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能源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日益严重,环境也因污染性能源的消耗而日趋恶化。我国的能源形势也不容乐观。分布式能源技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选择。中国人口众多,自身资源有限,按照目前的能源利用方式,依靠自己的能源是绝对不可能支撑13亿人的“全面小康”,使用国际能源不仅存在着能源安全的严重制约,而且也使世界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矛盾。
关键词:能源短缺 环境惡化 可持续发展 节能技术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能耗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我们知道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化石能源、核能等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约合800亿吨)石油。剩下的石油按现有生产水平计算,还可保证开采44年,天然气也只能持续开采56年,一些国家的煤炭开采已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2004年11月3日在北京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中国六大高能耗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06年其总量为12.60亿吨标准煤,是2001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4%,高于11%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六大高能耗产业的能耗占中国总能耗的比例也在不断上涨,由2001年的42.9%增至2006年的51.1%,已经超过了中国能源消费的一半,能源消费集中度进一步增强。
而这些污染型能源对于环境的污染是极为恶劣的。如煤炭、石油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多种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有的形成酸性降水,破坏环境,影响生态;有的降低大气能见度,某些有机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又会形成光氧化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能源物质中夹杂的重金属元素也会污染土壤、水域等,造成危害。过去认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排放,因会形成城市热岛,并因全球性温室效应使地球升温,也日益受到关注。
能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日益严重,所以我们从中国能源发展的趋势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来看,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十分必要。必须要长期实施节能优先战略,推进能源结构“绿色化”进程,大力发展环境友好能源和氢能源,推行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下面为笔者针对实现能源与环境的谐调发展所提出的建议:
1、实行节能优先政策。节能政策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战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长期实施节能优先的战略就是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首选政策。建议加快理顺节能管理体制,政府机构应率先示范节能,促进节能与清洁生产一体化。利用排污收费政策促进节能政策的实施。
2、促进能源结构“绿色化”。能源结构低碳化由于目前国内外未将水电、核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列入能源消费核算体系,我们用以下数字进行比较。2008年中国一次商品能源消费结构是:石油122.5%,天然气3.5%,煤炭70%,核电1%,水电7%;当年世界一次商品能源消费结构是:石油3 5%,天然气2 4%,煤炭2 9%,核电5%,水电6%。在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里面,煤炭占了70%,水电、核能等新能源加起来才只占8%。改变以煤为主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可能实现“发展”和“低碳”两个目标。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来看,仍然需要利用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以足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保障经济的高速发展;从碳减排的目标来看,需要尽可能减少煤、石油等“高排放”的化石能源;以“零排放”的新能源和“低排放”的天然气替代。我们规划的任务就是在发展与减排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点。在充分利用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保障发展和限制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减少碳排放之间,提出一个平衡与协调的折中方案。
3、依靠技术进步削减污染。一方面利用环境标准推动能源技术进步、降低单位经济活动的能源消费,实现发电排放绩效与发电煤耗标准、环境标志与能效标准、汽车排放标准与燃料经济性标准的衔接。另一方面,大力开发低污染排放发电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高效脱硫脱氮技术,加快提高汽车排放标准,发展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汽车。科学评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能源等。
4、运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友好能源。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高水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要实现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就要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有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和交通物流系统,以及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服务体系,这些都需要能源。在现代社会,人们维持生命的食物用能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而生产、生活和交通服务已经成为耗能的主要领域。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前期和中期时,能源消费通常经历一段快速增长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到了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进人低增长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小于1。历史还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居民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能源消费将处于上升阶段,人均生活用能会显著增长。可以说,没有能源作为支撑,就没有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
5、加强促进节能的法律建设,为推动节能提供法律支持。中国政府和立法机构正在对《节能法》进行完善修改,将加强《节能法》的具体执法效果,使中国的节能行动成为更有效的法律依据。我国还将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严格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加快制定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尽快建立建筑节能标准。加强需求管理,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自愿协议,建立节能奖惩制度,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促进各地对违背《节能法》的浪费行为进行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浪费能源的做法和行为,向各地政府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将通过立法建立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强化各行为主体责任,完善激励政策,建立监管体制和机制,加大惩戒力度。
6、提高全民节能意识,通过全民参与,推动节能。提倡各级政府部门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统,明确能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改变能源消费模式和习惯,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加大舆论监督,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增强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
关键词:能源短缺 环境惡化 可持续发展 节能技术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能耗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我们知道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化石能源、核能等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约合800亿吨)石油。剩下的石油按现有生产水平计算,还可保证开采44年,天然气也只能持续开采56年,一些国家的煤炭开采已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2004年11月3日在北京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中国六大高能耗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06年其总量为12.60亿吨标准煤,是2001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4%,高于11%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六大高能耗产业的能耗占中国总能耗的比例也在不断上涨,由2001年的42.9%增至2006年的51.1%,已经超过了中国能源消费的一半,能源消费集中度进一步增强。
而这些污染型能源对于环境的污染是极为恶劣的。如煤炭、石油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多种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有的形成酸性降水,破坏环境,影响生态;有的降低大气能见度,某些有机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又会形成光氧化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能源物质中夹杂的重金属元素也会污染土壤、水域等,造成危害。过去认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排放,因会形成城市热岛,并因全球性温室效应使地球升温,也日益受到关注。
能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日益严重,所以我们从中国能源发展的趋势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来看,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十分必要。必须要长期实施节能优先战略,推进能源结构“绿色化”进程,大力发展环境友好能源和氢能源,推行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下面为笔者针对实现能源与环境的谐调发展所提出的建议:
1、实行节能优先政策。节能政策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战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长期实施节能优先的战略就是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首选政策。建议加快理顺节能管理体制,政府机构应率先示范节能,促进节能与清洁生产一体化。利用排污收费政策促进节能政策的实施。
2、促进能源结构“绿色化”。能源结构低碳化由于目前国内外未将水电、核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列入能源消费核算体系,我们用以下数字进行比较。2008年中国一次商品能源消费结构是:石油122.5%,天然气3.5%,煤炭70%,核电1%,水电7%;当年世界一次商品能源消费结构是:石油3 5%,天然气2 4%,煤炭2 9%,核电5%,水电6%。在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里面,煤炭占了70%,水电、核能等新能源加起来才只占8%。改变以煤为主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可能实现“发展”和“低碳”两个目标。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来看,仍然需要利用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以足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保障经济的高速发展;从碳减排的目标来看,需要尽可能减少煤、石油等“高排放”的化石能源;以“零排放”的新能源和“低排放”的天然气替代。我们规划的任务就是在发展与减排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点。在充分利用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保障发展和限制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减少碳排放之间,提出一个平衡与协调的折中方案。
3、依靠技术进步削减污染。一方面利用环境标准推动能源技术进步、降低单位经济活动的能源消费,实现发电排放绩效与发电煤耗标准、环境标志与能效标准、汽车排放标准与燃料经济性标准的衔接。另一方面,大力开发低污染排放发电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高效脱硫脱氮技术,加快提高汽车排放标准,发展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汽车。科学评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能源等。
4、运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友好能源。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高水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要实现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就要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有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和交通物流系统,以及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服务体系,这些都需要能源。在现代社会,人们维持生命的食物用能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而生产、生活和交通服务已经成为耗能的主要领域。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前期和中期时,能源消费通常经历一段快速增长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到了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进人低增长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小于1。历史还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居民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能源消费将处于上升阶段,人均生活用能会显著增长。可以说,没有能源作为支撑,就没有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
5、加强促进节能的法律建设,为推动节能提供法律支持。中国政府和立法机构正在对《节能法》进行完善修改,将加强《节能法》的具体执法效果,使中国的节能行动成为更有效的法律依据。我国还将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严格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加快制定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尽快建立建筑节能标准。加强需求管理,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自愿协议,建立节能奖惩制度,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促进各地对违背《节能法》的浪费行为进行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浪费能源的做法和行为,向各地政府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将通过立法建立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强化各行为主体责任,完善激励政策,建立监管体制和机制,加大惩戒力度。
6、提高全民节能意识,通过全民参与,推动节能。提倡各级政府部门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统,明确能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改变能源消费模式和习惯,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加大舆论监督,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增强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