哈哈地大笑起来。
  附记:
  细品每个故事,都会有相当丰富的解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只是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浅见,是抛出的一块粗陋砖坯。从父亲的角度来看,绝不能曲解故事,认为只要“为家好”就可不顾实际而乱为,不思进取而安于困窘。毕竟,物质是基础。子女的成人与成才没有“银子”垫底也是很受制约的。
其他文献
Editor:本刊编辑部  Design:郭梦康  是否还记得《小鬼当家》里面的凯文,当全家忙着欢乐度圣诞的时候,忙中出错的把他遗忘在了家里,结果被刚刚出狱的窃贼瞄上了。凯文利用了自己家里的“游戏机关”,与两个笨贼开始了斗智斗勇的故事。  现实生活中,也许没有刚出狱的笨贼,可是存在着更多的危机,例如汽车社会里,我们的第二个窝——车。上面同样存在着各种大人的“游戏机关”,却正好是孩子的危险隐患,它们
期刊
恐怖传说  谢振午想要见鬼的怪异癖好,其实早在他念小学的时候,就有那么点儿迹象。  当时,他所就读的小学盛传着一个恐怖的传说——  在日落黄昏之际,如果在操场的中间挖个半径十公分、深三十公分的坑洞,然后在洞口上放置一块透明的玻璃片。窥看之前,要先在玻璃片上放上一撮自己的头发,焚烧后,将玻璃片擦拭干净,再从玻璃片上往洞内窥看,心里默念着往生亲人的名字,就能看见往生亲人的鬼魂。  一开始,谢振午对这档
期刊
璐璐是班里的一名女生,因为性格文静、乖巧,虽然是个“留守儿童”,但是学业成绩一直都是班里排在前列,所以深得老师们的喜爱和诸多关照。  上学期,在月末上交周记作文例行检查时,当我读到了璐璐写下的真情流露的作文,惊叹于璐璐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心灵呼唤,顿时哽咽起来,不觉泪眼朦胧。  周记作文的内容这样写道——  “爸爸、妈妈,你们远在厦门打工一切可好?你们可知,当天爷爷的旧病又复发了……此时,爷爷的呻吟
期刊
最近我们当地媒体大肆宣传集中整治传销的成果,据说警方出动了400余名警力,捣毁了5大传销窝点,抓捕四名传销头目,解救了几十个深陷传销的无辜群众(可能记忆与事实有差距)。  说起传销,人人厌恶,如果我们周围有人陷入传销之中,我们都会为之担心,并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  但是,似乎并没有人发现我们正把传销的模式运用在我们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有人说:这不可能,我哪里会用传销的手段来教育我的孩子呢?
期刊
班级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这不,事情又来了。  劳动委员告诉我:“老师,张超今天来迟了,又没扫地,其他人意见很大。”过了几天,卫生小组长又来喊冤了:“老师,李文和王五为倒垃圾的事情互相扯皮。”再过几天,张超也来“告状”了:“老师,今天我来得最早,但是李文、王五和赵斌都来晚了,结果扫地没有按时完成,劳动委员罚我们全组,我不服,这不能怨我呀!”  将以上情况对应起来,我们曾经是这么处理的:A.让张超罚扫
期刊
评价,是最大化地成全教师的成长,而非打着民主的幌子成为其前行路上的羁绊。  ——题记  “姐姐,你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评价只是一种手段,旨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让他们最大化地成为自己。”  “对老师评价的目的是否也应如此?”  “这个,道理是相通的。”  “哎!”电话那头传来长长的叹息声。  表妹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家伙,什么烦心事儿向来不放在心上,对她而言,从教十多年“职业倦
期刊
20岁时,“强”说愁?  朋友,你的徘徊低吟,似鸟鸣  幽幽,拂起我的心灵的悸动  朋友,你的缥缈容颜,着了轻纱?  看也朦胧,想也朦胧  愿我的来访不打断你的思弦,朋友  我不告诉别人,我的心痛  恕我小别片刻,──朋友,祝你做個美梦  我作你梦中的一点风景  人到40,“思”故乡?  万水千山,阻隔脚步,  空暇日,怅然北望;  离乡廿载,时生乡愁,  夜梦中,犹记儿时。  四十有余,何以解愁
期刊
2007年3月9日,笔者有幸与刘克明先生在北京参加一个课题研讨会,会议结束时已近黄昏,先生不顾辛劳,匆匆吃过饭,就带着设备赶着去拍黄昏时分的故宫角楼,当时还不知他的照片会在其著作中呈现,也不知故宫景区中先生“最爱看的是故宫的角楼”,更不知先生印象中“黄昏的角楼是最美的:晚霞中的宫墙、角楼和神武门一片金黄,倒映在护城河上。这是自然与人工的奇妙組合,如此完美,令人不忍离去”。  接下来的几年里,才得知
期刊
“爸爸!”当我在家听到女儿找我有事情的时候,我经常回答“请说。”  女儿一开始也不太习惯,但她听我说多了“请”字,她也渐渐习惯对我和家里其他人也这样说“请”字。在家有这样的习惯,女儿到学校也习惯对同学这样说“请”字。  现在女儿如果在写作业时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她会这样说:“请爸爸帮我一个忙……”  女儿后来有一天忍不住问我,“爸爸,你为什么好多时候要对我说‘请’字?”我在考虑之后用她能够理解的内容
期刊
窗外,夜的黑  亲吻石山上幽寂的鸟鸣  来自远处的火红的舌头,探入窗棂  烧灼一个男人柔软的狂热  沉默的房間,滋生着一种情绪  桌上,伏着一个火龙果  张扬的线条,喷吐一池火热  揉碎一方狂躁的胸膛  夜的黑,潜伏,生长  一块无边的幕布,包裹着  心与心的交集  在夜的幽邃里,刚硬与柔软  是在瞬间石化?还是  在穿透夜的空灵后,用力摁断  灵魂出逃的触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