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时培养民族审美趣味,提高审美鉴赏和创作能力。但是现阶段应试教育依然局限着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灌输答题套路、忽略鉴赏方法的指导的现象层出不穷。基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群文阅读理念,学习古诗词可以从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以及不同作家作品在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意蕴方面的异同点出发,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训练学生审美与创作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诗词;《声声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词语凝练朗朗上口,凝结了民族智慧,传递了民族声音。因此,古诗词鉴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碎片化”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因此新课标提倡在教学中开展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活动,在“1+X”多篇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现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声声慢》一课为例谈一谈“1+X”群文阅读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实施建议。
1.“1”的教学
古诗词群文阅读中的“1”就是教材中的古诗词,它既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又是一种范例,在学生进行“X”的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教师在进行“1”的教学中要充分关注教材的单元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明确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发挥其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把握古诗词的阅读策略。同时也要密切关注“1”与“X”之间的关联,实现精准教学,为“X”的教学做铺垫。
例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导语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声声慢》共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在诵读中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第二课时是要把握意象,通过分析意象概括词人营造的悲惨凄凉的意境,理解李清照的家国悲愁。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诵读,并在诵读中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掌握朗读节奏。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声声慢》整首词的结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以及词中十四叠字的表达效果,帮助学生把握赏析古诗词的角度。景、人、事、情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元素交织错乱阐述着作者的观点,传递着作者的情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找出古诗词的意象——淡酒、黄花、雁、急风、梧桐、细雨,这些意象共同构织成了一幅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情感是古诗词的灵魂,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自身和国家境遇的一种思考。因此在指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时,要结合北宋灭亡的时代背景和李清照国破家亡、只身逃难的遭遇,体悟字里行间中的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教师要打破单纯背诵默写的传统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对范例的学习中掌握赏析古诗词的角度和方法,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并将方法运用到其他古诗词的鉴赏中。
2.“X”的教学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要围绕“1”寻找阅读中的“X”。“X”的选择要围绕“1”多角度展开,例如体裁、作者、语言、主题、手法等方面都会成为选择“X”的角度,这就会导致文本数量多,学生阅读任务繁重。因此,教学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一定要根据“1”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明确群文阅读的切入点,也就是比较阅读的主题,可以按照古诗词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作者等等将多篇文本整合在一起。
2.1同一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
同一作家因为所处时代和遭遇不同,心境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他们的创作风格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者利用多媒体等方式梳理作者所处时代的动荡与变化、人生轨迹以及相应的作品。
李清照的一生命途多舛,以北宋灭亡只身南渡为界限,她的词作风格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前期的变化。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条件优越,嫁给丈夫赵明诚后更是夫妻相濡以沫,因此她前期词作大多是描绘自然景物,侧重儿女风情,抒发对无忧无虑生活的赞美和憧憬。例如早期的代表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则是回忆在溪亭游玩的情景,展现了天真浪漫的少女自由快乐的生活。李清照前期作品主题也千变万化,不仅仅赞颂了大好河山和自由青春,同时也抒发了少女的一种愁绪——闲愁。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主人公清晨起床想知道昨夜疾风骤雨中的海棠花命运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少女爱惜花儿的情怀。天真自由的李清照也不乏对浪漫爱情的渴望。她在《一剪梅》这一首表现爱情的词作中用一个“独”字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对分居两地的丈夫的思念,内心的孤寂和凄苦难以排解只能“独上兰舟”。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丈夫在上任途中因病离世,遇人不淑、再嫁无果的李清照只好只身南下避乱。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对丈夫深深的怀念使李清照遭受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这时候的词作内容转变为感叹亡国之恨、思念丈夫之情、颠沛流离之苦。她在《鹧鸪天》《声声慢》和《武陵春》等词作借秋日的萧条景象抒发内心的无限痛苦,对亡国的怀念,对丈夫的无尽思念以及独自一人的孤单凄凉。
在进行《声声慢》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李清照的一生以及命运的转折点,整理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同主题的词作也进行筛选,选择传唱度较高的代表形成群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家庭生活,知人论世,把握不同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创作风格。
2.2不同作家的诗词作品
优秀的词作总是有相似之處,他们在意象的选择、情感的表达、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比较学习中,要抓住词作中的共同点进行群文阅读。 2.2.1意象的对比
中国古代诗人词人含蓄而内敛,他们常常将主观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这些自然景物就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鉴赏诗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古诗词中的意象,明白诗人的用意,进而体会诗人寄托其中的深刻感情。李清照和李煜是词坛的两朵奇葩,他们的经历又有高度的相似性,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不幸遭遇成就了二者在词坛上的地位。《声声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表达了亡国之痛、思乡之苦的愁绪。李清照用“淡酒、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凄惨悲凉的景象,相同意象的叠加使凄苦寂寥的悲情更为直观的表达。而李煜则是用“春花、秋月、小楼、明月、雕栏玉砌、春水”等乐景来传达内心的哀情,使乐景与悲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悲伤的情绪更加充分的表达。《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一词是李煜以悲景写悲情的典型代表,“秋风、苔藓、珠帘、金锁”是往日风光烟消云散的见证者,内心的愁苦、对故乡的怀念在瑟瑟的秋风中难以排解。这三首词虽然表达的感情大同小异,但是词人所选择的意象却大不相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分析意象的主要特点,并将意象串联起来想象出一幅画面,进而品味古诗词的深刻内涵。从意象入手形成任务群,在群文阅读的教学中形成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并将这些策略方法运用到古诗词的自主鉴赏中。
2.2.2表现手法的比较
情感的表达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诗人直抒胸臆,但是更多的诗人会选择间接抒情,借助比喻、对比、反衬、想象等手法委婉含蓄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对表现手法的鉴赏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考点,也能在阅读中体会表达技巧的艺术美。在《声声慢》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愁绪”为题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收集名家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代表作。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句直接点明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寥。同时“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等借淡酒、大雁、黄花、梧桐等景物来传达内心的愁苦。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二李将内心愁苦直接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愁绪。更多诗人则是将无形的愁思转化为有形可感的事物,比喻、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使诗词更具艺术魅力。又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高明的“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清渠”等词句中并未言愁,但是却将心中的愁绪寄托于明月之中,使诗词内韵深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对古诗词表现手法的分析与理解,使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鉴赏表现手法的艺术美,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2.3情感意蕴的比较
在开展古诗词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同一种类型的古诗词进行赏析教学,重点突出情感的把握,读出情感的相同点又要对比出不同之处。同样都是怀念故国这一情感,在教授《声声慢》时,结合李清照的不幸遭遇我们可以从十四个叠词中读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体会到了李清照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楚。这种苦楚是个人对国家的牵挂,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这时教师可以选择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进行对比教学,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读出故国的风唤醒对往事的回忆,过去的国君沦落为阶下囚的愁苦,这是一种小我的苦楚。同样还有豪放派代表辛弃疾,他虽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却深受李清照的影响,借湖光山色表情达意。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的历史重任,我们不仅从“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中读出他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也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同类型诗词中的不同情感,见多识广,有利于学生把握这一类诗歌的情感意蕴。
3.古诗词群文阅读的价值
群文阅读是一种提倡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多篇目比较阅读的阅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在有限课时内掌握大量知识点,群文阅读则是帮助学生在重点篇目的学习中赏析更多古诗词。古诗词阅读量越大,学生视野就会越宽阔,会更加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学生不仅能够填补传统单篇教学知识点单一的学习漏洞,而且能够在考试中应用所学,避免因为理解不透彻而读不懂诗句的内涵,领悟不到诗人真正的情感意蕴。学生在《声声慢》的学习中掌握了从表现手法、结构、意象意境、词风等角度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同时还了解了李清照的坎坷人生,前后期不同的创作风格,还借《声声慢》走进了李煜、辛弃疾等词人的词作中,了解了他们词作的创作背景、词句的深刻内蕴以及作者的情感内涵。
群文阅读提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为严格。“‘群文阅读’要求學生阅读大量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展开集体建构,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语文知识,要博览群书,还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2]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大量阅读并准确理解各路词家诗人的诗词,为对比阅读提供素材。同时要求教师提高专业能力,能从多角度选择对比文本,将课堂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满足自身学习的要求,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群文阅读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打破传统古诗词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掌握古诗词鉴赏方法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阅读量。因此,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X”的资源功能,使“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形成阅读能力”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2]黄艺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高考,2021(05):48-49.
作者简介:崔晨辉,1997年出生,女,汉族,山东烟台人,渤海大学文学院2020级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诗词;《声声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词语凝练朗朗上口,凝结了民族智慧,传递了民族声音。因此,古诗词鉴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碎片化”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因此新课标提倡在教学中开展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活动,在“1+X”多篇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现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声声慢》一课为例谈一谈“1+X”群文阅读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实施建议。
1.“1”的教学
古诗词群文阅读中的“1”就是教材中的古诗词,它既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又是一种范例,在学生进行“X”的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教师在进行“1”的教学中要充分关注教材的单元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明确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发挥其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把握古诗词的阅读策略。同时也要密切关注“1”与“X”之间的关联,实现精准教学,为“X”的教学做铺垫。
例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导语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声声慢》共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在诵读中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第二课时是要把握意象,通过分析意象概括词人营造的悲惨凄凉的意境,理解李清照的家国悲愁。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诵读,并在诵读中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掌握朗读节奏。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声声慢》整首词的结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以及词中十四叠字的表达效果,帮助学生把握赏析古诗词的角度。景、人、事、情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元素交织错乱阐述着作者的观点,传递着作者的情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找出古诗词的意象——淡酒、黄花、雁、急风、梧桐、细雨,这些意象共同构织成了一幅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情感是古诗词的灵魂,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自身和国家境遇的一种思考。因此在指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时,要结合北宋灭亡的时代背景和李清照国破家亡、只身逃难的遭遇,体悟字里行间中的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教师要打破单纯背诵默写的传统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对范例的学习中掌握赏析古诗词的角度和方法,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并将方法运用到其他古诗词的鉴赏中。
2.“X”的教学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要围绕“1”寻找阅读中的“X”。“X”的选择要围绕“1”多角度展开,例如体裁、作者、语言、主题、手法等方面都会成为选择“X”的角度,这就会导致文本数量多,学生阅读任务繁重。因此,教学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一定要根据“1”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明确群文阅读的切入点,也就是比较阅读的主题,可以按照古诗词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作者等等将多篇文本整合在一起。
2.1同一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
同一作家因为所处时代和遭遇不同,心境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他们的创作风格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者利用多媒体等方式梳理作者所处时代的动荡与变化、人生轨迹以及相应的作品。
李清照的一生命途多舛,以北宋灭亡只身南渡为界限,她的词作风格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前期的变化。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条件优越,嫁给丈夫赵明诚后更是夫妻相濡以沫,因此她前期词作大多是描绘自然景物,侧重儿女风情,抒发对无忧无虑生活的赞美和憧憬。例如早期的代表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则是回忆在溪亭游玩的情景,展现了天真浪漫的少女自由快乐的生活。李清照前期作品主题也千变万化,不仅仅赞颂了大好河山和自由青春,同时也抒发了少女的一种愁绪——闲愁。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主人公清晨起床想知道昨夜疾风骤雨中的海棠花命运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少女爱惜花儿的情怀。天真自由的李清照也不乏对浪漫爱情的渴望。她在《一剪梅》这一首表现爱情的词作中用一个“独”字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对分居两地的丈夫的思念,内心的孤寂和凄苦难以排解只能“独上兰舟”。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丈夫在上任途中因病离世,遇人不淑、再嫁无果的李清照只好只身南下避乱。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对丈夫深深的怀念使李清照遭受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这时候的词作内容转变为感叹亡国之恨、思念丈夫之情、颠沛流离之苦。她在《鹧鸪天》《声声慢》和《武陵春》等词作借秋日的萧条景象抒发内心的无限痛苦,对亡国的怀念,对丈夫的无尽思念以及独自一人的孤单凄凉。
在进行《声声慢》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李清照的一生以及命运的转折点,整理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同主题的词作也进行筛选,选择传唱度较高的代表形成群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家庭生活,知人论世,把握不同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创作风格。
2.2不同作家的诗词作品
优秀的词作总是有相似之處,他们在意象的选择、情感的表达、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比较学习中,要抓住词作中的共同点进行群文阅读。 2.2.1意象的对比
中国古代诗人词人含蓄而内敛,他们常常将主观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这些自然景物就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鉴赏诗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古诗词中的意象,明白诗人的用意,进而体会诗人寄托其中的深刻感情。李清照和李煜是词坛的两朵奇葩,他们的经历又有高度的相似性,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不幸遭遇成就了二者在词坛上的地位。《声声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表达了亡国之痛、思乡之苦的愁绪。李清照用“淡酒、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凄惨悲凉的景象,相同意象的叠加使凄苦寂寥的悲情更为直观的表达。而李煜则是用“春花、秋月、小楼、明月、雕栏玉砌、春水”等乐景来传达内心的哀情,使乐景与悲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悲伤的情绪更加充分的表达。《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一词是李煜以悲景写悲情的典型代表,“秋风、苔藓、珠帘、金锁”是往日风光烟消云散的见证者,内心的愁苦、对故乡的怀念在瑟瑟的秋风中难以排解。这三首词虽然表达的感情大同小异,但是词人所选择的意象却大不相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分析意象的主要特点,并将意象串联起来想象出一幅画面,进而品味古诗词的深刻内涵。从意象入手形成任务群,在群文阅读的教学中形成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并将这些策略方法运用到古诗词的自主鉴赏中。
2.2.2表现手法的比较
情感的表达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诗人直抒胸臆,但是更多的诗人会选择间接抒情,借助比喻、对比、反衬、想象等手法委婉含蓄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对表现手法的鉴赏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考点,也能在阅读中体会表达技巧的艺术美。在《声声慢》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愁绪”为题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收集名家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代表作。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句直接点明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寥。同时“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等借淡酒、大雁、黄花、梧桐等景物来传达内心的愁苦。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二李将内心愁苦直接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愁绪。更多诗人则是将无形的愁思转化为有形可感的事物,比喻、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使诗词更具艺术魅力。又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高明的“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清渠”等词句中并未言愁,但是却将心中的愁绪寄托于明月之中,使诗词内韵深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对古诗词表现手法的分析与理解,使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鉴赏表现手法的艺术美,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2.3情感意蕴的比较
在开展古诗词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同一种类型的古诗词进行赏析教学,重点突出情感的把握,读出情感的相同点又要对比出不同之处。同样都是怀念故国这一情感,在教授《声声慢》时,结合李清照的不幸遭遇我们可以从十四个叠词中读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体会到了李清照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楚。这种苦楚是个人对国家的牵挂,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这时教师可以选择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进行对比教学,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读出故国的风唤醒对往事的回忆,过去的国君沦落为阶下囚的愁苦,这是一种小我的苦楚。同样还有豪放派代表辛弃疾,他虽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却深受李清照的影响,借湖光山色表情达意。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的历史重任,我们不仅从“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中读出他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也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同类型诗词中的不同情感,见多识广,有利于学生把握这一类诗歌的情感意蕴。
3.古诗词群文阅读的价值
群文阅读是一种提倡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多篇目比较阅读的阅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在有限课时内掌握大量知识点,群文阅读则是帮助学生在重点篇目的学习中赏析更多古诗词。古诗词阅读量越大,学生视野就会越宽阔,会更加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学生不仅能够填补传统单篇教学知识点单一的学习漏洞,而且能够在考试中应用所学,避免因为理解不透彻而读不懂诗句的内涵,领悟不到诗人真正的情感意蕴。学生在《声声慢》的学习中掌握了从表现手法、结构、意象意境、词风等角度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同时还了解了李清照的坎坷人生,前后期不同的创作风格,还借《声声慢》走进了李煜、辛弃疾等词人的词作中,了解了他们词作的创作背景、词句的深刻内蕴以及作者的情感内涵。
群文阅读提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为严格。“‘群文阅读’要求學生阅读大量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展开集体建构,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语文知识,要博览群书,还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2]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大量阅读并准确理解各路词家诗人的诗词,为对比阅读提供素材。同时要求教师提高专业能力,能从多角度选择对比文本,将课堂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满足自身学习的要求,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群文阅读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打破传统古诗词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掌握古诗词鉴赏方法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阅读量。因此,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X”的资源功能,使“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形成阅读能力”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2]黄艺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高考,2021(05):48-49.
作者简介:崔晨辉,1997年出生,女,汉族,山东烟台人,渤海大学文学院2020级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