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德育政策、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引导等角度阐述了高校校园的网络文化及网络道德危机,并阐述了从理论和技术上正确引导学生网络行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秩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道德;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影响;对策
我国于1994年3月被获准成为国际互联网成员,1995年开通互联网,其后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在1998年,我国只有210万用户,截至2010年6月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互联网普及率升至 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其中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8.9%,本科学历占24.7%、大专学历占23.0%。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的普及率达到91.5%,〔1〕而在笔者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几乎都是手机网民。从年级差异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长,网龄增大,很多大学生对上网时间不能进行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大学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但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在带给广大师生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责任感缺失
网络行为由于其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监督。在笔者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19%的学生认为不应为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44%的学生认为网络欺骗很正常,25%的学生认为在不痛快时可以用网络语言发泄等;网络行为使很多学生丧失了责任意识和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沉溺其中,把网络当作极度自由世界,摆脱现实的拘束。
(二)交际障碍
网络行为使一些学生逃离现实中的人际交流,极度封闭自己,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网上,沉溺于聊天室、BBS、和即时交流工具(如QQ、MSN网易POPO等),碰到问题不去找人沟通解决,在网上肆意发泄,久而久之易形成人格缺失,行为失控。
(三)情感错位
网络对现实交际的冲击使一部分学生长期泡在网上交友、网游等,与现实接触较少,形成现实生活中情感错位,对亲人及朋友不信任,造成信任危机,导致与人交流疏远,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
(四)是非标准淡化
在调查对网络黑客的态度时,有17%的大学生崇拜黑客,26%的大学生认为黑客不需谴责,26%的大学生对色情、迷信和反对言论认为尝试一下也无所谓,这从侧面上反映出随意网络行为已影响了学生是非标准的判断,使学生的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削弱或丧失了行为、道德准则和法律意识〔2〕。
另外,由于部分学生缺少自制能力,对网络的迷恋使他们长期坐在电脑前,对身心的健康发展也造成很大的伤害。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诱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要求大学生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并且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上的各类规范、法制体系尚不健全,各种色情、反动、迷信、欺骗不良信息充斥。
大学生作为人生进程的特殊阶段,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尝试新事物的心理,他们追求自由,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网络的虚拟性和形式上的自由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造成很多学生对虚拟的网络产生依赖,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压力,导致种种问题。〔3〕
(二)德育工作的滞后与低效
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教育的滞后性对德育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影响,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一些教条、定义,缺乏-现实生活的例子,脱离了学生实际的生活场景,学生现实的问题在教育中不能得到解答,便转向了网络。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控,网络的自由和无限制的各种思想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确辨别、选择和处理信息。
(三)网络文化的固有特点
网络的自由交流和匿名性,各种现实生活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网络中得以实现,比如电子购物、竞拍,网络虚拟交友,网络在线游戏等,很多真实的或模拟现实生活,却没有现实生活的艰辛就能实现的满足感使很多人沉溺其中。
三、互联网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构建校园和谐网络文化氛围
(一)统一规划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
早在2000年,教育部已经注意到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在信息化社会里,当代青年学生生活在三个层次的社会里,即人类大社会、校园小社会、网络虚拟社会。一个好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而且可以成为消除网络社会消极信息的坚固阵地。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大学生网络应用素质,高校应开设一些网络文化课程,引导大学生提高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分辨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懂得在互联网上到底能够做些什么,如何把网络信息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相结合等问题,使之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辩证地思考、批判地吸收、合理地利用。
(二)积极开展“网上”“网下”文化活动,加强学生“上网自律”。
思想是行为的指导,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素质,使学生意识到网络和现实的道德约束,自觉地抵制不良网络行为,发展完善自我。“网上”倡导文明上网,积极创造网络知识、文化氛围,建立思政学习网,开展网上咨询交流等,将我国关于使用国际互联网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制作成网页,供大学生查阅,使大学生在网上时刻都能接收到“遵守网络规范”的提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互联网,以免“迷失”在网络中。“网下”利用计算机课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宣传计算机安全法等;开展以“网络行为道德”等主题的讨论会、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的文化娱乐活动等,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意识到网络“有自由”,人要“有品行”。
(三)转变观念,建立网上辅导园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BBS、聊天室、在线留言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主动沟通,借助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交流的特点,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行适时引导,并在相关部门协助下建立德育专题网站、网络心理辅导中心、网络行为道德讨论等虚拟社区,加强对学生网上思想和行为的监控与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传统社会的公德同样适用于网络社会。〔4〕
(四)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上网的主要以网络游戏、聊天和E-mail为主,很少能有效运用网络资源来解决进一步解决学习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网络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便利和局限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具体措施:开展网络应用讲座或培训,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制作网页、开发程序等参与网络建设的兴趣;引导学生理性上网,文明用网等。
网络的普及,使资源和人际交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行为、意识的不可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注意到网络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帮助广大大学生增强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使其网上言行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及早在他们头脑中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要从源头上对学生积极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意识形态,让网络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2010-07-15.
〔2〕张威娜.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 (2).
〔3〕罗旭.论高校“软环境”建设与德育创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曲晶.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 (19).
我国于1994年3月被获准成为国际互联网成员,1995年开通互联网,其后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在1998年,我国只有210万用户,截至2010年6月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互联网普及率升至 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其中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8.9%,本科学历占24.7%、大专学历占23.0%。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的普及率达到91.5%,〔1〕而在笔者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几乎都是手机网民。从年级差异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长,网龄增大,很多大学生对上网时间不能进行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大学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但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在带给广大师生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责任感缺失
网络行为由于其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监督。在笔者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19%的学生认为不应为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44%的学生认为网络欺骗很正常,25%的学生认为在不痛快时可以用网络语言发泄等;网络行为使很多学生丧失了责任意识和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沉溺其中,把网络当作极度自由世界,摆脱现实的拘束。
(二)交际障碍
网络行为使一些学生逃离现实中的人际交流,极度封闭自己,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网上,沉溺于聊天室、BBS、和即时交流工具(如QQ、MSN网易POPO等),碰到问题不去找人沟通解决,在网上肆意发泄,久而久之易形成人格缺失,行为失控。
(三)情感错位
网络对现实交际的冲击使一部分学生长期泡在网上交友、网游等,与现实接触较少,形成现实生活中情感错位,对亲人及朋友不信任,造成信任危机,导致与人交流疏远,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
(四)是非标准淡化
在调查对网络黑客的态度时,有17%的大学生崇拜黑客,26%的大学生认为黑客不需谴责,26%的大学生对色情、迷信和反对言论认为尝试一下也无所谓,这从侧面上反映出随意网络行为已影响了学生是非标准的判断,使学生的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削弱或丧失了行为、道德准则和法律意识〔2〕。
另外,由于部分学生缺少自制能力,对网络的迷恋使他们长期坐在电脑前,对身心的健康发展也造成很大的伤害。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诱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要求大学生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并且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上的各类规范、法制体系尚不健全,各种色情、反动、迷信、欺骗不良信息充斥。
大学生作为人生进程的特殊阶段,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尝试新事物的心理,他们追求自由,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网络的虚拟性和形式上的自由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造成很多学生对虚拟的网络产生依赖,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压力,导致种种问题。〔3〕
(二)德育工作的滞后与低效
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教育的滞后性对德育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影响,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一些教条、定义,缺乏-现实生活的例子,脱离了学生实际的生活场景,学生现实的问题在教育中不能得到解答,便转向了网络。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控,网络的自由和无限制的各种思想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确辨别、选择和处理信息。
(三)网络文化的固有特点
网络的自由交流和匿名性,各种现实生活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网络中得以实现,比如电子购物、竞拍,网络虚拟交友,网络在线游戏等,很多真实的或模拟现实生活,却没有现实生活的艰辛就能实现的满足感使很多人沉溺其中。
三、互联网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构建校园和谐网络文化氛围
(一)统一规划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
早在2000年,教育部已经注意到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在信息化社会里,当代青年学生生活在三个层次的社会里,即人类大社会、校园小社会、网络虚拟社会。一个好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而且可以成为消除网络社会消极信息的坚固阵地。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大学生网络应用素质,高校应开设一些网络文化课程,引导大学生提高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分辨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懂得在互联网上到底能够做些什么,如何把网络信息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相结合等问题,使之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辩证地思考、批判地吸收、合理地利用。
(二)积极开展“网上”“网下”文化活动,加强学生“上网自律”。
思想是行为的指导,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素质,使学生意识到网络和现实的道德约束,自觉地抵制不良网络行为,发展完善自我。“网上”倡导文明上网,积极创造网络知识、文化氛围,建立思政学习网,开展网上咨询交流等,将我国关于使用国际互联网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制作成网页,供大学生查阅,使大学生在网上时刻都能接收到“遵守网络规范”的提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互联网,以免“迷失”在网络中。“网下”利用计算机课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宣传计算机安全法等;开展以“网络行为道德”等主题的讨论会、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的文化娱乐活动等,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意识到网络“有自由”,人要“有品行”。
(三)转变观念,建立网上辅导园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BBS、聊天室、在线留言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主动沟通,借助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交流的特点,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行适时引导,并在相关部门协助下建立德育专题网站、网络心理辅导中心、网络行为道德讨论等虚拟社区,加强对学生网上思想和行为的监控与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传统社会的公德同样适用于网络社会。〔4〕
(四)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上网的主要以网络游戏、聊天和E-mail为主,很少能有效运用网络资源来解决进一步解决学习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网络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便利和局限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具体措施:开展网络应用讲座或培训,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制作网页、开发程序等参与网络建设的兴趣;引导学生理性上网,文明用网等。
网络的普及,使资源和人际交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行为、意识的不可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注意到网络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帮助广大大学生增强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使其网上言行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及早在他们头脑中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要从源头上对学生积极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意识形态,让网络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2010-07-15.
〔2〕张威娜.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 (2).
〔3〕罗旭.论高校“软环境”建设与德育创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曲晶.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