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从幼儿园到小学,除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储备外,还应注意信息环境转换过程的衔接。在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正确、合理地培育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幼小衔接 信息环境转换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就会发现,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让他带什么东西,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说不出来,上学的兴趣也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上课尿憋急了宁愿尿裤子也不举手请假;有的孩子不会听讲,不做作业不说,连基本的课堂常规也不懂,上课随便走动、说话、喝水,老师今天讲,孩子明天又忘。每天都有同学忘带书本和学习用具,还抱怨爸爸、妈妈昨天晚上没给他装进书包。有些孩子的东西被别人稍微碰一下就要告老师,既不知道谦让,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还有一些孩子则不敢跟别人说话,不会和同学交往。如此众多的问题,应该引起老师及家长的关注。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很重要。家长应该为孩子顺利地向小学过渡作好一切准备。
我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除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储备外,还应注意信息环境转换过程的衔接。什么事信息环境的转换呢?
人类从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丰富成长到使用整个过程中,其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客观信息环境一共要经历三次非常重要的环境转换,即:第一次:从客观生存信息“放肆环境”转换到客观生存信息的“相对约束环境”;第二次:从客观生存信息的“相对约束环境”转换到客观生存信息的“约束环境”;第三次:从客观生存信息的“约束环境”转换到客观生存信息的“选择环境”。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阶段是人类第二次信息环境转换过程。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也就是幼小衔接)的这个过程,正好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所以不难看出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的转换是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承上启下的环节,正因为如此,针对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合理、正确的培育无疑就是影响孩子一生(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的决定因素之一。
我们认为,中国父母對幼小衔接的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往往会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孩子需要应付的是“信息环境转换”准备。
“环境转换”造成客观生存信息环境中熟悉性信息的改变。由于原有熟悉环境下的逻辑思维的存在,使孩子在新的环境中产生一定甚至相对严重的逻辑思维编织上的不适应,其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在这种“陌生感”和“紧张感”的作用下,又会自觉形成对转换的客观生存信息环境产生“逃避感”、“拒绝感”和“放弃感”等等逻辑思维表现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压力”。“压力”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和左右“逻辑思维”的习惯性和目的性,从而导致逻辑思维的编织出现障碍和困难,这种障碍和困难所形成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就是我们普遍意义上所说的“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部分。作为成年人,对客观信息环境转换在逻辑思维适应方面的能力也就是心理的承受能力,比于孩子要强大得多,即便如此,成年人也同样会存在这个过程所导致的心理压力。例如,我们刚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在最先的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做事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发表意见、很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等现象。那既然成年人在客观信息环境转换的过程中都会形成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那么,作为孩子而言,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也就是从客观信息“相对约束环境”转换到客观信息“约束环境”的这个环境转换过程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对于没有得到过合理、正确培育的孩子而言,是一些父母所无法想象的。又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处于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中的初中期,因而对于孩子而言,其逻辑思维对转换后的客观信息环境在编织的适应时间和适应能力方面都会和成年人有无法比拟的差距,所以他们对于这种客观信息环境转换给逻辑思维造成的压力,是需要父母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正确合理的培育方法进行引导才可以逐步减弱的。因此,在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正确、合理地培育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幼小衔接 信息环境转换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就会发现,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让他带什么东西,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说不出来,上学的兴趣也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上课尿憋急了宁愿尿裤子也不举手请假;有的孩子不会听讲,不做作业不说,连基本的课堂常规也不懂,上课随便走动、说话、喝水,老师今天讲,孩子明天又忘。每天都有同学忘带书本和学习用具,还抱怨爸爸、妈妈昨天晚上没给他装进书包。有些孩子的东西被别人稍微碰一下就要告老师,既不知道谦让,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还有一些孩子则不敢跟别人说话,不会和同学交往。如此众多的问题,应该引起老师及家长的关注。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很重要。家长应该为孩子顺利地向小学过渡作好一切准备。
我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除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储备外,还应注意信息环境转换过程的衔接。什么事信息环境的转换呢?
人类从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丰富成长到使用整个过程中,其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客观信息环境一共要经历三次非常重要的环境转换,即:第一次:从客观生存信息“放肆环境”转换到客观生存信息的“相对约束环境”;第二次:从客观生存信息的“相对约束环境”转换到客观生存信息的“约束环境”;第三次:从客观生存信息的“约束环境”转换到客观生存信息的“选择环境”。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阶段是人类第二次信息环境转换过程。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也就是幼小衔接)的这个过程,正好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所以不难看出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的转换是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承上启下的环节,正因为如此,针对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合理、正确的培育无疑就是影响孩子一生(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的决定因素之一。
我们认为,中国父母對幼小衔接的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往往会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孩子需要应付的是“信息环境转换”准备。
“环境转换”造成客观生存信息环境中熟悉性信息的改变。由于原有熟悉环境下的逻辑思维的存在,使孩子在新的环境中产生一定甚至相对严重的逻辑思维编织上的不适应,其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在这种“陌生感”和“紧张感”的作用下,又会自觉形成对转换的客观生存信息环境产生“逃避感”、“拒绝感”和“放弃感”等等逻辑思维表现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压力”。“压力”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和左右“逻辑思维”的习惯性和目的性,从而导致逻辑思维的编织出现障碍和困难,这种障碍和困难所形成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就是我们普遍意义上所说的“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部分。作为成年人,对客观信息环境转换在逻辑思维适应方面的能力也就是心理的承受能力,比于孩子要强大得多,即便如此,成年人也同样会存在这个过程所导致的心理压力。例如,我们刚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在最先的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做事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发表意见、很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等现象。那既然成年人在客观信息环境转换的过程中都会形成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那么,作为孩子而言,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也就是从客观信息“相对约束环境”转换到客观信息“约束环境”的这个环境转换过程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对于没有得到过合理、正确培育的孩子而言,是一些父母所无法想象的。又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处于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中的初中期,因而对于孩子而言,其逻辑思维对转换后的客观信息环境在编织的适应时间和适应能力方面都会和成年人有无法比拟的差距,所以他们对于这种客观信息环境转换给逻辑思维造成的压力,是需要父母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正确合理的培育方法进行引导才可以逐步减弱的。因此,在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正确、合理地培育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