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否则学生就学得乏味,学得低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 引导阅读,丰富积淀,萌发兴趣
一般来说,多数儿童的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很大的自发倾向,也要靠老师的引导和培养。语文课文在一个单元中尽管有知识性的联系,但是每一篇课文的内容也有独立性,变化极大。学生学习课文往往不是没有兴趣,而是缺乏对课文相对的了解,学生对课文没有认识,就不会产生情感,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浓厚。因此,学习课文前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密切相关的材料,可以使学生萌发学习课文兴趣,知识的积淀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课文。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去查找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学生交流的只是人物的出生年代和《史记》的总体介绍等,空洞的资料并不能诱发学生的兴趣,显然这一环节是失效的。我教学前引导学生了解《史记》,要求人人能讲《史记》中的故事,《史记》中“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生动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荆轲、项羽等英雄人物令学生崇拜,自然就萌发了解《史记》,了解司马迁的兴趣,产生迫切学习课文的欲望。
二、 巧用机会,挑起争论,增强兴趣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因为在某方面获得"成功",得到一种成功感,而增强对某方面兴趣。青少年的兴趣一般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稳定和强化。没有知识的养料,兴趣的花朵就难以绽放。深入理解,体验成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不同的理解,经常会发生争论,这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契机。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在学生充分阅读和理解字词之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位学生在理解“春色满园关不往,一枝红杏出墙来”时说:满园的春色是关不往的,有一“朵”开得正艳的红杏伸出墙外来了。此时有一位学生举手说:不是一“朵”,而是“一枝”!我便以此为契机,追问学生:究竟是一“朵”,还是“一枝”呢?一“朵”和一“枝”有什么区别呢?短暂的安静之后,教室里小手林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一名学生说:如果是一“朵”花应该是一“支”。我又追问“支”与“枝”有什么区别呢?一名学生说:“一枝”是一个枝头,一个枝头上有可能开很多花,这才和“春色满园”相对应;可是一“支”就是一“朵”,我们学过《第一朵杏花》,知道“一朵”有可能是第一朵,如果是第一朵,说明刚刚开始开花,就不能和“春色满园”相对应。此生的发言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赞同。争论使学生兴趣盎然,理解也更贴近了诗意。
三、 巧设“悬念”,精心导入,诱发兴趣
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设置“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九寨沟》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们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九寨沟》。“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九寨沟?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九寨沟在我国四川地区,那里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特别是能有机会看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行动敏捷的小熊猫、体态粗壮的金丝猴……要想领略九寨沟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九寨沟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四、 延伸课堂,大量拓展,保持兴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往今来,有建树的学者,无不都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白居易“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致于口舌生疮”。韩愈每日记数百言,“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千百家之编”。茅盾熟读而至于背诵《红楼梦》,巴金熟读而至于背诵《古文观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终身学习观念必须从小帮助学生建立,这也应该是教师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保持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观极佳途径之一。
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结束前,我特地留了十分钟问学生,“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水浒传》中一个精彩的故事,其实《水浒传》中有很多这样精彩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学生列举了“武松打虎”等一些熟悉的故事,我又帮助学生补充了“雪夜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学生不太熟悉的故事,又问有谁能讲一个?有一个学生讲了“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学生纷纷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我抓住机会说,不用羡慕别人,《水浒传》精彩的故事很多,自己去读一读,一个月后我们举办一个《水浒传》故事会好不好?学生齐呼“好!”在此后的好长一段时间内,《水浒传》成了学生的好伙伴。
五、 挖掘文本,诱发好奇,激发兴趣
“兴趣”起于好奇心,青少年最富于好奇心,好奇心就像一把钥匙,它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奥秘世界的大门。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知道,虽然有些问题现在可以找到答案,有些问题现在还不能完全解决,但只要我们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就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小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才有后来的发明创造。莱特兄弟孩提时期就对宇宙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常爬到树上,踮起脚尖去摸月亮,结果呢?好几次都被重重地摔了下来。他们的父亲知道后,非但没有因为两兄弟幼稚可笑的举动责怪他们,相反却启发、鼓励他们。神话般的奇想和浓厚的兴趣引导着兄弟俩走上了研究航空的道路。1903年,莱特兄弟真的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飞机,翱翔于万里碧空。从莱特兄弟的故事可以看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道路上的“助跑器”,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它会帮助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持之以恒地去探求,它使我们积极热情地去投入,使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掘创新的潜能。
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我首先问学生谁的力气大?许多男学生踊跃自荐,我取出一个鸡蛋说,力气大不大,先和鸡蛋比一比。然后,我让几个男生分别试试,看谁能握破鸡蛋,结果纷纷败下阵来。学生很奇怪,我再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在自我探究中很快理解了“薄壳结构”的特点,认识到鸡蛋的确是人类的“老师”,而且兴趣浓厚。借着兴趣的东风,我再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还有哪些是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能称之为人类的“老师”?轻松地完成了课堂教学。最后,我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是人类的“老师”?自己也试着能否发现人类新的“老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感不感兴趣,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有很多条,可以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兴趣,还可以在回归自然中培养兴趣,在课件广开视野中培养兴趣……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文本,从学生的视角设计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兴趣的触媒下,学生一定能快乐地学,主动地学。
(作者单位:扬州市宝应县城中小学)
一、 引导阅读,丰富积淀,萌发兴趣
一般来说,多数儿童的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很大的自发倾向,也要靠老师的引导和培养。语文课文在一个单元中尽管有知识性的联系,但是每一篇课文的内容也有独立性,变化极大。学生学习课文往往不是没有兴趣,而是缺乏对课文相对的了解,学生对课文没有认识,就不会产生情感,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浓厚。因此,学习课文前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密切相关的材料,可以使学生萌发学习课文兴趣,知识的积淀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课文。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去查找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学生交流的只是人物的出生年代和《史记》的总体介绍等,空洞的资料并不能诱发学生的兴趣,显然这一环节是失效的。我教学前引导学生了解《史记》,要求人人能讲《史记》中的故事,《史记》中“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生动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荆轲、项羽等英雄人物令学生崇拜,自然就萌发了解《史记》,了解司马迁的兴趣,产生迫切学习课文的欲望。
二、 巧用机会,挑起争论,增强兴趣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因为在某方面获得"成功",得到一种成功感,而增强对某方面兴趣。青少年的兴趣一般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稳定和强化。没有知识的养料,兴趣的花朵就难以绽放。深入理解,体验成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不同的理解,经常会发生争论,这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契机。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在学生充分阅读和理解字词之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位学生在理解“春色满园关不往,一枝红杏出墙来”时说:满园的春色是关不往的,有一“朵”开得正艳的红杏伸出墙外来了。此时有一位学生举手说:不是一“朵”,而是“一枝”!我便以此为契机,追问学生:究竟是一“朵”,还是“一枝”呢?一“朵”和一“枝”有什么区别呢?短暂的安静之后,教室里小手林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一名学生说:如果是一“朵”花应该是一“支”。我又追问“支”与“枝”有什么区别呢?一名学生说:“一枝”是一个枝头,一个枝头上有可能开很多花,这才和“春色满园”相对应;可是一“支”就是一“朵”,我们学过《第一朵杏花》,知道“一朵”有可能是第一朵,如果是第一朵,说明刚刚开始开花,就不能和“春色满园”相对应。此生的发言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赞同。争论使学生兴趣盎然,理解也更贴近了诗意。
三、 巧设“悬念”,精心导入,诱发兴趣
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设置“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九寨沟》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们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九寨沟》。“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九寨沟?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九寨沟在我国四川地区,那里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特别是能有机会看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行动敏捷的小熊猫、体态粗壮的金丝猴……要想领略九寨沟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九寨沟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四、 延伸课堂,大量拓展,保持兴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往今来,有建树的学者,无不都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白居易“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致于口舌生疮”。韩愈每日记数百言,“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千百家之编”。茅盾熟读而至于背诵《红楼梦》,巴金熟读而至于背诵《古文观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终身学习观念必须从小帮助学生建立,这也应该是教师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保持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观极佳途径之一。
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结束前,我特地留了十分钟问学生,“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水浒传》中一个精彩的故事,其实《水浒传》中有很多这样精彩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学生列举了“武松打虎”等一些熟悉的故事,我又帮助学生补充了“雪夜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学生不太熟悉的故事,又问有谁能讲一个?有一个学生讲了“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学生纷纷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我抓住机会说,不用羡慕别人,《水浒传》精彩的故事很多,自己去读一读,一个月后我们举办一个《水浒传》故事会好不好?学生齐呼“好!”在此后的好长一段时间内,《水浒传》成了学生的好伙伴。
五、 挖掘文本,诱发好奇,激发兴趣
“兴趣”起于好奇心,青少年最富于好奇心,好奇心就像一把钥匙,它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奥秘世界的大门。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知道,虽然有些问题现在可以找到答案,有些问题现在还不能完全解决,但只要我们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就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小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才有后来的发明创造。莱特兄弟孩提时期就对宇宙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常爬到树上,踮起脚尖去摸月亮,结果呢?好几次都被重重地摔了下来。他们的父亲知道后,非但没有因为两兄弟幼稚可笑的举动责怪他们,相反却启发、鼓励他们。神话般的奇想和浓厚的兴趣引导着兄弟俩走上了研究航空的道路。1903年,莱特兄弟真的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飞机,翱翔于万里碧空。从莱特兄弟的故事可以看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道路上的“助跑器”,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它会帮助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持之以恒地去探求,它使我们积极热情地去投入,使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掘创新的潜能。
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我首先问学生谁的力气大?许多男学生踊跃自荐,我取出一个鸡蛋说,力气大不大,先和鸡蛋比一比。然后,我让几个男生分别试试,看谁能握破鸡蛋,结果纷纷败下阵来。学生很奇怪,我再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在自我探究中很快理解了“薄壳结构”的特点,认识到鸡蛋的确是人类的“老师”,而且兴趣浓厚。借着兴趣的东风,我再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还有哪些是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能称之为人类的“老师”?轻松地完成了课堂教学。最后,我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是人类的“老师”?自己也试着能否发现人类新的“老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感不感兴趣,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有很多条,可以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兴趣,还可以在回归自然中培养兴趣,在课件广开视野中培养兴趣……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文本,从学生的视角设计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兴趣的触媒下,学生一定能快乐地学,主动地学。
(作者单位:扬州市宝应县城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